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肛瘘不能自愈,需要医疗干预,手术是治疗肛瘘最重要的手段。治疗肛瘘的手术有很多,各有其优缺点,但大致可由2大类组成:(1)传统及其改良术式(瘘管切开术、切开挂线术等);(2)肛门括约肌保留术式(sphincter saving techniques,SST),含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经肛门直肠黏膜瓣推移术(endoanal advancement flap,ERAF)、保留外括约肌的瘘管切开术(external sphincter-sparing anal fistulotomy,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传统组各40例,传统组行切开肛瘘挂线旷置术,联合组行LIFT与VSD联合术,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术后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费用。结果 联合组与传统组创口愈合时间短传统组,治愈率高于传统组,住院费用低于传统组,P均〈0.05;联合术出现术后并发症传统组2例患者出现肛门漏气但无溢液。结论 LIFT联合VSD治疗复杂性肛瘘疗效较好,术后创口愈合时间短,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普遍存在复发率高、肛门功能保护不足的现状.传统的肛瘘切开术和切割挂线术损伤肛门括约肌,易致肛门失禁,已逐渐被保留括约肌术式,如推移瓣、肛瘘栓、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等所取代.本文将对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 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肛瘘切开术,观察组采取LIFT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的总治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应用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44±6.12)d,短于对照组(32.71±8.35)d(t=-3.943,P=0.000);两组术后第1 d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的VAS疼痛评分为(2.11±0.66)分,低于对照组(3.56±0.91)分(t=-9.991,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复发率分别为1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3.33%(χ2=3.927,P=0.048)。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运动单位电位(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可减轻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目前国内外肛瘘诊治的具体情况,了解目前国内外肛瘘诊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检索2009-01/2015-12国内外发表的关于肛瘘治疗的相关文献,对肛瘘诊疗过程中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中文文献612篇,英文文献83篇.对肛瘘的诊断大多数文献仍依靠临床症状和临床物理检查为主,仅少部分文献描述采用腔内超声或MRI进行诊断.在肛瘘的治疗中,中文文献主要采用传统的肛瘘切开切除或切割挂线治疗,英文文献在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保留括约肌的肛瘘手术比例明显增大.术后随访过程中,仍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物理检查对复发肛瘘进行诊断,仅少部分采用腔内超声或MRI进行诊断.结论:国内外对于肛瘘的诊断多以医生经验诊断为主,对于肛瘘的客观诊断均重视不够;国外文献肛瘘以Parks分类方法为主,但是国内文献分类方法不统一;关于治疗方法,国外以括约肌保留手术为主而国内仍以对括约肌损伤较大的传统手术为主;国内外对治疗结果随访更关注复发而忽略了对失禁率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并发肛瘘经过数年的发展会损伤肛门括约肌. 细致的肛管直肠检查能正确评价脓肿和肛瘘. 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选择合适药物与外科手术相结合. 伴有胃肠道炎症的患者必须结合药物治疗. 低位单纯性肛瘘可采用瘘管切开术, 复杂性肛瘘患者必须个体化治疗. 然而,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和药物治疗比较困难. 现就克罗恩肛瘘的诊断与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括约肌间瘘管改良结扎术对于经括约肌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0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改良结扎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开放瘘管切割挂线术。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观察组肛门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括约肌间瘘管改良结扎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于肛瘘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切断括约肌的肛瘘手术有肛门失禁的危险。为估计括约肌切断对肛管功能的影响,作者于1979~1980年间用带有微型水囊的流体压力计测定了18例肛瘘手术前后肛管压力的改变,另测定21例肛瘘术后的肛管压力,共39例病人。同时以8例其他腹部疾病患者作对照,分别测定每例病人肛管内距肛门边缘1 cm、2cm、3cm和4cm四个水平的静止压(自然压力)和最大收缩压(用力收缩肛门时的压力)。最大收缩压减去静止压为肛管收缩力。结果按瘘的类型做统计学处理。按Parks的标准,肛瘘分为I:括约肌间型;Ⅱ:经外括约肌型;Ⅲ:内括约肌上型三种。作者的静止压正常值为60~120cm水柱。所有各型病人均于手术时不同程度地分离了内括约肌。12例Ⅰ型病人都保留了  相似文献   

9.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为肛肠科常见病之一,手术仍然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式.手术方式大体经历了以下3个标志性阶段的演变,即从最初的单纯切开引流,待形成肛瘘后行二期手术,发展到一期根治术,再到以强调保护肛门功能为主的保留括约肌术式.随着这些术式在临床的推广运用,不仅使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逐渐减少,还从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肛门的精细功能及外观的完整性,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由于手术理念的转变,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肛瘘激光消融闭合术是一种新颖的括约肌保留术式。它疗效显著,术后患者几乎感受不到疼痛感,并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将肛门失禁风险最小化。  相似文献   

