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编制农民工城市认同问卷,提供评价农民工城市认同度的有效测量工具。方法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农民工城市认同分为地域认同、群体认同和态度认同3个维度,并在开放式调查和专家评估基础上形成23题的初测问卷,对284名农民工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形成16题的正式问卷。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3个维度,可解释总变异的48.42%,验证性因素分析中,χ2/df=2.314,RSMEA=0.071,NFI=0.842,CFI=0.902,TLI=0.900,GFI=0.903,拟合指标良好,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地域认同、态度认同、群体认同3个维度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1、0.683、0.629,分半信度分别为0.874、0.563、0.691。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农民工城市认同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编制农民工城市认同问卷,提供评价农民工城市认同度的有效测量工具.方法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农民工城市认同分为地域认同、群体认同和态度认同3个维度,并在开放式调查和专家评估基础上形成23题的初测问卷,对284名农民工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形成16题的正式问卷.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的3个维度,可解释总变异的48.42%,验证性因素分析中,x2/df=2.314,RSMEA=0.071,NFI=0.842,CFI=0.902,TLI=0.900,GFI=0.903,拟合指标良好,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地域认同、态度认同、群体认同3个维度间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1、0.683、0.629,分半信度分别为0.874、0.563、0.691.结论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农民工城市认同度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当代大学生的择偶偏爱性别差异,探讨大学生的择偶偏爱的类型,并探讨择偶偏爱与一般社会信念的关系。方法:对来自北京6所高校大学生563名进行分析,采用择偶偏爱问卷和一般社会信念问卷。结果:①女性在有高薪潜力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社会地位的等14个因素上比男性更为偏爱,男性较女性更为偏爱的仅有4项,包括外貌有吸引力,形象性感、比本人年轻和擅长家务的;②大学生择偶偏爱类型可以分为经济取向、性格取向和生理取向,女性偏爱性格取向和经济取向,男性偏爱生理取向;③一般社会信念对于大学生择偶偏爱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ingle 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测量大学生的内隐群体认同。方法:采用inquisit 2.0编制了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并测量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群体的内隐认同,并使用群体认同量表测量了大学生的外显态度,分析了内隐与外显测量的关系。结果:采用SC-IAT测量内隐群体认同的内隐效应显著,在单一对象的内隐态度测量上具备可行性。结论:①在内隐和外显测量上,大学生对自己身边群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认同。②大学生内隐群体认同与外显群体认同相关不显著,是两个相对独立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取全国各地各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共计276名被试,运用《男、女同性恋态度量表》和《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中的男性正性量表与女性正性量表分别探讨性别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各因素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态度的影响。结果:1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群体的态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较于女生,男生对男同性恋(t=4.18)群体和女同性恋(t=2.47)群体的态度都更为负面消极(P0.001);2男大学生的4种性别角色在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女性的4种性别角色在男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显著(F=5.25,P0.05),在女同性恋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并且女性化的女性比男性化的男性在同性恋态度相关问卷上具有更高的得分。结论:在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群体的认知态度受其性别角色、同性倾向和对性的态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且对男同性恋比对女同性恋有着更消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间对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的态度。方法非典前和非期期间用同一组问卷对同一个群体5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学生生活压力显著降低。结论有效而有力的社会支持对改善大学生对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的态度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大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本调查研究从商品因素、大学生消费者因素和外在因素入手,研究大学生在高、低关联度商品上的消费心理特点、差异及大学生生源的城、乡差别和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评定。结果大学生在高关联度商品、低关联度商品上的消费有其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有比较显著的差异。结论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点应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引导,商家亦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制订用于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卫生态度调查问卷,在该群体中进行信效度检验,并调查大学生群体对于精神卫生的态度。方法:采用方便抽样,调查了474名大学生以及41名精神科住院医作为对照组,以自编的Likcrt5分精神卫生态度问卷作为调查工具,采用Cronbach系数、分半系数、相关系数及因子分析来检验其信效度。结果:采用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修订,最终问卷由27个条目组成,可抽取出治疗、恐惧及隔离3个因子,分别解释方差20.346%、9.765%、7.537%,总问卷的Cronbach系数及分半系数分别为0.823、0.734,3个因子的Cronbach系数介于0.632~0.836,分半系数介于0.618~0.818,3个因子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介于0.653~0.815,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181~0.312,大学生在总分及治疗、恐惧两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精神科住院医(P0.05),在隔离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大学生对于精神卫生的态度总体是正面的,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学生对农民工的内隐身份污名是否存在,同时考察社工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之间以及来自农村和城市大学生之间对农民工的内隐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刻板解释偏差测量间卷对47名社工专业和50名非社工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总体以及来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解释;大学生总体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的内归因数多于外归因数,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以及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的积极行为也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城市居民的消极行为做了更多的内归因;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内归因,对城市人群体的积极行为倾向于外归因.结论: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不存在内隐身份污名;社工专业和非社工专业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没有差异;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对农民工群体的态度更加积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编制一套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问卷,并对相关社会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自编大学生自杀风险评估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6所高校选取2006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5个因素:自杀意念、绝望感、自杀准备、生命认同和自杀认同,能解释54.86%的总变异;α系数、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分别为0.90、0.88、0.76;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外向型性格与个体自杀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负性生活事件、消极应对方式和神经质性格与个体自杀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大学生自杀风险问卷信、效度良好;负性生活事件、低社会支持和不良人格特征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网络态度的影响。