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水气篇提出了黄汗论治。水气篇原文二十八条曰:“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本条提出了黄汗的成因和证治。黄汗,即以汗液黄色为主要特征,其发病  相似文献   

2.
黄汗一病,首见于《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病有风水,有皮水,……有黄汗。……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论述了黄汗病的脉证与转归。至于黄汗之病因,如水气篇第68条所言:“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从何得之?师曰:汗出入水中,水从汗孔入得之”。扼要地说明了黄汗病的外感因素。惜无病案可考。再析第29条:“黄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可得出这样的绪论,外感是条件,内因属脾虚而表卫不固。正如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张氏创桂枝加黄芪汤意即在此。然外感之黄汗,临床所见不多,后世医家亦鲜有报告。缘脾虚气衰,水湿不运,郁而化热,薰蒸肌肤,津随热泄,黄汗而出者当属杂证论治,且亦多见。笔者多年来曾遇10数例,皆按脾虚湿遏论治而愈。1975年9月间,曾治一男性王××,四旬有三。诉黄汗逾3年,近月加重。伴有头晕、心悸气矩,乏力、纳呆、腹胀、便溏。观其面色萎黄,肌瘦不华,舌淡胖,边有齿痕、  相似文献   

3.
黄汗在现代一些教科书上的提法都认为是一个症状 ,其病理是湿热阻滞中焦 ,薰蒸肝胆而致。治法上采用清热利湿 ,方取茵陈五苓散加减。而笔者认为现今的认识和《金匮》对黄汗的认识是有很大悬殊的。黄汗究竟是一个病 ,还是一个症 ?其病因、病理、症状、治疗又是如何 ?很有必要进行一番讨论。对黄汗的病因、病理、证候、治疗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而且有很详尽的论述。历代医家在这方面很少阐述和发展。张仲景在分析黄汗的病因时已明确指出 :“黄汗之为病……何从得之 ?师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从汗孔入得之。”说明黄汗成因是感受水(寒湿 )…  相似文献   

4.
“黄汗”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后于“水气病篇”散见三则。前者示黄汗为历节病之并发症,盖由历节病湿蓄关节,郁久化热,湿热郁蒸骨节间,故局部疼痛而渗出黄色汗液,非为黄汗本病。见于“水气病篇”者,乃约言黄汗之病因、证治及与“风水”之鉴别。盖其病因,乃由“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是水湿郁遏,营卫不通,湿热交蒸互郁而成。其证为身体(肿)重,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两胫自冷,胸中痛,不能食,腰髋弛痛,小便不利,脉沉。其治当以调和营卫、益气发散,用芪芍桂酒或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如此,则黄汗之证因脉…  相似文献   

5.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沾衣染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其病因病机乃汗出入水中浴,水入汗孔得之。表虚营卫不和,湿热交蒸,故发热汗出色黄。黄汗应与黄疽之汗出色黄有所区别。黄汗之汗出色黄沾衣染衣,或兼手掌部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其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将水气病分为四水与黄汗."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该篇第5条、第25条提出里水病名."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而里水并未出现在开篇第一条的总论分类里,关于里水,古往今来众医家持有不同看法,现笔者将历代医家对"里水"的论述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7.
黄汗一病,今人忽之。仲景论黄汗,一在水气病篇,重点论水气(水肿、腹水),兼及黄汗;一在中风历节病篇,是历节病的一个兼证。 黄汗作为一个病,并不罕见。其发病皆在炎热潮湿的夏季,其人多体型偏胖,气虚湿盛之体,诱因是“汗出入水中浴”,或汗出之际,频用冻水冲凉、抹澡,而致营卫郁闭,湿邪无外达之机,蕴而化热,湿热郁蒸,溢于肌表,发为黄汗。其证以汗出黏衣,里衣黄染如黄柏色为特点,初起可兼有恶风、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全书共有原文398条,论脉146条,论浮脉39条。大致可分为浮、浮弱、浮大、浮迟、浮数、浮虚等10种。在辨析病因病机、判断预后等方面有其重要的意义。现探讨如下:一、浮则为风仲景在《金匮》篇首提出“风令脉浮”,明确地指出浮脉一般多见于外感性疾病,并根据不同的病情,论述了浮脉主邪的几种情况。如《水气病脉证并治》云:“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此为外感风邪水湿所致的水气病。又如《痉湿喝病脉证治》云:“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虚而(氵啬)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前者为风湿在表属表虚,  相似文献   

