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7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发生、预防及处理的问题,提高PD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2年1月~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PD手术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病人的术前状态、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发生并发症49例(50.5%),其中胰瘘13例(13.4%),胆瘘3例(3.1%),肺内感染19例(19.6%),腹腔感染18例(18.6%),切口感染11例(11.3%),上消化道出血38例(39.2%),肠梗阻(肠套叠)1例(1%).围手术期死亡6例(6.2%),其中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手术当日腹腔出血,1例为胰瘘继发腹腔感染,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结论 PD手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减黄治疗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内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 PD)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文中探讨PD后腹腔内并发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共施行的99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后腹腔内并发症发生率33.3%(33/99),其中胰瘘发生率19.2%(19/99),胆瘘发生率9.1%(9/99),出血发生率6.1%(6/99),腹腔感染发生率15.2%(15/99).围手术期死亡率4.0%(4/99),其中2例为腹腔感染,1例为消化道出血,1例为严重肺部感染. 结论 PD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然而患者性别、年龄、黄疸指数、血清清蛋白、胰肠吻合方式、是否放置T管和胰管支架管及术后生长抑素的应用情况均不是术后腹腔内并发症的高危因素(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两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胰瘘发生率,探讨根据胰管的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A组)53例,胰管直径<0.3 cm者采用选择捆绑式胰肠吻合(B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总体胰瘘发生率为7.7%(6/78)。两组术后胰瘘、胆瘘、肠瘘、腹腔出血、腹腔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可以根据胰管直径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临床中治疗慢性胰腺炎以及胰头及壶腹部肿瘤的常用术式之一。据报道,并发症发生率为30%~60%,病死率为20%~40%[1]。但术后存在胰管胆管漏、腹腔内积脓、术后腹腔出血、腹腔感染、胃肠功能减弱、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且胰漏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概述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通过分析该院10年间32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32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2%,包括胰瘘2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6.1%.结论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29例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胰腺癌(pancreatic carcinoma,PC)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的认识,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全部施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术后10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胆瘘5例,胰瘘2例,腹腔出血l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 d.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防治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19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共20例,发生率为10.4%。其中腹腔出血9例(早期4例,晚期5例),消化道出血11例(早期4例,晚期7例)。20例患者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30%。胰瘘和腹腔感染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较无胰瘘和腹腔感染的患者高(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仍较高。合理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术后预防和控制胰瘘、腹腔感染及应激性溃疡是减少术后出血的关键,应根据出血的部位、时间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适应证选择、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总结 1988年~ 2 0 0 2年 9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经验。结果 经典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79例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19例 ,其中联合脏器切除 5例。重建方式均为Child式 ,其中胃肠Roux -en -y吻合 71例 ,胰肠“套入式”吻合 40例。原发病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46例 ,胆总管下段占位性病变 11例 ,胰头恶性肿瘤 2 4例 ,壶腹部肿瘤 11例 ,胆囊癌 3例 ,其他肿瘤 3例。术后早期并发症率 3 2 .7%,手术死亡率 9.2 %,常见并发症为胆瘘和 /或胰瘘 ,主要死亡原因是出血、胰瘘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MOF)。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仍是一个高危险手术 ,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 ,胰肠“套入式”吻合和胃肠Roux -en -y吻合可以有效降低和预防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李军  李冠雄  杨中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11-401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并发症、病死率和远期效果。方法:对30a施行的102例PD的手术并发症、病死率和生存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组织学诊断包括壶腹周围癌48例、胰头癌43例、胰头慢性炎症4例、胃癌和结肠癌胰腺转移各2例、十二指肠腺癌瘤、胰头部囊腺癌和胰岛细胞癌各1例。近15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总手术病死率9.9%。死因包括胰瘘3例和上消化道出血2例,术中大出血、术后腹腔内继发出血、呼吸衰竭、腹腔内感染和脑出血各1例。恶性肿瘤1a~5a存活率分别为57%、38%、27%、19%和8%。结论:出血和胰瘘是导致PD术后死亡的主要并发症,胰肠和胆肠吻合口的腔内引流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了增加肿瘤切除率,当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无法排除胰头肿大和梗阻性黄疸是肿瘤引起时,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也应施行PD。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检索1998年至2011年比较术前减黄与一期根治性手术对PD术后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对所检索到的文献纳入标准的评价,选择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为主要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19项非随机对照试验及1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本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减黄与一期根治性手术在术后疗效,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胆瘘、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减黄后切口感染及胰瘘发生率大于一期手术组。结论:术前减黄不能降低PD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胰瘘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可分为单纯性胰瘘和临床重症胰瘘.回顾性分析表明多种胰肠吻合口重建方式均能降低胰瘘发生率,但极少见前瞻性随机化的临床研究.文中采用前瞻性随机化设计旨在比较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对术后胰瘘的影响. 方法:6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A组,n=32例)和胰肠套入式吻合组(B组,n=32例).所有胰腺残端均为易致胰瘘的软质胰腺. 