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古往今来,历代医药学家都很重视对方剂组成的研究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不少古代方剂仍然未能尽识"庐山真面目",甚至出现一些误解现象.现例举几方予以商榷.  相似文献   

3.
枳实消痞丸在肠胃病中的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出自李东垣所著《兰室秘藏》,由枳实、黄连各5钱,厚朴(炙)4钱,半夏曲、人参各3钱,干姜、炙甘草、麦面(现常用麦芽代替)、茯苓、白术各2钱组成,意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原用于脾虚气滞、寒热互结所致之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舌苔腻而微黄,脉弦等症,是临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丸及大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效果。方法: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用常规干预及枳实消痞丸,研究组加用大柴胡汤。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ST及ALT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G及TC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枳实消痞丸及大柴胡汤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7.
加减枳实消痞汤治疗痞满证120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正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被后世尊为补土派宗师,其创制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清胃散、当归六黄汤、圣愈汤、朱砂安神丸、通关丸等,因配伍严谨、理法方药完备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然而,有些方剂同为东垣所创,与上述常用方剂同载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中,后世医家却极少运用,文献也罕见记载,此类方  相似文献   

9.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常见病,不但患病率高,且长期困扰患者。西医常用的促动力药等不能改善所有症状,并有一定不良反应。笔者应用枳实消痞丸治疗FD患者5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结合医案,介绍运用经方治疗痛经、不孕症、经期延长等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13.
阐述《伤寒论》中经方在皮肤病中的应用,对其各经主方主证治疗皮肤疾病进行整理分析,可拓宽经方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和《脾胃论》中方剂的用药特点,传承其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整理两书方剂共91首,对方剂中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中药数据表,利用ACCESS、SPSS、EXCEL对其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122种药物单味药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规律,两味药、三味药配伍规律。结论:分析结果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反映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用药规律,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脾胃论专家李东垣在针灸理论方面发挥《内经》古义,结合脏象、经络、腧穴理论阐发“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经,在针灸治疗方面亦全现重视脾胃学说理论,以针灸方法或针药合治风、阴臭、血崩、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阴火”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慧 《河南中医》2009,29(6):534-535
李东垣在其著作中对其创立的阴火理论解释模糊,后世争议较大。本文着重对"阴火"被误认为是"中焦郁火"和"心火"进行辨析,并提出"阴火"是否本就存在于人体的疑问。  相似文献   

17.
介绍李国安主任医师运用针灸治疗遗尿、艾灸治疗霰粒肿和针药结合治疗垂体生长素腺瘤验案。  相似文献   

18.
介绍桂枝汤及其类方在脾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征。认为其可补益中焦,临床运用应熟练掌握"人—症—方—药"的诊疗思路,经方选择与药味加减须有确定的指征。并举典型医案2则。  相似文献   

19.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20.
李果籍贯及墓地历来颇有争议。学界一直认为李果世居河北正定,而陕西黄陵县现存李果陵墓遗址,延安、黄陵地方志均有记载,加之当地人口述资料和有关研究文章均明确指出李杲之籍贯在陕西黄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