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小叶增生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可包括乳腺疼痛、乳腺小叶增生症、纤维腺病、纤维化增生症等,其癌变率约为2%~4%;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约50%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特别多见于30岁以上未婚、未育、哺乳少、爱生气的妇女。乳腺小叶增生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其病变是乳腺小叶增生为主,质地较软,与月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属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dysplasia)病变,以乳房部肿块和疼痛为两大主症。该病包括单纯性乳腺增生症(mazoplasia)和乳腺囊性增生症(cysticdisease)两种。乳腺增生病是妇女最常见的乳房病,有人统计乳腺增生症在30岁~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为15%左右,在乳腺专科门诊中占50%~70%犤1犦。该病有发展为乳腺癌的危险性,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治乳腺增生病,越来越得到众多专家的重视。1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1.1历代医家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的范畴。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  相似文献   

3.
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年龄分布,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上的差异.方法:统计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乳腺恶性肿瘤1512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进行病理分类.按年龄进行分组,30 ~ 69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30岁和>70岁分别为一个年龄组.将病理分类前5位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及年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确诊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4种,以浸润性导管癌居首位,占总病例数的71.1%,其次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及髓样癌.高发病年龄段在40 ~59岁(占65.0%),以40~ 49岁(占35.8%)为最高发病年龄段.浸润性导管癌(占36.1%)、浸润性小叶癌(占39.3%)、黏液癌(占35.4%)均以40~ 49岁为发病高峰期;导管原位癌以40~49岁(占35.3%)和50~59岁(占35.3%)为发病高峰期;髓样癌以50~59岁(占37.0%)为发病高峰期.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恶性肿瘤高发病年龄段在40 ~ 59岁,以40~ 49岁为最高发病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高峰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锋 《开卷有益》2009,(10):4-6
乳腺增生症,属于中医的“乳癖”范畴,是20~50岁育龄期中青年女性最常见和高发的疾病,西方发达国家有1/3以上的妇女患过乳腺增生症。国内报道:乳腺增生发病率占妇女总数的10%左右,囊性改变较少见,多以腺体增生为主,世界卫生组织(WHO)统称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  相似文献   

5.
乳腺囊性增生病概述 乳腺囊性增生病,又名乳腺结构不良症。近几年,乳腺增生症发病率上升较快,国内报道30-50岁的中年妇女发病率达到50%,严重影响妇女身心腱康,已成为城市女性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乳腺结构不良症有一定程度的恶变存在,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症,因其病理形态多样,命名多不统一,西方学者多称“纤维囊性乳腺病”(Fibrocysticdiseaseofbreast),我国以腺体增生为主,故多称一乳腺增生症”,世界卫生组织统称“良性乳腺结构不良”.本病多见于中年妇女,以35~45岁为高发。国外报道其发生率达30%~40%[“,因乳房病变而活俭者约为60%是乳腺增生症D‘,尸检中有58%~89%的妇女有乳腺增生[31。国内报道,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率为ic%左右,患病率为38.毛%~49.3%t‘】。到目前为止,其发生原因仍不十分清楚,国内外学者.多认为与女性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是:黄…  相似文献   

7.
女性职业紧张与乳腺增生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职业因素对女性乳腺疾病的影响.方法 通过触诊和近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扫描的方法,了解被调查对象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情况.结果 参加体检的20所小学337名女教师中单侧乳腺增生占22.3%,双侧乳腺增生占22.8%,总阳性率较高,为45.1%;不同年龄组女教师患乳腺增生症的比例存在差异,其中30岁组、40岁组的女教师患...  相似文献   

8.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常见多发的乳腺良性疾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临床名称繁多,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笔者自1988~1996年采用中西医结合诊治62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本组62例女性患者年龄21~50岁,病程3个月至3年,多在1年内就诊。诊断依据:①周期性乳房胀痛,月经前加重;②乳房多触有无粘连、可推动的肿块、结节,有压痛或伴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不肿大;③必要时经X线平片、B超或细胞学检查确诊。62例患者伴月经紊乱46例占74%,乳头溢液5例占8%,单侧乳腺发病者19例占30.6%,双侧乳腺发病者43例占69.4%。一般治…  相似文献   

