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生长因子可调整椎间盘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基质代谢,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既往的研究偏重于成骨性生长因子对髓核细胞的作用,对纤维环细胞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对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7-11/2008-1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完成。 材料: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纤维环组织。 方法:结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单层培养人退变纤维环原代细胞。传代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对传3代细胞分别采用不同生长因子干预,分为 100 μ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 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 μg/L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100 μg/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10 μg/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10 μg/L 转化生长因子β1组,以不加生长因子为对照组。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传3代细胞。干预3,6 d后,采用MTT法测定传3代细胞增殖,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Ⅰ、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质量浓度。 结果:传3代细胞Ⅰ、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促进人退变纤维环细胞增殖,轻度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促进合成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促Ⅱ型胶原合成作用轻度强于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增殖,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其抑制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轻度促进合成Ⅱ型胶原,无促合成聚集蛋白聚糖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合成Ⅰ、Ⅱ型胶原及聚集蛋白聚糖,促聚集蛋白聚糖合成作用强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多种因子联合作用较单种未见明显优势,未能呈现协同效应。 结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改变人退变纤维环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可应用于对人类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表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目的:检测腰退变椎间盘组织和正常腰椎间盘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的36例退变椎间盘组织和1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为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并应用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腰退变椎间盘组织中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正常椎间盘组织 (P < 0.05),证实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退变椎间盘组织中呈高表达。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 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 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 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体外研究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促进蛋白多糖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但体内实验鲜见报道。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兔退变腰椎间盘髓核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造模12周,经X射线证实退变后,随机选择6只模型兔及6只未造模正常兔,处死取材。分别向剩余24只模型兔L4~5椎间隙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和生理盐水。末次给药2,4周取材,间苯三酚法测定兔椎间盘髓核内蛋白多糖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造模12周,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水平明显降低(P < 0.01)。经局部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后,兔退变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表达明显增多(P < 0.01)。说明在兔椎间注射转化生子因子β1 可以促进髓核蛋白多糖的合成,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献报导单一局部应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或胰岛素对糖尿病创面的愈合具有促进作用。拟验证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对老龄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5在甘肃省中医学院SPF级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及分组:SPF级健康Wistar老龄大鼠88只,年龄1年以上,雌雄不限,体质量300~350 g。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20只,糖尿病烫伤对照组20只,糖尿病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照组16只,糖尿病胰岛素对照组16只,糖尿病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胰岛素治疗组16只。实验用鱼精蛋白锌胰岛素为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产品;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凝胶剂为北京金赛狮生物制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产品。②实验过程:除烫伤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通过高脂、高蛋白、高糖饲养后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建立老龄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以高脂、高蛋白、高糖饲养。8周后各组给予深Ⅱ度烫伤。③实验评估:于伤后第1,3,7,14,21天时相点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测创面羟脯氨酸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34的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实验过程对动物的处理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 结果:与糖尿病烫伤对照组、糖尿病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照组、糖尿病胰岛素对照组相比,糖尿病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胰岛素治疗组老龄大鼠创面愈合率加快(P < 0.05),创面上皮化加速,羟脯氨酸含量增加(P < 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D34阳性表达,微血管密度值增加(P < 0.05)。 结论: 局部联合应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胰岛素可通过协同作用促创面胶原的合成,增加创面的血管形成,加速老龄性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 。  相似文献   

6.
