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我院经治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全部为男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年龄27岁~58岁。均行胃大部切除,B-Ⅱ式吻合。其中5例为人工吻合,1例应用上海产管型吻合器吻合。1例因十二指肠残端包...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是指残胃无力、排空迟缓而无机械性梗阻 ,经保守治疗可恢复的胃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我院自 1985年 3月~2 0 0 0年 3月收治 6例 ,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 6例中男 5例 ,女 1例 ,年龄4 6~ 6 2岁 ,平均 5 4岁。原发疾病 :胃癌 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出血 1例 ,手术方式 :胃癌根治 5例 ,胃大部切除术 1例 ,均为毕Ⅱ式吻合 (结肠后 )。二、临床表现 :6例病人在术后 3~ 5天肠功能恢复拔除胃管 ,进食流汁 1~ 3天后 ,出现上腹胀满、恶心、呕吐胃内容 ,部分有胆汁 ,疼痛不明显。呕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收治体会.方法 对胃大部切除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及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1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确诊后可行保守治愈,而不需要再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5.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8~2003年施行的320例胃大部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11例,发生率为3.4%。糖尿病、术前流出道梗阻、胃肠毕Ⅱ式吻合病人的发病率较高。结论: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收治的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患者86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者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统计发现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患者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转能动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2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者进行临床分析,包括临床特点、非手术治疗的选择及其措施。结果 23例患者经多方检查确诊为功能性排空障碍,保守处理3~8周后均治愈。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为非机械性梗阻,常规措施能明确诊断,在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基础上可加用胃肠动力药,症状大多能缓解,切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相关因素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24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共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1例,发生率为4.5%。其中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吻合、残胃空肠ROUX-Y式吻合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毕-Ⅰ式吻合发生率无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结论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多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其中术后残胃及空肠正常运动功能协调性受到破坏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射阳县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12例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发生在术后6~l2d,表现为术后已恢复肛门排气,进流质食或不易消化食物后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为所进食物,呕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800~3500mL。查体上腹有轻深压痛,肠鸣音正常或稍弱,无气过水音。15例均经稀钡或75%泛影葡胺口服检查;行胃镜检查4例。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3%高渗盐水洗胃、胃肠外静脉营养、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胃管内注入莫沙比利;使用抑酸药,生长抑素。l2~25d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至200mL/d以下,拔除胃管,正常进食。结论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属功能性疾患,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恢复时间较长须尽早明确诊断,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胃大部切除术是目前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的主要方法。但这种既有破坏又有重建的手术 ,给肌体带来了一系列解剖生理的改变。术后并发症较多。本文就我院治疗1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 :我院自1982年以来发生11例功能性排空障碍 ,其中毕Ⅰ式术3例 ,毕Ⅱ式术8例。1 2治疗方法 :首先排除因手术失误引起的机械性梗阻 ,如因空肠壁内翻过多引起输出袢便阻、内疝、扭转等。纤维胃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病人出现进食后上腹胀满、呕吐等。立即禁食 ,置入胃管负压吸引 ,保持胃内空… 相似文献
12.
我院自1993-07~2001-09共行胃大部切除312例, 其中8例出现残胃排空障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均为男性,年龄43~62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梗阻6例,胃窦癌并幽门不全梗阻1例,复合性溃疡1例。行毕Ⅱ式吻合7例,胃癌根治毕Ⅰ式吻合1例;2例发生在术后4d,6例发生在术后6~8d,2例在术后6d进食鸡蛋后发生,另4例均在由流质改为半流质饮食时发生。表现为食后腹部饱胀,呕吐大量胃内物。稀钡或76%泛影葡胺检查6例,提示残胃扩张、造影剂停留在残胃,少量进入输出端,胃蠕动波减弱或消失。8例均行胃肠减压,高渗盐水洗胃,补液以维… 相似文献
13.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患者抑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功能性排空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和SDS评分以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SAS和SD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SAS和SD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完全依从的比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一般依从的比率和不能依从的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调整心理状态,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FDGE)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中,8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手术吻合方式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X线口服造影、胃镜是诊断FDGE的重要手段。8例经对症保守治疗13~35 d后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准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胃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及诊治。方法 对10例胃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均经非手术疗法而治愈。结论 (1)发生该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和失调、残胃及小肠尤其是空肠运动功能恢复缓慢及吻合口水肿;(2)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3)治疗应采取非手术疗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应用胃肠动力药物,特别要注重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对2006年4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时间6~30d,其中14例经6~25d保守治疗逐渐好转。3例行手术探查,术中证实机械性因素引起者2例,予解除梗阻因素;1例未发现明显机械性梗阻,仅做探查,空肠造瘘;术后分别于7~24d逐渐恢复,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术后胃肠道运动的改变及吻合口水肿可能是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而高龄、营养不良、水电解质失衡、腹腔感染则是诱因。胃肠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17.
覃甫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1):105-106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又称残胃无力、胃排空延迟综合征或胃瘫综合征,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胃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能够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的痛苦。我院1999年1月-2009年12月行胃大部切除术872例,术后发生FDGE56例,发生率为6.4%。现将诊断、治疗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