结果:2组病例在基础疾病、病理类型、胰管直径、胰管引流方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共有21例(32.8%)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其中8例(12.5%)并发胰瘘(胰管黏膜吻合组2例为6.3%,胰肠套入式吻合组6例为18.8%,P>0.05);胰管黏膜吻合组未发生一例有明显临床症状的Ⅱ型重症胰瘘,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组的4例Ⅱ型胰瘘相比亦无显著差异(0 vs 12.5%,P=0.057).胰肠套入式吻合组患者有2例(6.3%)患者再手术.2组病例各有1例死亡(3.1%).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A组为19d,B组为21d,P>0.05).而所有胰瘘患者均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与胰肠套入式吻合相比,并未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10年间3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 36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包括胰瘘3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5.6%。结论 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否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归入研究对象的305例PD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分为:A组,术后≤5 d拔除;B组,术后>5d拔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等发生情况,对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胰瘘(3.1%vs12.1%)、腹腔感染(9.2% vs 20.3%)以及总并发症(24.5% vs 42.0%)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也明显缩短[13.0(4 ~44)d vs 15.5(9 ~64)d,P<0.05].单因素分析示:性别(P<0.05)、术前有无显性黄疸(P<0.05)、胰管直径(<3 mm vs ≥3 mm,P<0.05)、肿瘤发生部位(胰腺vd胰腺外,P<0.01)、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vs >5d,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男性、胰管直径<3 mm、胰腺外肿瘤(胆总管远端、十二指肠乳头部、胆胰壶腹部肿瘤)、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5d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24,2.369,3.874,5.028,P<0.05).结论 对于PD术后早期无胰瘘发生的患者,术后5d内拔除腹腔引流管能够显著减少术后胰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延长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会增加术后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原闪及防治办法。方法 通过分析我院10年问36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经验。结果 36例中6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包括胰瘘3例、胆瘘1例、腹腔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死亡2例,死亡率5.6%。结论 提出防治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腹腔感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分析5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及处理。结果 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23.0%),死亡1例(1.8%)。认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高难度手术,手术经验、精细操作和围手术期监护治疗是减少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十二指肠损伤术前、术中诊断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死亡率.方法 分析总结本院29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术前诊断率20.7%,术中漏诊率17.2%.十二指肠破裂修补术12例,Berne憩室化手术6例,改良憩室化手术4例,十二指肠空肠"Y"型吻合术2例,经十二指肠破口造瘘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对端吻合术1例,十二指肠血肿清除术1例.术后并发症22例次,主要并发症为十二指肠瘘、腹腔脓肿、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脓肿、肺部感染、胰瘘.并发症发生率75.9%.死亡率34.5%.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充分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腹腔引流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49-52
目的 探讨不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导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胰头导管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PPD),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SP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排空延迟、腹内感染、胆瘘及胰瘘)。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为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处理措施及胰瘘的治疗方法。方法:15例患者中胰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4例,慢性胰腺炎1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空肠端侧双层吻合胰肠重建。术后2例胰瘘患者行早期手术通畅引流及肠内营养等综合治疗。结果:15例中术后出现胰瘘2例,再手术处理,其中1例因心血管意外猝死,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及全身衰竭死亡,其余13例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早期通畅引流,支持治疗、手术操作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积累是治疗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套入式胰肠端侧吻合组(22例)、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21例)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24例),比较3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结果套入式胰腺端侧吻合组、捆绑式胰肠端端吻合组及捆绑式胰胃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68±0.42)h、(4.02±0.56)h、(4.56±0.72)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21.67±20.21)ml、(465.84±23.56)ml、(485.56±27.46)ml,住院天数分别为(22.36±2.36)d、(21.46±3.21)d、(20.35±2.27)d,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50.32±0.87)IU/L、(45.65±0.79)IU/L、(42.75±0.65)IU/L,术后第7天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水平分别为(8.21±0.32)IU/L、(7.01±0.25)IU/L、(6.89±0.21)IU/L,胰瘘发生率分别为9.1%(2/22),9.5%(2/21)和12.5%(3/24),3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不同胰腺残端吻合方式临床效果及术后胰瘘发生率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适应证、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132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经验。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Child术式,其中胰肠吻合方式: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吻合术11例;捆绑式胰腺空肠吻合术24例;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术84例;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13例。132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胰头癌72例,壶腹部周围癌28例,胆总管下段癌15例,十二指肠癌5例,慢性胰腺炎3例,胰头浆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1%,其中术后出血6例(4.5%),胰瘘22例(16.7%),肺部感染8例(6.1%),胆瘘5例(3.8%),胃排空障碍4例(3.0%)。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较复杂的手术,是胰头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出血、胰漏、胆漏和腹腔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并发症,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