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及好发年龄、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上的差别。方法按肿瘤病理学及遗传学分类对乳腺肿瘤进行病理分类。将2448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从21岁开始每5年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段并作统计。将病理分类前5位的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髓样癌及导管内原位癌的好发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48例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中,高发病年龄段在41~55岁(1294/2448,52.86%),以46~50岁(459/2448,18.75%)为最高发病年龄段。病理分类前5位是: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性)1869例(76.35%),平均年龄(48.94±30.85)岁;浸润性小叶癌117例(4.78%),平均年龄(51.39±11.33)岁;黏液癌58例(2.37%),平均年龄(57.91±15.76)岁;髓样癌41例(1.67%),平均年龄(48.50±11.23)岁;导管内原位癌133例(5.43%),平均年龄(49.74±14.05)岁。髓样癌、导管内原位癌发病年龄与浸润导管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16,P=0.370;F=0.242,P=0.623),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  相似文献   

2.
<正>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在病理、生物学行为、治疗原则等方面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有较大区别,本文总结了经病理证实的184例DCIS的超声表现,并与IDC做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学特征,对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进行病理学归类和分析。方法:分析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HE切片下的病理特征,对微钙化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关系。结果:通过判断钙化灶是否在管腔内,是否伴凝固性性坏死,可将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分为3类:Ⅰa型、管腔内伴凝固性坏死型,Ⅰb型、管腔内无坏死型,Ⅱ型、管腔外钙化型,70%的浸润性导管癌癌微钙化属于Ⅰa型,20%属于Ⅰb型,10%属于Ⅱ型(P<0.01);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中,51%(72例)全部为浸润癌,49%(68例)的病例含有DCIS成分,68例含有DCIS成分的钙化病例100%(68例)属于管腔内型。结论: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是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并以伴凝固性坏死为主,含有DCIS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可为研究乳腺癌微钙化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并可能将微钙化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中DCIS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4.
郑国文  王俊安  何磊  魏士雄 《西部医学》2020,32(9):1337-1341
【摘要】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cyclin D1蛋白表达与浸润性癌的关系。 方法 选取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2006年7月~2014年7月期间首诊确诊存档的乳腺组织石蜡标本,且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样本共180例,其中癌旁组织24例(癌旁组)、浸润性癌组织74例(浸润性癌组)、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组织82例[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UDH)20例(UDH组)、柱状细胞病变(CCL)15例 (CCL组)、非典型导管增生(ADH)22例(ADH组)、导管原位癌(DCIS)25例(DCIS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cyclin D1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各组组织中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5),与DCIS组和浸润性癌组相比,癌旁组、UDH组、CCL组的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蛋白阳性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直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P<0.05);cyclin D1阴性组5年总生存率高于cyclin D1阳性组,两组Kaplan Merie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淋巴结转移、cyclin D1阳性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yclin D1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表达水平高可能为浸润性癌的危险因素,cyclin D1表达水平越高,浸润性癌风险越大,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组织甲状腺素受体β1(thyroid hormone receptorβ1,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SP)技术,研究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12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8例乳腺不典型性导管增生(at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24例导管原位癌(due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组织及10例健康成人女性乳腺组织中TRβ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正常乳腺组织、UDH、ADH、DCIS和IDC中,TRβ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0.0%(0/10)、16.7%(2/12)、37.5%(3/8)、62.5%(15/24)和80.0%(32/40),正常组织TRβ1基因甲基化率与DCIS和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正常组对DCIS=0.001,P正常组对IDC=0.000);UDH与DCI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9);UDH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TRβ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是乳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和乳腺增生病癌变过程中起重要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CN5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和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乳腺正常组织(NBT),110例乳腺增生性病变包括20例普通型导管增生(UDH)、3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DH)、60例导管原位癌(DCIS),以及90例浸润性病变(IL)包括6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7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和64例DCIS-MI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抽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73例做对照研究。