方法以6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网络态度问卷和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分别测量了大学生的外显网络态度和网络社会支持,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测量了被试的内隐网络态度。结果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不相容任务反应时显著大于相容任务反应时(t=2.05,P<0.05),外显网络态度虽然也是积极的,但积极的程度很低,二者存在分离;回归分析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预测外显网络态度(β=0.39,P<0.05),而对内隐网络态度的预测则不显著(β=0.01,P>0.05)。结论大学生的内隐网络态度积极,大学生的网络社会支持可以显著影响外显网络态度,对内隐网络态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基督教徒宗教态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宗教态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问卷、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25名大学生基督教徒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基督教徒的宗教态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路径显著;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显著。结论:大学生基督教徒的宗教态度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自尊和社会支持在宗教态度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分别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新疆籍大学生文化适应方式的潜在类别,并探讨各类别在性别、年级、就读地区、生源地和汉语口语水平等变量上的分布差异,及各类别社会文化适应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全国高校938名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文化适应方式问卷和社会文化适应问卷进行调查。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文化适应方式。结果:新疆籍大学生可分为4类文化适应方式子群体:中整合适应类型(58%)、高整合适应类型(21%)、边缘化适应类型(11%)和分离适应类型(10%)。大一学生比大二学生采用高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大二学生比大一学生采用中整合和分离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在新疆读高中转内地读大学的大学生采用边缘化、分离、中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在内地或在新疆读高中和大学的大学生采用高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来自城市、县城的大学生采用高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来自乡镇、农村的大学生采用中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汉语口语流利的大学生采用高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汉语口语一般的大学生采用边缘化、中整合文化适应方式的比率更高。高整合类大学生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得分最高,其次是中整合类,最低的是边缘化类和分离类。结论:新疆籍大学生可分为4类文化适应方式子群体:中整合适应类型、高整合适应类型、边缘化适应类型和分离适应类型;文化适应方式的4类潜在类别在年级、就读地区、生源地、汉语口语水平的分布上呈现差异;双文化整合者的社会文化适应水平最佳。  相似文献   

14.
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90名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②理科高职大学生相对文科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得分高;③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④农村高职大学生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显著强于城市、城镇高职大学生;⑤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学科、大学受教育时间、生源地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其学校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现状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成都市某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校认同调查问卷、学生学业目标定向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结果:民族高校大学生学校认同(4.61±0.84)、自我效能感(2.5±0.58)和学习动机(3.87±0.8)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民族在学校认同的群体认知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81,P0.05),是否参加社团在自主行为维度上有显著差异(F=4.01,P0.05);学校认同、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都有显著的正相关(r=0.29~0.51,P0.01);学校认同对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均有显著的预测力,且通过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学习动机。结论:学校认同直接或通过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民族高校应重视并提升各族大学生的学校认同感与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自豪感与内群体偏好的关系。方法选取596名青少年,应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自豪感问卷、国民刻板印象问卷分别施测。结果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自豪感和内群体偏好有显著的正相关(r=0.34~0.51,P<0.01),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对内群体偏好有显著预测效果(P<0.01)。结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可以预测国民印象中的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自豪感与内群体偏好的关系.方法 选取596名青少年,应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国家自豪感问卷、国民刻板印象问卷分别施测.结果 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自豪感和内群体偏好有显著的正相关(r=0.34~0.51,P<0.01),中国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对内群体偏好有显著预测效果(P<0.01).结论 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自豪感可以预测国民印象中的内群体偏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大学生在非典隔离期间与非典前对心理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态度进行比较。方法非典前和非典期间用同一组问卷对同一个群体57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良好的社会支持下,隔离在校园中的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和非典前相比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提高;与非典前相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支持的态度、感受和行为方式更积极,学生生活压力显著降低。结论大学生主观上体验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并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越高越充分,那么他们与他人的关系越积极与亲密,越有能力选择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生活目标更加明确,生活更富有意义,最终个人不断成长与充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用自编挫折承受力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 ①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与挫折承受力的外显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与外显行为呈负相关.而内在思维情绪只与父亲的过度保护显示出负相关.②挫折承受力的外显行为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有关,在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结合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来考虑.  相似文献   

20.
1982年在天津市调查了产后2~6月城市乳母33人,农村乳母40人的营养状况与乳汁成分。膳食调查表明:除铁及硫胺素外,主要营养素含量稍低于供给量标准。热能摄入为供给量标准的82.7%(城)、与77.3%(乡),蛋白质摄入为供给量标准的80.6%(城)与73.1%(乡),核黄素摄入分别为96.7%与41.1%,钙摄入分别为21.9%与25.2%。城、乡比较,城市乳母动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与脂肪热比显著高于农村组。城,乡乳母乳汁中蛋白质、脂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