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治疗仍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手段,但至今尚无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如治疗不当,反而造成失大于得,因此药物治疗要选择:(1)何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治疗,何种室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疗。(2)选用何种药物较安全有效,何种药物风险较大。(3)哪些药物有较多的循证依据,因此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药物选择至今还是一难题。在实践中虽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在治疗上各持己见的也不少,为此在室性心律失常中如何选用药物稍作讨论。  相似文献   

2.
近半个世纪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新药研发整体进展缓慢,鲜有新药上市。但近几年来,AAD的新分类和新靶点不断涌现,促进了AAD的研发热度;同时,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途径也更加明确,定位更加清晰,提升了临床医生对心律失常患者精准治疗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胺碘酮及Ⅲ类AAD的电药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Ⅲ类AAD)为钾通道阻滞剂,自CAST试验以来是发展较快,受人关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属其中之一,应用至今已有30年历史,是较为成熟的Ⅲ类AAD。Ⅲ类AAD共同的特点为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心电图上表现QT间期延长,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ERP)延长,达到抗心律失常目的。ERP延长使折返波长延长,所以能有效地终止各种折返性心动过速。APD延长有利于诱发早后除极电位(EAD),导致尖端扭转性室速(TdP),此为Ⅲ类AAD促心律失常特征。  相似文献   

4.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者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心脏起搏器和外科手术等。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尽管非药物治疗疗效十分肯定,但仍难普及,许多患者难以从中获益,而药物治  相似文献   

5.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7.
正1984年Vaughan Williams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征将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分为4类,一直沿用至今~([1]),该分类将AAD分为四大类:Ⅰ类为快钠通道(I_(Na))阻滞剂,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Ⅰa、Ⅰb及Ⅰc三个亚类;Ⅱ类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Ⅲ类药物主要为延迟整流K~+通道(IK)阻滞剂;Ⅳ类为L型Ca~(2+)通道(I_(CaL))阻滞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胺碘酮(amiodarone AM)1962年在比利时合成,早年作为冠状动脉扩张剂,用于心绞痛治疗,但它能延长QT间期,具抗心律失常作用。上世纪70年代初Rosenbaum等将其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开始在欧洲和南美应用,直到1985年美国FDA才批准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心房颤动(AF)心房扑动(AFL)也是共识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服用治疗量抑或亚治疗量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者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作用。自1989年心律失常抑制实验(CAST)结果公布后.AAD致心律失常的作用被认为是AAD引起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因而受到广泛重视,现证实不论是传统还是新型的AAD,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与检测方法和药物特性有关,采用动态心电图或心电生理检查方法检出AAD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20%,  相似文献   

10.
关于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一难题,有关促心律失常、适应证、禁忌证、远期疗效的评价、治疗的效益与危险比值等问题常难以掌握,需靠心内科医师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本文就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问题谈几点意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问题至今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过20余种,历来用Williams分类,把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类以钠通道阻滞为主,通过减慢传导达到抗心律失常目的;类为β-受体阻滞剂,通过β-受体阻滞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类为钾通道阻滞,通过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类为钙通道阻滞剂,心肌细胞有的电活性为钙依赖。抑制钙内流起抗心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加之心律失常检测手段的日益完善以及对恶性室性失常与猝死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量在增加,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因能改变心脏的电生理性质,从而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此作用中尤以促心律失常性猝死及新发生的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室速最为严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简称AAD)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是指用药后诱发既往未曾发生过的心律失常,或者使  相似文献   

12.
房性心律失常是指发生在心房组织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刺激迷走神经、药物、电学、介入、外科手术等,其中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师通常使用的方法。下面就房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作一简介。1 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通常无需治疗,但当其有明显症状时应给予治疗。药物治疗前,应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吸烟、饮酒、喝咖啡、炎症等。治疗药物主要是镇静剂、β受体阻滞剂,亦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和洋地黄类制剂。2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可分为自律性房速、折返性房速与紊乱性房速3种。频率快且持续时间长的房速可致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然而,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并不能显著提高房颤患者的生存率,究其原因,大多数临床使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索他洛尔、伊布利特)可阻断至少一种既表达在人类心房又表达在心室的复极钾电流(如快激活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r),从而延长心房/心室动作电位时程,虽可有效治疗房颤,但同时增加了长QT间期综合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等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正> 心律失常的治疗可概括为二方面,即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虽然近年来非药物治疗迅速发展,但绝大部分病人仍然是依赖药物治疗为主.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认识和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70年代以前、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为房颤中心联盟相关专家就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应用的座谈会纪要。专家们分别从最新循证证据、相关指南、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现状、临床应用经验等方面, 对无或轻微结构性心脏病、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心衰)、房颤消融术后4类房颤患者节律控制药物使用进行详细交流。会议认为, AAD的应用应遵循指南, 参考最新循证依据, 总结临床经验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常因心律失常需要抗心律失常药物(antiarrhythmic drugs,AAD)治疗。在1组有关36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的研究中,大约50%的患者都应用过AAD治疗。起搏脉冲的有效夺获对起搏器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至关重要。心脏起搏阈值的升高对患者尤其是起搏器依赖患者将会产生影响。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不同,有些AAD可明显升高起搏阈值,而有些AAD对起搏阈值却无明显影响。本文就AAD对起搏阈值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治疗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心律失常治疗有了一定进展,其中药物治疗进展较慢,但介入治疗发展极快。本文拟就药物治疗、经导管电消融、心脏起搏器、埋藏式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5个方面的进展介绍如下。1药物治疗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CAST研究公布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减,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虽然兼有抗心肌缺血及治疗心力衰竭等多种作用,但对室性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不佳,所以临床应用有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则备受推崇,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房颤)的首选药物。但由于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前,心房颤动(房颤)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导管消融,电生理学家力图通过不断改进消融术式,获取更好的消融效果,以期达到最终根治房颤的目的;二是药物治疗,许多药理学家则希望研制出副作用小、见效快、能长期抑制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AD),部分对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效果有疑虑的临床医师也对此抱有很大希望。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治疗目前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心血管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由于下列事实使我们在抗心律失常治疗的观念上发生了一些重大的改革 :( 1 )一些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问世 ,特别是第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 )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某些缺点得到了进一步暴露。( 3)目前评价一个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仅要看其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 ,更重要的是看其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的影响。 ( 4 )近年来由于射频消融治疗、埋藏式抗心动过速起搏和除颤器等的发展 ,技术改进和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使我们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上有了更多的…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尽管近年来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房颤的常用手段,而对于房颤的预防目前尚无疗效肯定的药物。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存在副作用,且房颤复发率高,目前亟待探索预防和治疗房颤的新方法和措施。近年研究发现,炎症和氧化应激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房颤与炎症的因果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