结果在组织学分级和腋淋巴结转移特征中,DCIS-MI组明显高于DCIS组而显著低于I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肿瘤大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 B-2)阳性表达情况方面,DCIS-MI、DCIS和IDC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Ki-67增殖方面,DCIS组中Ki-67≥14%所占比例明显低于DCIS-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CIS-MI组与IDC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MI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别于DCIS,而与IDC较为相似,对于确诊的DCIS-MI患者,应遵循IDC的诊疗指南予以诊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98-100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序列表观扩散系数等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的应用。方法比较2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与30例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等磁共振影像特点诊断特点,探讨ADC值等在乳腺导管原位癌诊断鉴别中的意义。结果导管原位癌的ADC值高于浸润性导管癌,低于正常腺体组织,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在达峰时间、第1分钟早期强化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PTEN、mTOR在HER2过表达乳腺癌中表达差异,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病理确诊HER2过表达型且随访资料完整乳腺癌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癌旁乳腺组织、导管内癌(DCIS)、微浸润性乳腺癌(MIBC)、浸润性导管癌(IDC)4种组织中PTEN及mTOR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差异及与DCIS患者各临床参数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PTEN蛋白在上述4组病理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mTO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呈逐渐上升趋势.癌旁乳腺组与各癌变组、DCIS组与IDC组之间,PTEN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50, P=0.004;χ2=10.358, P=0.001;χ2=28.479, P<0.001;χ2=7.135, P=0.008);癌旁乳腺组与MIBC组、IDC组之间,DCIS组与IDC组间,mTOR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8,P=0.003;χ2=15.512,P<0.001;χ2=5.829,P=0.016).mTOR蛋白表达与DCIS乳腺X线摄片结果、PR表达相关(χ2=8.523,P=0.036;χ2=7.679,P=0.006).结论 PTEN、mTOR在癌旁乳腺组、DCIS、MIBC 、IDC中的表达存在差异,可能参与了病变进展,可能为D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研究提供新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0.
乳腺paget病的诊治:附33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通过探讨有关乳腺Paget病的临床特点、预后因素和手术处理原则,提高外科医生对乳腺Paget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75年至2002年收治的33例乳腺Page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平均年龄57岁,29例行改良根治术,4例行单纯乳腺切除。23例患者(69.7%)合并有乳腺癌。26例(78.8%)主要表现为乳头乳晕区湿疹样改变,其中单纯乳腺paget病10例,导管内癌8例,浸润性导管癌8例(1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另外7例合并乳腺肿块(21.2%)的患者中,无1例为单纯乳腺paget病,1例为导管内癌,6例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结论:大多数乳腺Paget病伴有导管内癌或浸润性导管癌,有乳腺肿块的患者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的可能性更大,预后更差,治疗应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11.
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17例导管内癌患者。结果:13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72例(53.3%)可见钙化,其中钙化伴有肿块者63例(46.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9例(6.7%)。1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14例(82.4%)可见钙化,钙化伴有肿块者3例(17.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11例(64.7%)。导管内癌钙化的发生率显著大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钙化伴有肿块的发生率显著大于导管内癌。结论:仔细分析乳腺的钙化灶,对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亚型(ERα和ERβ)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及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乳腺组织6例,乳腺导管普通型增生(UDH) 11例, 非典型性导管增生(ADH) 7例,导管原位癌(DCIS)23例(其中Ⅰ级8例,Ⅱ级11例,Ⅲ级4例)及浸润性乳腺癌(IBC)11例中ERα和ERβ的表达。 结果ERα的表达在UDH、ADH及Ⅰ级DCIS中呈逐渐增高趋势,而在Ⅲ级DCIS及IBC中的表达降低,ERα的表达在UDH与 DCIS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乳腺组织到UDH、ADH、DCIS至IBC的发展过程中ERβ的表达逐渐降低,ERβ的表达在正常乳腺组织与ADH、DCIS和IBC中以及UDH与DCIS和IBC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α和ERβ之间表达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从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到浸润性癌的发展过程中ERα和ERβ的表达各不相同,两者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参与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3.
