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任鹏 《家庭健康》2008,(5):25-25
误区1 缺钙是女性的事情 分析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轻时骨质达到的最大数量有密切关系。35岁左右人体骨质达到高峰,高峰情况越好,越可以避免骨质疏松。高峰期后,男性骨质以每年0.3%、女性骨质以每年0.5%的速度递减。绝经期后骨质丢失率为每年2%~3%,6~10年后,骨质丢失率变为每年0.5%。因此,女性一生中丢失的骨质可占到全身骨质的30%-50%,而男性一生中只丢失骨质的四分之一。虽然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远高于男性,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女性才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
杜学峰 《健康生活》2011,(10):17-18
最近,有关调查显示:在20~40岁的女性中,患骨质疏松的人数和程度都比人们的想象严重得多,其中在18-30岁之间的女性中,有2%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有18%的人有骨疏松隐患:有些正值壮年的女性或者骨质稀少,或者骨密度明显降低。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前兆。  相似文献   

3.
何丽 《大众医学》2012,(9):38-39
人到中年,骨钙便逐渐开始丢失。尤其是女性进入更年期及绝经期后,骨钙丢失进一步加速,女性65岁以后可能丢失骨钙达30%~50%,男性丢失的骨钙也在30%左右。缺钙的结果使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动脉硬化等疾病接踵而来。对于老年人来说.补钙是保持健康生活的重要元素。而生活中有些老年人连续补充钙剂好多年,可在医院检查骨密度后,医生仍诊断为骨密度低下,严重的甚至患有骨质疏松症。因此很多人认为,人老了补钙也没用。  相似文献   

4.
清风 《健康博览》2009,(11):29-30
骨质疏松症,在许多年轻女性看来,应该是更年期以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20-40岁的女性中,患骨质疏松的程度比我们想像的要严重得多。其中,在20-30岁之间的女性中,有2%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有18%的人有骨质疏松隐患;有些正值壮年的女性或者骨质稀少,或者骨密度明显降低。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前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 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丁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6.
许海容 《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目的了解本地区中老年妇女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的相关性,探讨骨质疏松流行现状。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Achilles Insight对女性右跟骨骨密度进行测定,以测定中的骨密度T值>-1为骨质正常,T值-1~-2为骨量减少,T值>-2为骨质疏松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人群骨密度值随年龄增加而逐渐降低,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平均骨量减少率为22.96%,骨质疏松症平均患病率为25.63%。结论骨密度测量能较客观地反映骨量,是评价骨量和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手段;40~49岁年龄段的女性开始出现骨量丢失,60~69岁年龄段的女性处于骨量快速丢失期,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贾春华 《中国校医》2013,27(1):11+14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在职教师骨质改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教师骨质减少、骨质疏松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北京市东城区2010年在职教师5 168人,采用美国产Metriscan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手的第2,3,4手指的骨密度,依据T值做出骨质正常、骨质减少、骨质疏松的诊断. 结果 共检测全区在职教师5 168人,检出骨质减少1 096例(21.21%),骨质疏松446例(8.63%),女性骨质疏松检出率高于男性. 结论 应经常监测教师的骨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老年患者骨量减少(osteopenia,OPA)、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率及主要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放射诊断科行骨密度检查的2 198例患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男性组718例,年龄50~91岁,平均(63.86±9.27)岁;女性组1 480例,年龄45~88岁,平均(62.61±8.90)岁。采用美国HOLOGIC,Discovery-Wi型DEXA骨密度仪,测量2 198例45~91岁中老年患者的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亚洲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1.0为骨密度正常,T=-1.0~-2.5为骨质减少,T≤-2.5为骨质疏松;以性别、年龄分组对患者骨密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 198例患者骨密度正常393例(17.88%),骨质减少1 018例(46.32%),骨质疏松787例(35.81%)。在男性718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181例(25.21%),骨质减少389例(54.18%),骨质疏松148例(20.61%);在女性1 480例患者中骨密度正常212例(14.32%),骨质减少629例(42.50%),骨质疏松639例(43.18%)。各组骨量对比发现,随着患者年龄递增骨量值逐渐下降,同一年龄组女性比男性患者骨量低。结论中老年患者骨质疏松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应根据其特点对患者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温州市1 200例不同年龄段女性骨质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大骨科系统进行体检的1 2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并比较不同年龄段女性腰椎L1、L2、L3、L4骨密度。结果≤40岁女性骨密度相对正常,≥41岁女性则出现骨密度降低,总体趋势为随着女性年龄增加,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未绝经女性腰椎骨密度均高于绝经后女性(P0. 05),绝经≤6年与绝经7~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绝经10年女性腰椎骨密度低于未绝经女性及绝经≤10年女性(P0. 05)。结论 1 200例女性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情况,随着女性年龄增加,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加,绝经后女性骨质情况相对较差,应加强体育锻炼,促使骨密度保持平衡,从而有效减少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 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T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1.
从营养角度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应放在获得和保持峰值骨密度,延缓绝经期妇女随年龄增加而出现的骨质丢失速率上[1]。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钙摄入量是影响骨密度的重要因素,充足的钙摄入量对获得峰值骨密度十分重要,因此适宜的钙摄入量不仅可以增加青年女性的骨密度,而且可以降低骨  相似文献   

