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痞满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以自觉心下痞满,胸膈胀满,按之濡或硬,压之不痛或微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多表现为虚实相兼,寒热错杂,故辨痞满须辨清寒热虚实,虚实中亦有寒热之分,寒热中又须辨明虚实。痞满初起应以祛邪为主,治宜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温中散寒;久则以健脾和胃、补脾胃为主,佐以化痰、祛湿、理气、化瘀,消补兼用。同时还应结合胃镜等检查结果,灵活运用经方中温中健脾、辛开苦降、疏肝和胃等法,使脾复升运、胃复和降、升降相济,则痞满自治。  相似文献   

2.
从脾胃论治失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赵怀琮  李梅英 《陕西中医》2002,23(5):479-480
失眠又称“不得眠”、“不得卧”、“不寐”、“目不瞑”等。是临床常见而又棘手的内科疾病。失眠的证情轻重不一 ,轻者有入寐困难 ,有寐而易醒 ,有醒后不能再寐 ,亦有时寐时醒等 ,严重者则彻夜不能入寐。本证多责之于心脾两亏、阴虚火旺、痰热内扰 ,心肾不交。多以养心安神为主 ,或养血安神或清心安神 ,或滋阴降火 ,然而对顽固性失眠 ,则应细究其因 ,谨守病机。笔者宗“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从脾胃着手 ,辨治失眠 ,亦获良效 ,现介绍数例验案 ,以作引玉之砖。   1 阳虚热痞 张某 ,男 ,2 8岁 ,干部。1 999年8月 1 2日初诊。患者夜晚难…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论治心肌炎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肌炎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依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临床中医大多采用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宽胸涤痰 ,宁心安神为主中药治疗 ,收到比单纯西药治疗较理想效果。笔者对于病较长 ,病情反复 ,迁延难愈 ,常规用药效果不佳的心肌炎患者独辟蹊径从脾胃论治 ,治疗多例 ,效果显著 ,现浅述如下。心与脾胃的关系 :二者关系主要表现在生理与病理上两个方面。生理上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 ,心气心血完全依赖于脾胃的生化和统摄。正如经云 :“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玉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  相似文献   

4.
浅谈中风病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发病过程中痰的产生、气虚的形成大多与脾胃有关;脾胃升降失常,气机升降逆乱,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脾胃与肝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体肥之人,形盛气弱者,健脾化痰可防止中风的发生。在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应调理脾胃升降之机。中风恢复期患者,标实之象已去,本虚之象显露而见脾虚气弱者,要益气健脾,一方面杜绝痰之来源,防止中风的再发;另一方面配合活血通络药,可促进肢体活动的早日恢复。  相似文献   

5.
"寒"的中医学内涵丰富,"寒"与痞满的病因病机、症状证候密切相关.寒邪犯胃、脾胃阳虚、脾肾阳虚、肝经虚寒、寒热错杂是五种与寒邪相关的痞满常见证型,其治疗应抓住"寒"这一关键因素,分别采用温胃散寒、温中健脾、温补脾肾、暖肝散寒、温清并用结合消痞散结之法治疗,常可获良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胸痹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痹是指心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 ,多涉及心、肺、肝、脾、胃等脏。并以治心最为常用。笔者认为从脾胃论治胸痹 ,疗效更佳。胸痹心痛 ,病在心脏 ,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与心脏 ,经脉相通 ,连为一体。《灵枢·经脉篇》言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 ,复从胃 ,别上隔 ,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说 :“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 ,出于左乳下 ,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还应该指出 ,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 ,它们通过经别、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灵枢·经别篇》认为 :“足阳…  相似文献   

7.
8.
小儿从初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无论在形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年龄越小越显著。从其生理而言,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四肢百骸、筋骨骨路等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的、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如《小儿药证直决·变蒸》云:“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同时,这也决定了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 《医学三字经·小儿》云:“稚阳体,邪易干。”正是由于“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  相似文献   

9.
张琪从脾胃论治慢性肾病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王桂珍  韩亚锦 《陕西中医》2005,26(2):177-178
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论治,每每动则以活血化瘀,或以益气养阴组方,此并非错误,但若仅局限于此,则对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极大的限制。笔者从事临床以来,从脾胃论治心血管疾病收效颇佳,今举几例。  相似文献   

11.
脾胃理论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金元时期李东垣主张升脾胃之清阳并将胃痛列为独立病名,清代叶天士重视滋养胃阴,首倡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脾胃病的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或萎缩性病变,其病位在胃,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我们在脾胃分治理论指导下,采用"通降"、"凉润"之法治  相似文献   

12.
13.
14.
崔晓  赵仓焕 《陕西中医》2010,31(5):573-575
目的:中医传统理论多认为神志病与心、肝、肾三脏密切相关。但笔者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神志病的病因根本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故此论述神志病应从脾胃论治。方法:主要从神志病的两个重要物质基础血和气入手,通过脾主血统血、胃气乃一身之气及脾胃气机转输、濡养五脏的生理病理基础来阐述脾胃与神志病的关系,同时结合历代医家临床从脾胃论治神志病取得的良好效果以及现代关于脑肠肽、肠脑等研究成果来说明神志病与脾胃的重要关系。结论:从脾胃论治神志病是临床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15.
16.
观察在常规糖尿病治疗方案基础上从脾胃入手辩证论治2型糖尿病80例的临床疗效,以探索治疗2型糖尿病更为有效的治法及方药。以食滞胃脘,肝郁气滞,湿邪困脾,脾胃虚弱为病机,分别施以消食化滞,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健脾除湿,开结除痞,益气健脾和胃,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痞满辨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痞满辨治举隅吴永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痞满/中医药疗法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不痛,外无胀形而言。仲景《伤寒论》明确指出“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就临床所见,痞满证以慢性胃炎为多,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消化不良、慢性胆囊炎...  相似文献   

18.
19.
功能性便秘是一种持续性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或有排便不尽感的功能性肠病。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加,功能性便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谢建群教授从事临床及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对中医理论颇有研究,尤精研李东垣之说,强调"人以胃气为本"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为生化之源"的基本观点,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脾胃分治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完善,至清代叶天士重视胃阴,倡导脾胃分治,使脾胃学说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脾胃分治理论重在恢复脾升胃降的功能,脾胃同处中焦,互为表里,以经络相连,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互相影响。脾胃者,后天之本,化生气血;中焦枢纽,调节气机。脾胃分治的思想不仅能有效指导脾胃病的治疗,在其他疾病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