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颈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及相对ADC值 (RA比值 )。结果 采用层厚 5mm ,导航校正多次激发SE EPI弥散序列 (MS DWEPI)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图像 ,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 1 .0 6± 0 .1 3× 1 0 -3 mm2 /s(0 .86~ 1 .1 8×1 0 -3 mm2 /s) ,RA比值为 3.1 2± 0 .4 8(2 .5 6~ 5 .6 8)。结论  1 .5T磁共振系统可以进行颈髓DWI,有望对脊髓疾病的机理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新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48例带有58个肝占位病变患者进行了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58个肝占位病变中30个肝细胞癌,16个肝血管瘤,12个肝囊肿.应用不同梯度因子b值(b=0, 30,1000,1100秒/mm2 )弥散图像拟合出ADC图,并获取ADC值.结果: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5±0.51×10-3、1.75±0.6×10-3 和3.15±0.43×10-3 mm2/秒,三者差异存在着显著性(P<0.01).结论: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法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评估胰腺癌冷冻术后肿瘤坏死及肿瘤残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接受冷冻治疗的26例胰腺癌患者行T1WI、T2WI常规MRI平扫、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胰腺癌冷冻前后MRI信号改变.测量并比较正常胰腺、术前肿瘤组织及术后残存、坏死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评价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不同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及分期表现ADC值的差异.结果 26例患者中16例肿瘤完全坏死,冷冻坏死的胰腺肿瘤组织在T1WI图像上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动态增强无强化.活性肿瘤组织残留9例(其中7例肿瘤直径>5.0 cm),残留率为34.6%.ADC值由低到高依次为:术前胰腺肿瘤组织(1.022±0.126)×10-3 mm2/s、术后残存肿瘤组织(1.130±0.155)×10-3 mm2/s、正常胰腺组织(1.924±0.124)×10-3 mm2/s及术后坏死组织(2.312±0.214)×10-3 mm2/s.术前胰腺肿瘤组织ADC值与术后残存肿瘤组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2),与正常胰腺组织、术后坏死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胰腺肿瘤ADC值与肿瘤大小呈负相关(R=-0.43,P=0.027 2),与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无关(P=0.738 8,P=0.089 5).结论 DWI能有效鉴别胰腺癌冷冻治疗后的病灶坏死及残存,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所得ADC值对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评估价值及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两周内完成MRI检查,并获得ADC值。分析ADC值与手术病理T分期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标本的Ki-67表达,分析ADC值与Ki-67增殖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直肠癌病灶ADC值范围为(0.6-1.2)×10~(-3)mm~2/s,肿瘤组织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5.3±20.2)%;肿瘤ADC值与病理T分期呈负相关(r=-0.68,P0.01);ADC值与Ki-67增殖指数也呈负相关(r=-0.63,P0.01)。结论 ADC值与低位直肠癌术前T分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判定有较高的价值,可以作为直肠癌侵袭性的潜在影像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n CRT)早期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在n CRT开始前、治疗早期(治疗开始后2~3周)和治疗结束后接受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测量并计算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肿瘤大小。根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n CRT缓解程度。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使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于食管癌n CRT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并用logistic回归建立肿瘤完全缓解的预测模型。结果:共32例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肿瘤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0例。在治疗早期及治疗结束后,完全缓解组ADC值均显著高于部分缓解组,肿瘤大小均小于部分缓解组。ROC曲线分析显示,Size_(during)和ADC_(during)能够较为可靠地区分完全缓解患者和部分缓解患者,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08及0.831。通过Size_(during)+ADC_(during)联合模型预测肿瘤完全缓解,AUC为0.89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95.0%。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后处理参数在早期评价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效果有潜在价值,其中肿瘤大小联合ADC值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对食管癌n CRT早期治疗效果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ADC值对直肠癌术前放化疗疗效的早期监测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2004年12月到2006年10月2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直肠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测量放化疗过程中不同监测时间点(包括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肿瘤ADC值.以放化疗前肿瘤的临床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比较,以T分期是否降低为标准,分为治疗效果较好的T-降期组和治疗效果较差的T-未降期组.应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肿瘤ADC值变化情况.结果 26例中,T-降期组和T-未降期组分别为12和14例.T-降期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周、治疗后第2周、手术前ADC值分别为(1.10±0.13)×10~(-3)、(1.32±0.19)×10~(-3)、(1.35±0.13)×10~(-3)和(1.32±1.00)×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0,P<0.01).T-未降期组在治疗后第1周ADC值由(1.16±0.16)×10~(-3) mm~2/g升高至(1.23±0.13)×10-3 mm~2/s,升高不明显(P>0.05),在治疗后第2周ADC值继续升高至(1.30±0.1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23,P<0.01).用治疗后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升高程度11.6%作为诊断直肠癌T分期是否出现降期的指标,诊断敏感性为75.O%,特异性为78.6%,阳性预测值为75.0%,阴性预测值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95%可信区间为0.583~0.964),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ADC值具有作为早期监测直肠癌放化疗疗效影像学指标的可能性.治疗第1周肿瘤平均ADC值变化对于区分放化疗反应性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有效的时间监测点.  相似文献   

7.