9.
储全根 《陕西中医》1989,10(6):260-261
<正> “黄汗”一词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和“中风历节病”篇,其中历节病篇中的黄汗乃指历节病所出现的肿胀关节处渗出的黄水,属历节病的伴发症状。作为独立病证的黄汗,则见于“水气病”篇。在此篇,仲景将黄汗与风、皮、正、石水并列作为五水之一,并专门论述了黄汗的成因、表现及辨治,笔者欲就该篇的黄汗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黄汗有错简黄汗属中医学以症状而命名的病证。其主要表现,仲景描述为“汗出  相似文献   

10.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黄汗立证,<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篇>云:"黄汗之为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对此,笔者以知柏地黄汤治疗1例,获效甚佳.  相似文献   

11.
黄汗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中涉及黄汗的论述主要集中在“水气病”,原文共有5条.内容涉及黄汗的主要有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以及鉴别等,是后世有关黄汗病论治的主要依据.把黄汗病与现代医学中的痛风、黄疸、风水等疾病进行区分,并把黄汗病分初期(表虚湿浸)、中期(湿郁伤阳)、晚期(久病入脉)进行辨证论治,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自汗”、“盗汗”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可以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其病因、病机各不相同。《金匮》汗证,分为自汗、头汗、冷汗、黄汗及盗汗五种,其证候各不相同,在临床上以自汗、盗汗为多  相似文献   

13.
黄汗,这一名称出现于《金匾要略》中有两处,一在中风历节病篇,一在水气病篇。因其症状与“历节”、“水肿”某些方面有所类似,故仲景在书中连带附及,然所述条文散居各节,且前后无序,常易混淆,放后人有黄汗、历节、水肿难辨之说。笔者在研读之余,爱就其病因、治法及与历节、水肿的鉴别,略抒管见,以求正于同道。1黄汗的病因对于黄汗的病因,《金匾要略》原文未加详述,仅原则性地指出:“汗出入水中治,水从汗孔中入而得之”。其实,仲景在此不过就一端而论,讲了病的由起。若要对其病因进行全面的认识,仍当结合其症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4.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凡两见。一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以下简称“太阳病中篇”)第84条;二是“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少阴病篇”)第316条。这两条原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指明本方证的始末特征,而其联系则着重暗示本方证的病理机括。由此看来,两条原文的内涵极富,外延甚广,为我们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兹分析如下。一、原文解说“太阳病中篇”第84条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太阳病在,  相似文献   

15.
水肿是指人体内水液潴留引起周身浮肿的疾病,病因不外乎外感、内伤两大类。其病机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不利,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失运。肾失温化,水气泛滥等都可造成水液停滞体内而形成水肿。《内经》按证候分为风水、石水、涌水。《金匮要略》中以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后又按水邪人侵的不同脏器,分别有五脏水名称。水肿的辩证治疗,《丹溪心法》将水肿分为阳水与阴水两大类。阳水属于表证、属于证实、多为风邪侵袭。水湿内停,温热蕴结所致。治疗阳水多从祛邪入手,阴水属于里证,属…  相似文献   

16.
黄汗治验     
黄汗一例,在古医籍中早有记载,如《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但在临床上却很少报道。笔者偶遇1例,疗效频佳。单××,女,60岁。1990年9月6日诊。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涉及发黄的原文共16条,分散在太阳、阳明、太阴三篇内。这些条文从病因病机归类,可分为湿热发黄、寒湿发黄、瘀血发黄及热毒发黄四个类型。其中对湿热发黄论述最详,有原文8条(第138、204、205、234、238、261、262、263条),方剂三首,具体论述了其病因病机、证候和治疗方药等。原文238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明确指出其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而有里热,又因无汗,小便不利,体内湿无出路,邪热又不能外透,致湿热相合弥漫全身而引起发黄。对其证候,综合原文主要有:身黄如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水气病就是水肿病,在内经和金匮中就早已有了比较详细的讨论.无论在病因、病机、分类及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其独特和值得研究的地方.水气病的原因多属于水湿内停.所以在巢氏病源中把风水、皮水、石水等都列入水肿候门内.在金匮水气篇所提到的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里水、以及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黄汗、气分、血分等名目.  相似文献   

19.
"水气病"最早出现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脉证并治》一篇。张仲景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水气病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导致水湿停聚,泛滥人体各部而形成以水肿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水气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的治疗大法。后人也宗仲景"发汗,利小便"的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的学习,发现少有人运用"温通三焦"的方法来治疗水气病,本文旨在探讨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在水气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汗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明武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2):538-539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汗的辨证论治颇为重视,关于汗证的条文有140条之多,广泛涉及表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药后汗出等多种病因。本文探析的则是自汗、盗汗、头汗、战汗、手足汗、黄汗、红汗、脱汗、厥汗、狂汗十种特殊汗型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