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的疗效.方法:抽选(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7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动术治疗,将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息肉切除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息肉切除率(71.05%),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临床效果明显,息肉切除率高,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分析内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的100例肠息肉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完全切除率(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并发症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14.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肠息肉患者治疗过程中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肠道息肉样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50例(54枚息肉)胃肠道息肉样病变患者,均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50例(54枚息肉)患者顺利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仅1例少量渗血;术后2个月复查黏膜恢复正常;随访过程中,50例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病例,复发率为0.00%。结论针对胃肠道息肉样病变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操作简单、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镜辅助支撑喉镜下切除广基型声带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广基声带息肉的患者124例,随机等分成2组,观察组在鼻内镜辅助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结果 观察组术后2个月痊愈率87.1%,显著高于对照组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治疗广基型声带息肉疗效优于纤维喉镜,且创伤小、病变清除彻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息肉内镜下的治疗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剖腹手术[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消化道息肉的切除手术具有创伤小、无痛苦、恢复快等特点.本院于2008年起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62例消化道息肉手术进行切除,效果良好,现将其手术配合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计  吴小微  晏妮 《当代医学》2022,28(4):64-66
目的 分析消化道息肉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10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法分为对比组(高频电切术)与实验组(黏膜切除术),各5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指标、切除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相似文献   

8.
何金晓 《当代医学》2016,(26):99-100
目的:探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0例胃息肉患者,共120枚息肉,均通过内镜下给予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分析其效果。结果本组90例患者(120枚息肉)中,115枚息肉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之后其病灶完整被切除,治愈率为95.83%(115/120);剩下的5枚息肉予行第2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3例(3.33%)患者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出血,通过内镜止血后停止,1例(1.11%)患者在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通过给予保守治疗停止出血。9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胃息肉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且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操作简单;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内镜下圈套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灶完全切除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实验中患者的病灶完全切除率(96.7%、29例)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80%、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例)要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23.3%、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的患者,若经直肠镜检,息肉的直径在2 cm以下时采取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手术方式,相较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可以更好的治疗结直肠息肉,完全切除息肉并且还能够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8例直肠广基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和息肉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43/44),高于对照组的81.82%(3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4%(2/44),低于对照组的18.18%(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缩短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内镜下等离子射频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方法:采用APC治疗消化道广基息肉。结果:120例患者,共165颗息肉,其中食管息肉15颗,胃息肉38颗,十二指肠息肉15颗,结肠息肉97颗,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进行治疗,全部治愈。结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为消化道广基息肉内镜下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操作简便,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着重于分析消化道息肉患者运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消化内科收治的6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刀消化道息肉凝切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切除率为95.0%,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黏膜剥切术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效果确切,一次切除率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3.
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因有癌变的可能,多主张早期切除。目前,随着内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快速发展,内镜下息肉的治疗已成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氩离子束血浆凝固切除术(APC)、微波热凝固切除术等。本人总结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以来,对80例消化道息肉的病人行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均为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接受内镜下微波凝固治疗的患者。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8—73岁。治疗息肉142枚。息肉分布:食管6例6枚,胃28例34枚,十二指肠3例4枚,大肠43例98枚。息肉类型:I型(广基型)94枚,占66.1%,II型(隆起与基底呈直角型)22枚,占15.4%,III型(亚蒂型)18枚,占12.6%,IV型(有蒂型)8枚,占5.6%。息肉直径:0.2-0.5cm97枚,0.6-1.0cm45枚。全部病例术前均活检行病理检查:炎性息肉99枚,占69.7%,增生性息肉35枚,占24.6%,腺瘤性息肉8枚,占5.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性切除率为82.0%,高于对照组的48.0%,整块切除率为92.0%,高于对照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5.9±12.8)min,长于对照组的(35.2±9.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为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采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的效果优于内镜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沈小春  王军  胡辂  周世亮  刘宇  李平  闫庆军  曹燕  兰春慧 《重庆医学》2011,40(14):1391-1392,1394
目的总结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共70处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用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起源层次,生长特性和性质,再以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其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70处病变经EMR或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完整切除,治愈率98.12%。术中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1.42%。术后病理提示,良性腺瘤12例,黏膜肌层平滑肌瘤15例,乳头状瘤3例,囊肿5例,脂肪瘤4例,间质瘤8例,异位胰腺4例,类癌1例,增生性和炎性息肉16例,早癌2例,与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达88.57%。结论超声内镜检查指导下对起源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采集于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88例消化道息肉病变患者的综合资料并作整理,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人数为44人,其中对于观察组中的患者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通过回顾行探究的方式对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这88消化道息肉病变得患者的病情资料的统计分析可得,观察组中成功治愈的患者有87人,对照组中成功治愈的有70人,就治愈率而言两组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有3人,对照组中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有16人,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再对消化道息肉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相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而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治愈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等临床特点,在治疗上具有突出的实际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王志洪 《黑龙江医学》2011,(12):923-924
目的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胃结肠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0例患者消化道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50枚息肉中,上消化道15枚,结肠35枚,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内镜下消化道息肉电凝电切术是最常见的内镜下治疗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也是消化道息肉治疗最安全可靠,创伤最小的方法.为探讨胃广基息肉分块切除术护理配合,笔者总结回顾过去2年中经内镜行胃广基息肉分块切除术79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cection,ESD)是近年兴起的治疗消化道息肉等病变的新方法,作为一种微创诊疗技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黏膜病变,主要用于胃肠道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较大、广基病变的一次性大块和完整切除,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及协助病理诊断.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20例消化道广基息肉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