MR各成像序列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21例临床诊断DAI的患者行常规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流动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LASH)扫描,比较各序列脑内病灶的显示率,分析其信号特征。结果FLASH为显示DAI病灶最敏感的序列,能显示常规序列所不能显示的DAI小针尖样大小的出血灶。21例各序列脑内各部位DAI病灶平均检出数依次为:T1WI(0.78±0.58)个、T2WI(1.96±1.30)个、FLAIR(2.98±2.39)个、DWI(3.67±2.75)个、FLASH(6.24±5.46)个。FLASH的DAI病灶检出数最高,与SE T1WI、TSE T2WI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3.14、2.47,P值均<0.05)。结论FLASH序列能提高DAI病灶的检出数及早期诊断率,应作为MR诊断DAI的首选序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DC值升高程度评估直肠癌放化疗后降期与否的可行性。方法: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术前磁共振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诊断分为T降期组(T分期降低)和T-未降期组(T分期不变或升高),记录并分析放化疗治疗前、放化疗后第7天、第14天以及手术前直肠癌患者的ADC值。结果:两组ADC值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降期组放化疗后第7天ADC值较放化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3,P=0.000)。两组患者的ADC值在同一时间监测点的差异近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放化疗后第7天直肠癌患者平均ADC值的变化幅度作为判定是否降期的标准,以ADC值增高幅度≥18.6%为标准时,判定患者对放化疗敏感的敏感度为60.7%,特异度为1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结论:扩散加权成像ADC值用于评估直肠癌患者对放化疗是否敏感及放化疗后降期与否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显示多发性硬化病灶,并探讨其对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相关技术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和MRI检查确诊的MS患者28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弥散加权(DWI)成像。并对其进行以下处理:①对弥散加权成像的图像进行不同b值及ADC图的评分;②对ADC图进行病灶、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的ADC值测量。对上述结果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①b值评分发现,b取0、1000和300、600之间的DWI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后者优于前者。ADC图中(0,300)与(0,600)、(0,1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优于前者;②ADC值分析发现,病灶与病灶周围、正常脑组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总体均数病灶周围高于正常脑组织。结论:①MS的DWI中,其b值取300和600较佳;ADC图的b值取0和600的组合较佳;②MS患者常规MRI表现正常的白质可能存在隐匿病变。  相似文献   

10.
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常规MRI与DWI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的常规MRI表现并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叶瘤(PNETs)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PNETs的常规MRI表现和3例DWI特点。常规MRI扫描采用梯度回波(Flash)、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DWI采用自旋回波一回波平面(SE-EPI)序列。结果 幕上PNETs常规MRI表现:肿瘤位于幕上脑内任何部位,呈类圆形,边界清楚,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瘤周无明显水肿或水肿较轻.肿瘤实质多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内可见囊变坏死区或出血灶,肿瘤可引起脑脊液转移,甚至出现远处转移。幕上PNETs的DWI特点:肿瘤实质扩散受限,DWI上呈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呈低信号,ADC值低于其他颅内原发性肿瘤。结论 结合幕上PNETs的常规MRI表现和DWI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1.5TGE Signa Twin speed 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内各进行1次DWI,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分别为(1.376±0.012)×10-3mm2/s、(1.598±0.012)×10-3mm2/s、(1.723±0.012)×10-3mm2/s、(1.684±0.012)×10-3mm2/s。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较术后36~48h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38d的ADC值较术后7~10d组明显降低(P<0.05)。将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的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对比见术后30~38d ADC值下降的肝癌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利用MR DWI技术对肝癌组织的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2.