背景: 研究证实,椎间盘内酶类的激活与基质成分的降解密切相关。已知基质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两个酶系统在椎间盘细胞外基质改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两者外,其他对细胞外基质有降解作用的蛋白酶是否也参与了椎间盘的退变过程? 目的:检测正常和退变人椎间盘细胞中组织蛋白酶K的表达,探讨组织蛋白酶K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ELISA法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组织蛋白酶K进行检测,并取15例健康成人(尸体)和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正常椎间盘组织作对照,观察组织蛋白酶K在正常和退变人椎间盘细胞中的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正常椎间盘和退变椎间盘中均有组织蛋白酶K表达,退变椎间盘中组织蛋白酶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提示组织蛋白酶K可能参与了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背景:组织工程学在治疗肩袖损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调控生长因子的表达来促进损伤肩袖的愈合及预防粘连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目的:比较皮质激素和透明质酸对肩袖损伤模型肌腱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7/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6只,肩袖损伤组6只,透明质酸治疗组12只,皮质激素治疗组12只。 方法:切除大鼠双侧岗下肌腱全厚层50%,宽约5 mm,于滑膜面建肩袖损伤模型。透明质酸治疗组肩峰下滑囊注射0.05 mL透明质酸钠;皮质激素治疗组肩峰下滑囊注射倍他米松0.05 mL。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周,6周取岗下肌腱标本RT-PCR检测表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水平。 结果:①皮质激素治疗肩袖损伤后6周表皮生长因子表达强度是3周时的近2倍,透明质酸治疗6周表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减弱(P < 0.01)。②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在两种药物治疗3周后表达均增强,其中皮质激素治疗肩袖损伤3周后表达最强(P < 0.01),但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而透明质酸治疗6周后表达仍高(P < 0.05)。③转化生长因子β在两种药物治疗后3周表达均增强(P < 0.05),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④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皮质激素治疗后3周表达减弱(P < 0.05),6周后回复至正常水平;透明质酸治疗后3周,6周的表达均维持较高水平(P < 0.05)。 结论:皮质激素在肩袖损伤修复过程中对4种因子的调控主要在早期;透明质酸在修复早期、后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皮质激素的调控作用主要是促进生长因子的表达,而透明质酸存在双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肾间质中通过诱导肾小管间质细胞增生、表型转化、炎性细胞浸润等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目的:观察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大鼠肾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随时间的演变情况。 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将模型组大鼠左侧输尿管结扎剪断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结扎剪断仅游离左侧输尿管。术后3,7,14,21,28 d,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在肾脏组织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mRNA的表达水平及变化。 结果与结论:假手术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仅少量表达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而在模型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同时表达于肾间质纤维化区域,随纤维化程度加重,表达增多。同时模型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 mRNA表达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多(P < 0.05),且表达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提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在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促纤维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间失稳能导致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盘退变发病机制中的基础环节。 目的:观察退变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后,椎间盘软骨终板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预防组和治疗组。所有兔均建立L5~6,L6~7椎间失稳模型。预防组在完成椎间失稳建模后立即于损伤侧L5~6,L6~7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治疗组于椎间失稳建模后3个月行相同方法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3,6个月,预防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软骨细胞分布均匀,潮线清晰。Mankin评分降低(P < 0.05)。建模后第6个月治疗组较对照组软骨终板表层光滑,细胞排列均匀,潮线清晰,染色均匀,Mankin评分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在兔椎间盘内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可延缓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纤维蛋白凝胶主体胶与催化剂未混合前为液态,具有可注射的优点,注射混合后凝固成凝胶状,与髓核相似,并且凝固时间可控性强,作为间充质干细胞的载体植入到椎间盘内有诸多优点。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抑制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退变模型组、纤维蛋白凝胶组,骨髓干细胞+纤维蛋白凝胶组。3组采用针刺法诱导建立退变模型后,纤维蛋白凝胶组及干细胞+纤维蛋白凝胶组分别移植入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复合物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复合物,于植入后2,6,10周行CR、MRI及病理检查。 结果与结论:退变模型组与纤维蛋白凝胶组椎间隙高度下降明显,并与时间呈正相关,干细胞+纤维蛋白凝胶组下降较缓慢(P < 0.01)。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学检查显示,退变模型组髓核细胞的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进行性减少,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纤维蛋白凝胶组与退变模型组相似,干细胞+纤维蛋白凝胶组髓核细胞数量及Ⅱ型胶原含量较退变模型组及纤维蛋白凝胶组明显增多,细胞凋亡率下降。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能很好抑制椎间盘退变,而单纯纤维蛋白凝胶转化生长因子β1移植不能抑制椎间盘退变。 关键词:纤维蛋白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椎间盘退变;兔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3.024  相似文献   

11.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制作一种与自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相类似的、适用于这些治疗方法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诱因、病理生理变化及某些治疗方法的研究。 目的: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及其优点。 方法:随机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0只,根据解剖结构观察结果,为防止纤维环后外侧穿刺损伤血管,采用右后外侧入路,行L1~2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将L2~3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X射线及MRI影像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日本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8,12周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P < 0.05),说明造模后椎间盘间隙高度会逐渐降低,并且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2,4,8,12周时实验组椎间盘MRI T2WI信号逐渐下降,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低信号改变。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本模型退行性变的征象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征象一致,提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为运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需要构建更稳定和简便易得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观察其病理及影像表现,揭示其内在因素。 目的:实验希望通过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测,来验证利用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可行性、以及造模的简便和稳定性。 材料:10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42只, 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1只。速眠新由长春市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提供。 方法:设两组兔椎间盘高度指数均为100%。利用21G皮肤穿刺针分别在实验组白兔L4~5单节段刺入,抽吸髓核8~12 mg造模;对照组不做处理。