9.
中西药结合乳腺动力治疗仪治疗乳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蕾 《中原医刊》2007,34(20):68-68
乳腺小叶增生又称乳腺增生症,是育龄妇女易患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资料表明,乳腺增生症占乳腺疾病的65%~70%,严重者可影响工作和生活。本院采用中西药结合加乳腺动力治疗仪理疗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1829年英国人Astley Cooper最先报道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和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主要临床表现为乳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或界线不清的乳腺增厚区,不同程度的疼痛或胀痛,与月经有相关性,少数病人可见有乳头溢液或溢血性分泌物。它与乳癌的关系至今仍在研究中,但多种类型的上皮增生,特别是囊肿性乳腺上皮增生症,存在可能癌变的倾向而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发育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78例,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78例均为单纯性男性乳腺发育征.16~24岁、60~73岁为发病高峰,原发性男性乳房发育71例,经手术切除治愈者63例,内科治疗后肿块消失者15例.结论 对一般病理性和药物性的男性乳腺增生症应先治疗原发病或停药观察,手术治疗是治疗男性乳腺增生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乳腺结构不良是一个既非肿瘤又非炎症的乳腺良性疾病,本病发病广泛。本文回顾性分析了经细胞穿刺检查证实为乳腺结构不良的62例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初步探讨超声诊断乳腺结构不良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本组62例均为我院门诊病人,年龄16~48岁,平均33岁。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一侧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乳腺增生症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核磁共振(MRI)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5年6月收治的196例乳腺增生症患者,对患者的年龄、月经史、哺乳史等一般资料进行采集,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并实施两侧乳腺常规 MR I 成像扫描,对乳腺增生症每个证型的MR 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结果:MR I表现为局部致密区以及条索状强化主要以冲任失调型较多,占50%;其次,肝郁气滞型,占33.33%,再次为痰瘀互结型,占16.67%;少量腺体型、斑点状、片状强化主要以冲任失调型较多,占50%,其次,痰瘀互结型,占35.29%),再次为肝郁气滞型,占14.71%;团片状、点状强化以及多发结节主要以肝郁气滞型与痰瘀互结型较多,其次为冲任失调型。结论:乳腺增生症各个证型在MR I影像学中有自身特点,MR I影像学资料能够对乳腺增生症的中医证候辩证提供有利条件,为辨证施治提供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呈双峰曲线分布。临床均表现为腋部的肿块,大部分无乳头、乳晕。病理检查:有组织学病变的病例34例(占94.4%),其中以并发增生症多见。观察副乳腺增生症,发现高年龄组基本病变发生平均3.16种/例>低年龄组2.00种/例(P<0.01),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较高(27.3%),和正常乳腺比有显著差异(P<0.05)。认为:副乳腺和正常乳腺一样,接受内分泌调控,并认为绝经前期的性激素水平紊乱可使多乳腺症发病增多,病理变化复杂化、严重化。  相似文献   

15.
乳康Ⅰ号”口服液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乳腺小叶增生症发病原因、病理改变、国内外治疗该病的医学资料及在诊治乳腺小叶增生症2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采用碘制剂所积累的经验,研制乳康Ⅰ号口服液应用于临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对1994年~1999年期间治疗的2万余病例中随机抽取1876例患者使用乳康Ⅰ号口服液治疗乳腺小叶增生症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  1876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67岁,其中18~35岁1004例,占53.5%;36~45岁666例,占35.5%;46岁以上206例,占11.0%。其临床表现为双侧或一侧乳…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症发病率达42.8%,占乳腺疾病的93.7%,有关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较多,但其疗效较差。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乳癖散结胶囊、小金丸和达那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6567例乳腺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秋华  庞武珍 《医学文选》2006,25(2):221-222
目的 探讨妇女乳腺疾病的临床特点,防治措施。方法 对6567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乳腺增生症占76.79%,为乳腺疾病中的首位;乳腺炎次之占10.63%;其余为乳腺纤维瘤、乳腺癌等。结论 对乳腺增生类型不同治则有异。  相似文献   

18.
陈正环 《安徽医学》1992,13(5):38-39
<正> 乳腺增生症又谓乳腺小叶增生、囊性乳腺病,或良性乳腺结构不良等。我院自1983~1991年诊治乳腺增生症171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年龄:16~53岁,其中21~40岁为110例,占患病人数的64.3%。本组有乳房胀痛144例,乳头溢液15例,其中溢液为棕黄色12例、血性3例,溢液多与经期变化有关。病变在双侧乳房的136例,单侧35例,共有307个肿块,肿块的部位、大小、形状见表: 本组98例,共106个肿块做了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79个肿块报告为乳房纤维腺病,镜下可见少量分化良好的腺上皮细胞,胞浆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维生素E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常用药物,但其副作用方面的报道较少,我们根据我科应用维生素E过程中出现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为妇女乳腺增生症或维生素E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938例乳腺增生症口服药治疗组进行了观察,排除其他因素外,报告维生素E副作用或不良反应。结果高原妇女的乳腺疾病以乳腺增生症为主,药物口服治疗组随机选择病例应用维生素E,1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占维生素E治疗组1.92%。结论乳腺增生症是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妇女保健的工作重点。国内目前治疗也以药物口服为主,维生素E是常用药,但其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20.
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6例多乳腺症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发病年龄呈双峰曲线分布。临床均表现为腋部的肿块,大部分无乳头、乳晕。病理检查:有组织学病变的病例34例(占94.4%),其中以并发增生症多见。观察副乳腺增生症,发现高年龄组基本病发生平均3.16种/例〉氏年龄组2.00种/例,不典型增生发生率较高,和正常乳腺比有显著差异。认为:副乳腺和正常乳腺一样,接受内分泌调控,并认为绝经前期的性激素水平紊乱可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