11.
肛瘘是内括约肌高张力造成粘膜血供减少而致的缺血性溃疡。扩肛和侧内括约肌切开是慢性肛瘘的有效治疗,但都能导致永久性的失禁。表面应用三硝酸甘油酯(GTN)是颇有吸引力的疗法,但对其复发率和长期结果尚不明。现报道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和长期随访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评价和分析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方法用肛管直肠测压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67例肛瘘患者,22例多次手术后患者进行肛管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直肠黏膜感觉功能检测。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肛瘘组、对照组与经手术组、肛瘘组与经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肛瘘患者肛管静息压力及最大收缩压力大于正常人群(P<0.05),手术组和肛瘘组比较,肛管功能长度变短(P<0.05),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降低(P<0.05),直肠黏膜敏感性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压力的增加可能是肛瘘产生的一个病因之一,肛瘘患者多次手术以后,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影响肛管功能,临床应将肛管直肠测压技术推广应用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肛瘘亦称肛管直肠瘘,是一种在肛管或直肠部位由于各种病理或者生理原因导致的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肉芽脓性异常管道,可能因直肠囊肿排脓不畅而引起,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该病发病率较高,在肛肠科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痔。高位肛瘘是指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的一种肛瘘,其又分为仅有一个瘘管的高位单纯性肛瘘和具有多个瘘管的高位复杂性肛瘘。  相似文献   

14.
<正>肛瘘由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引流不畅,反复感染造成,也可继发于直肠肛管肿瘤、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或由粪便瘀滞、异物、外伤感染等原因造成,根据美国结肠和直肠外科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Colon and Rectal Surgeons,ASCRS)的定义,复杂性肛瘘是指累及超过30%括约肌复合体的经括约肌瘘管或马蹄形瘘管,以及与IBD、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或既往存在的大便失禁或慢性腹泻相关的肛瘘[1-3]。  相似文献   

15.
超声对肛瘘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肛瘘疾病的诊疗质量方法选取肛瘘疾病67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43.2岁.主要症状均为肛旁肿痛、流脓间作,病程不等.以彩色多谱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予以清洁肠道,令膀胱轻度充盈,并先作直肠指诊,以初步了解肛瘘之大体位置(肛管狭窄者应先作局麻扩肛).检查时患者取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浅表小器官探头在肛周局部采用横、纵、斜等切面按一定顺序滑动探头扫查,然后将直肠腔内探头缓慢探入肛内,再向胶囊内注入适量清水作透声窗.结合指诊情况,缓慢旋转探头对不同高度进行环360度扫查.仔细重点检查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超声诊断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43例肛门脓肿中确诊为肛周皮下脓肿3例、低位肌间脓肿10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8例、肛门后间隙脓肿2例、直肠粘膜下脓肿4例、高位肌间脓肿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和直肠后间隙脓肿10例;8例肛周囊肿病例有3例合并肛瘘存在;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在超声影象表现上,肛门脓肿多表现为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低回声或液性暗区,为圆形或椭圆形,亦有不规则形,边界模糊不清.低回声区有时可见血管,后壁回声稍强.肛瘘形成,则超声显示强回声形与低回声混合型.肛周囊肿亦多为液性暗区,但其形状多规则、边界清晰、囊内无血流.结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肛门括约肌、鉴别脓肿和囊肿以及成脓与否等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肛周脓肿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主要由肛腺感染引起,脓肿一旦形成应及时手术治疗.目前有多种治疗肛周脓肿的方法,但均存在一定的缺点,我们根据肛周脓肿发病的生理病理机制设计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三间隙引流术,以最大限度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目的探讨三间隙引流术(three-cavity clearance, TCC)在腺源性肛周脓肿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2017-01/2018-01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诊疗中心收治的行肛周脓肿TC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此建立队列;对照组选取同期行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的患者,以年龄差距5岁以内、性别相同且脓肿部位相同与实验组进行1:1配对,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肛瘘形成率及肛门失禁情况.结果每组各32例,共6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三间隙引流组的肛瘘形成率为6%,明显低于单纯切开引流组(34.0%, P0.01);三间隙引流组与单纯切开引流组均未出现肛门失禁的情况;两组的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肛周脓肿TCC是一种安全的完全肛门括约肌保留的治疗肛周脓肿的术式,能有效降低术后肛瘘形成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肛肠超声检查在高位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损伤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高位肛瘘切开挂线引流术治疗的患者42例,术后行三维肛肠超声检查,采用Starck评分评估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程度,包括肛管直肠环、肛提肌、肛门内括约肌、外括约肌;采用Wexner评分评估肛门控便失禁情况;行肛门直肠测压,包括肛管静息压、肛门紧缩压下降程度、高压带长度。结合患者术后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超声检查发现,27例有不同程度的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形态学异常,2例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包括耻骨直肠肌、部分内括约肌、部分外括约肌深部)整体损伤。13例有不同程度肛门控便功能障碍,2例术后1个月出现不完全性肛门失禁,6个月后症状消失。Starck评分为0.9~1.8(1.3±0.4)分。Wexner评分为0分者29例,1~5分者7例,6~10分者4例,11~15分者2例。肛门直肠测压示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三维肛肠超声检查有助于对高位肛瘘患者术后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程度进行评估,方法安全有效,可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肛周脓肿三间隙引流术(three-cavity clearance, TCC)是一种完全保留肛门括约肌的创新术式,能有效降低术后肛瘘形成的概率,减少脓肿的复发,创伤小,风险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本文就肛周脓肿TCC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及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肛瘘是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手术方式很多,而复杂性肛瘘没有标准的手术方式,传统手术存在肛门失禁及复发的问题,微创手术不损伤肛门外观和功能,将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传统术式。该文就肛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高血压应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肛肠科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治愈标准。但观察组住院时间、创面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肛门括约肌功能恢复正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复发3例。结论高位复杂性肛瘘合并高血压患者采用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可缩短病程,改善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复发,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