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价近似弥散系数(ADC)在鉴别星形细胞肿瘤、瘤周水肿及正常组织中的作用 ,以及对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评估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采用GE1.5T超导MR成像系统 ,对17例1~2级星形细胞肿瘤及13例3~4级星形细胞肿瘤进行了常规MRI及EPI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敏感系数(b值) :b=0s/mm2 及b=1000s/mm2,测量了病变感兴趣区的ADC值。结果 :肿瘤组织的ADC值(1.23±0.52mm2/s)及瘤周水肿(1.40±0.40mm2/s)与正常组织(0.76±0.09mm2/s)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而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低度恶性星形细胞肿瘤与3~4级星形细胞肿瘤之间ADC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鉴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 ,但不能用于鉴别肿瘤组织与瘤周水肿 ,对于单个病例ADC值有部分重叠。结合常规MRI则ADC值在星形细胞肿瘤良、恶性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了7例缺血缺氧脑病(AIE)发生后不久的MR弥散加权成像(DWl)的检查结果,发现主要为脑白质异常。所有病人均在1.5T检查仪上行MRI检查。常规成像包括矢状位T_1WI自旋回波(SE)(TR/TE=600/8ms),横断面T_2WI快速自旋回波(TR/TE=4000/104),横断面液体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参数弥散加权成像(MP-DWI)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P-DWI检查,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计算相关参数指标:表观弥散系数(ADC),真弥散系数(Dt)...  相似文献   

15.
ADC值术前评价脑膜瘤病理级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区分良性与非典型性、恶性脑膜瘤的可行性,为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33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检查,并分别测量肿瘤实质的ADC值。术后对脑膜瘤进行病理分级及分型,并计算肿瘤细胞数(10个高倍视野)及肿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结果 Ⅰ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级与Ⅱ、Ⅲ级脑膜瘤的细胞核/浆面积比及肿瘤细胞数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实质ADC值与肿瘤细胞数及核/浆面积比相关。Ⅰ级脑膜瘤部分混合型、纤维型与Ⅱ、Ⅲ级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重叠。结论 脑膜瘤肿瘤实质ADC值有助于术前鉴别病理级别。  相似文献   

16.
DWI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3例经临床诊断的散发性脑炎,包括 14例病毒性脑炎和 9例脱髓鞘性脑炎的磁共振弥散加权表现,并与 30例急性脑梗死进行比较。结果 病毒性脑炎和脱髓鞘性脑炎病灶表现局灶性或大片异常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除 1例超急性脑梗死未能显示梗死灶外, 29例脑梗死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脑炎与梗死病灶在DWI均呈稍高或高信号。ADC值测量, 30例梗死灶ADC值为(0. 46±0. 13)×10-3 mm2 /s。7例病毒性脑炎和 9例脱髓鞘性脑炎ADC值分别为(0. 98±0. 18)×10-3 mm2 /s和(0. 89±0. 07)×10-3 mm2 /s,病毒性脑炎与脱髓鞘性脑炎病灶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Ρ>0. 05),但明显高于脑梗死(Ρ<0. 01)和镜面对侧正常区(Ρ<0. 05)。有 4例病毒性脑炎病灶在不同区域弥散增加和受限并存,ADC值表现高低不一,最高者达 0. 96×10-3 mm2 /s,最低者达 0. 31×10-3 mm2 /s;另有 3例全部病灶ADC值表现降低,分别为 0. 44×10-3 mm2 /s、0. 51×10-3 mm2 /s和 0. 58×10-3 mm2 /s。结论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目的回顾性分析DWI-MRI与T2-MRI比较,对局部侵袭性直肠癌放化疗(CRT)后完全缓解(ypT0N0=CR)的预测作用。方法70例局部侵袭性直肠癌于CRT后行MRI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用于辅助鉴别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与高级别胶质瘤.方法:收集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PCNSL及20例高级别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患者,进行磁共振DWI检查,分别记录肿瘤实质区域、瘤周水肿区域的ADC值,利用t检验进行2种肿瘤实质及水...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ADC值的测定,联合DWI磁共振成像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发生于侧脑室内,1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和15例室管膜瘤患者常规MRI平扫、增强、DWI信号强度,并测量肿瘤实质病变的平均ADC值,观察比较两组肿瘤的DWI信号强度和ADC值,运用ROC曲线评价ADC值的诊断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两样本t检验。结果:1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DWI上均呈高或稍高信号,ADC 均值( 0.69±0.11)×10-3mm2/s;15例室管膜瘤DWI上12例呈等或稍高信号,3例呈低信号,ADC均值(1.10±0.24)×10-3mm2/s,两组肿瘤的平均ADC值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DC值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2.9%。结论:磁共振成像ADC值的测定辅助DWI信号强度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在SENSE基础上行扩散加权成像。224个肝占位病灶中原发性肝癌8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转移性肝癌50个。应用梯度因子b值为0和50的扩散图像,并获取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转移性肝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33)×10-3mm2/s、(1.99±0.30)×10-3mm2/s、(3.80±0.37)×10-3mm2/s和(1.08±0.29)×10-3mm2/s,前三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