12.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害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内量减少为特征,骨组织纤维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度增加的疾病。原发性骨质疏松多发生于老年人或绝经后的妇女。根据本院及国内资料显示,男性超过65岁,女性超过50岁,都将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这可能与该年龄增长和退变有关。参照世界卫生组织骨质疏松诊断标准,50—59岁年龄段,与骨量峰值比,男性丢失5-5%,女性丢失21-6%;60—69岁年龄段,男性骨量有明显丢失,与骨峰值比减少达17-3%,而女性骨量丢失更为明显,达40-2%之多,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晓洁 《健康人生》2010,(1):14-14
女性从36岁之后,骨骼中的钙质开始逐渐丢失。骨骼中钙质丢失的直接后果是骨质疏松和骨组织萎缩。牙齿是生长在上下颌骨中的,牙齿周围的骨骼称为牙槽骨。女性更年期前后。随着骨骼中钙质的丢失,牙槽骨出现疏松和萎缩。其结果就是牙齿周围骨质萎缩.其表面的牙龈也出现退缩,  相似文献   

14.
重要视点 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的骨密度小于男性;加之女性绝经后骨质大量流失,使女性的骨质疏松罹患率是男性的6?8倍。  相似文献   

15.
女性乳腺增生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增生与骨质疏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样抽取女性健康查体者127例,年龄20~58岁,平均(41.27±17.81)岁。采用跟骨专用超声骨密度仪进行跟骨超声检测。结果:女性乳腺在骨密度、饮食、睡眠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者约有50%乳腺正常;骨质减少者有30%乳腺正常;骨质正常者有20%乳腺正常。乳腺增生者则相反。结论:骨密度数值越大乳腺增生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6.
王晓美  彭素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04-6305,6308
目的 了解北京怀柔地区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患病及骨密度检测情况,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Metriscan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测定894例中老年人骨密度,关系骨密度测定结果及T-Score评分(T值),骨质疏松患病情况.结果 (1)将每10岁作为一个年龄段,共5个年龄段,年龄段增加骨密度、T值逐渐下降,每个年龄段骨密度值、T值与前一个年龄段测定的骨密度值、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骨密度测定值及T值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为2.31%、4.76%、17.11%、33、33%、64.29%,女性为3.31%,11.97%、35.56%、61.54%、75.00%,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在50岁后各年龄段在不同性别之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度的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有无骨质疏松存在,怀柔地区中老年人群中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女性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更为严重,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测量值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差异。方法使用Hologic公司(美国)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共检测253例50~79岁女性的腰椎以及髋部骨密度,按年龄阶段进行分组。结果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腰椎及髋部的骨密度值与年龄呈负相关;70~79岁年龄段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部骨质稀疏的检出率高于腰椎。结论济南地区中老年女性腰椎及髋部骨密度所测值与年龄呈负相关;腰髋共同检测诊断能提高骨质稀疏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老年妇女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宛悦1译董中1校提高骨质总量,延缓骨质随年龄增长的丢失对预防由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具有明显效果。绝经后,随着妇女体内雌激素分泌减少,最初5年骨质丢失速度很快,每年要丢失3%,以后丢失较慢,每年丢失1%。影响骨质丢失率的因素很...  相似文献   

19.
矢琦 《大众医学》2011,(10):38-39
补钙顾问:骨质疏松是”静悄悄”的流行病.很多人都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已经产生骨质异常。骨质疏松凭外表很难判断.大家无法通过自身的观察去发现。所以,50岁后的中老年人,一定要定期检查骨密度情况,及时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治疗越早,效果越好。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最有效的定量指标。建议大家定期去做骨密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常言说:“人老骨头脆”,说明老年人骨质疏松是很常见的。老年人往往有骨刺(疏松的骨质在重量的挤压下向外突出)、驼背和身材变矮(脊柱骨压扁),腰酸腿疼,极易骨折等现象,其实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骨质疏松时,骨胳中的矿物质和骨基质都明显减少,骨骼的密度下降,机构松散。在很小的外力下,便可产生骨骼变形或骨折。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一般认为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饮食调配及遗传因素有关。如人在20岁以前,体内的钙代谢呈正平衡,钙吸收多排泄少,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负平衡,即钙吸收少排泄多。到30—40岁时,骨密度达到最高峰,以后逐年减少,老年人无论男女,每年骨密度下降1%,女性绝经后骨密度下降更明显。老年人活动少,日晒少,同时由于进食量减少和消化吸收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