造模完毕,两组兔分别于4,12,20周各取7只进行指标检测。 主要观察指标:利用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X射线片、MRI及Alcian blue组织染色观察退变椎间盘的变化。 结果:4,12,20周实验组退变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分别为(81.0±3.2)%,(75.0±2.5)%,(71.0±1.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 < 0.05)。退变椎间盘T2加权像信号明显降低,Alcian blue组织染色显示退变椎间盘组织中聚集蛋白多糖含量明显降低。 结论:抽吸法构建兔椎间盘退变模型简便可靠,其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与人椎间盘退变过程的病理及影像表现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3.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 目的:比较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差异。 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和纤维环切开组。经腹膜外入路暴露L3/4、L4/5、L5/6椎间隙,纤维环穿刺组采取针刺纤维环,纤维环切开组采取尖刀切开纤维环,控制穿刺或切开的深度及方向。术后2,4,12,20周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兔椎间盘髓核面积缩小,纤维环面积增大,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也开始下降,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 < 0.05);随着时间的进展,兔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逐步增高,椎间隙逐渐变窄,术后20周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髓核内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纤维软骨形成。提示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均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剧烈,建立的模型过程可能不是人体椎间盘自然退变的模拟过程,纤维环穿刺法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 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 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 4),(7.426 6±0.036 9),(7.453 3±0.036 9),(7.516 6±0.036 9),(7.430 8±0.036 9) 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 > 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对椎间盘退行性变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实验性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 目的:拟建立一种稳定、重复性强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手术组15只,对照组15只。 方法:手术组以18#腰穿针针刺L1~5节段椎间盘,至少穿刺5次,直至胶冻样髓核组织出现为止;对照组做同样皮肤切口,拨开肌肉,暴露椎间盘后即缝合。 主要观察指标:手术8周以后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 结果:①对照组腰椎MRI检查未见异常;手术组L1~2腰椎间盘则相继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T1加权像信号无明显改变等变化。②组织学切片显示,手术组椎间盘髓核纤维软骨样变性。 结论:针刺髓核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新西兰大白兔模型。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被认为是治疗颈椎病的金标准,但是融合后产生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在解除患者脊髓压迫的同时保持了颈椎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恢复椎间盘正常的生物力学特点,防止邻近椎间盘的加速退变。 目的:观察颈椎Prodisc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术后的运动学变化。 方法:选择55例69个椎间盘,其中双节段受损14例;男29例,女26例,年龄48(31~76)岁;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9例,混合型颈椎病14例。取颈椎前横切口或斜切口入路行Prodis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于置换前、置换后3,6,12,24个月观察颈椎正侧位、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位片,JOA评分分析置换前后椎间盘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55例69个椎间盘, 41例行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 14例行双节段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置换后随22(56~48)个月。 置换后JOA评分显示椎体功能改善率达56%。置换后手术节段椎间盘矢状面、冠状面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45, 0.74),并保持了和邻近间隙同样的活动度和稳定性。说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后保留了原来的椎间盘的活动度,患者恢复快,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可促进体外培养的髓核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但其对体内退变椎间盘组织代谢的影响却罕见报道。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细胞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可行性。 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腰椎间盘损伤动物模型,建模后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注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的软骨细胞,对照组注入等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动物在注射后2,4,6,8和10周分别取出退变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并测量其蛋白多糖及胶原含量。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髓核蛋白多糖及胶原含量均有明显增高(P < 0.05)。结果提示椎间盘退变的标志之一可能为髓核内细胞外基质含量的减少,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细胞移植的方法可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改善退变髓核的生物活性,延缓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8.
背景:切除部分椎体是否可能会导致椎间盘营养通道的破坏,从而导致椎间盘的退行性变,目前很少有研究涉及。 目的:评估兔椎体不同程度切除对相邻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响。 方法:将10只新西兰兔分为2组,根据椎体不同程度切除植骨内固定,分为切除1/2椎体组和切除3/4椎体组。在造模后6个月处死动物,获取伤椎下位椎间盘及正常椎间盘组织(设为正常对照组);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改变,检测椎体软骨终板血管芽数量;通过阿新蓝染色测量图像阳性吸光度以评价椎间盘髓核组织中蛋白多糖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兔椎体切除小于1/2时,相邻椎间盘营养状况不会有明显改变;如果前路减压需切除椎体不超过1/2时应考虑单节段植骨融合双节段固定。椎体切除大于3/4时,相邻椎间盘营养状况会有明显改变,并导致椎间盘退行性变;如果前路减压需切除椎体超过3/4时应考虑切除相邻间盘行两节段植骨融合。  相似文献   

19.
背景:雌激素缺乏可导致椎间盘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有研究报道基质金属蛋白酶3可降解蛋白多糖聚合体及椎间盘内多种基质成分,白细胞介素20在椎间盘发生退变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去势雌兔腰椎间盘髓核中白细胞介素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的作用。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和高剂量雌激素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去势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隔日肌注生理盐水2 mL,低、高剂量雌激素组分别隔日肌注0.2 和1.0 mg的苯甲酸雌二醇。3个月后所有动物于腰椎间盘髓核组织取材,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细胞密度明显降低,脊索细胞明显减少,软骨样细胞集簇成团,其余各组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白细胞介素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高剂量雌激素组(P < 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学染色结果相似。提示肌注雌激素能降低去卵巢新西兰大白兔腰椎间盘髓核中白细胞介素2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进而防止腰椎间盘髓核基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