1932年Broder首次将恶性上皮细胞未穿透基底膜定义为原位癌.乳腺原位癌有导管原位癌(DCIS)和小叶原位癌(LCIS)之分.DCIS发生于导管上皮,是癌前病变,与浸润性导管癌间有密切的关系[2].LCIS发生于导管终末小叶,其生物学行为与DCIS不同,它具有低癌变率,癌变周期长,双侧乳房,多个象限发病的特点.有关LCIS的定义及治疗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它是癌前病变,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癌变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n,DCIS)行保乳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诊治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64例为观察组,以同期诊治的Ⅰ、Ⅱ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4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保乳手术加放化疗治疗,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为6.25%,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粉刺型DCIS复发3例,复发率15.0%,非粉刺型复发1例,复发率为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行保乳手术治疗其总体预后好于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粉刺型乳腺导管原位癌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复发性。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OP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织、乳腺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20.0%(5/25)、43.1%(25/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否家族史、不同年龄、不同原发肿瘤大小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临床TNM分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否患者间OPN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N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利于乳腺癌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139例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分析HMGB1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率及胞质阳性率分别为80.58%与16.55%,均明显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46.04%与0.00%(P < 0.01)。HMGB1在组织学高级别、雌激素受体阴性、孕激素受体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率更高(P < 0.05),细胞核高表达率在组织学高级别中更高(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是HMGB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核高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OR=2.197,P < 0.05)。肿瘤组织学分级(OR=3.028,P < 0.01)、雌激素受体表达情况(OR=0.133,P < 0.01)及TNM分期(OR=3.817,P < 0.05)是HMGB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细胞质阳性表达的独立相关因素。139例乳腺癌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为66.5(18~75)个月,5年总生存率为88.49%(123/139),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7.70%(108/139)。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法分析不同细胞核、细胞质表达组间的五年生存率、五年无复发生存率以及生存曲线,显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影响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五年无复发生存率(P < 0.05)。结论HMGB1细胞核高表达及细胞质阳性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人多项预后不良因素密切相关,细胞核高表达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复发的预测有指导意义,细胞质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和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7.
梁燕  张晓慧  邓旦  廖明松  赖小今  吴晓波  李茜 《西部医学》2013,25(6):934-936,939
目的研究乳腺增生病灶中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和鉴别。方法回顾分析临床及病理确诊的76例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病灶的高频超声表现并作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具备多样性,主要以低回声团块、斑块和导管内隆起状结节表现为主,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的特点是肿块侧方向导管走行区延伸或/和导管内隆起性小结节。本组超声检出实性肿块、斑块和微小结节共64例73个病灶,其中47例54个病灶超声提示为导管有关恶性肿瘤,12例14个肿块误诊为乳腺癌;5例5个导管内单发微小结节误诊为良性病灶或导管瘤。漏诊12例。本组病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阳性率为84.21%(64/76例),准确诊断率为73.97%(54/73例),误诊率26.03%(19/73例),漏诊率15.79%(12/76例)。超声全部诊断有乳腺增生与病理和临床诊断符合。结论乳腺增生合并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常见,浸润性导管癌容易被乳腺增生掩盖,早期发现和确诊具有重要价值。本组总结其特征表现和诊断理论,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早期发现和鉴别提供理论和应用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原位癌中抗原呈递分子HLA-DR的表达及其与c-erbB-2表达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常规石蜡包埋的65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和15例导管原位癌(DCIS)中HLA-DR及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IDC中HLA-DR的阳性表达率和c-erbB-2的过表达率均显著高于DCIS(P<0.05),HLA-DR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DCIS(P<0.05).DCIS中c-erbB-2过表达者HLA-DR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erbB-2低表达者(P<0.05).[结论]IDC中癌细胞可表达更多的HLA-DR分子,并且其c-erbB-2的过表达率较高.DCIS中HLA-DR与c-erbB-2均高表达者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关军民  张新疆 《新疆医学》2011,41(Z1):23-25
乳腺导管内原位癌(DCIS)有相对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笔者对治的经病理证实的52例DCIS患者行保乳手术的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其与同一时期行保乳手术的早期乳腺癌的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DCIS组经病理证实的52例DCIS(粉刺型9例,非粉刺型43例),均为女性;年龄28~56岁,中位年龄41岁。病程2个月至1年,中位时间5个月。主要表现为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无特异  相似文献   

20.
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年龄分布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年龄分布,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上的差异.方法:统计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乳腺恶性肿瘤1512例,按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进行病理分类.按年龄进行分组,30 ~ 69岁以10岁为一个年龄组,<30岁和>70岁分别为一个年龄组.将病理分类前5位乳腺癌的高发年龄及年龄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确诊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共14种,以浸润性导管癌居首位,占总病例数的71.1%,其次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及髓样癌.高发病年龄段在40 ~59岁(占65.0%),以40~ 49岁(占35.8%)为最高发病年龄段.浸润性导管癌(占36.1%)、浸润性小叶癌(占39.3%)、黏液癌(占35.4%)均以40~ 49岁为发病高峰期;导管原位癌以40~49岁(占35.3%)和50~59岁(占35.3%)为发病高峰期;髓样癌以50~59岁(占37.0%)为发病高峰期.浸润性小叶癌、黏液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原位癌、髓样癌发病年龄与浸润性导管癌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恶性肿瘤高发病年龄段在40 ~ 59岁,以40~ 49岁为最高发病年龄段.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在发病年龄高峰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