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厥逆,常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候。《伤寒论》言厥、有厥、厥逆、厥冷等称,或冠以“手足”二字。历代注家,对此看法不一。有的认为诸词在寒冷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或者认为在寒冷的面积上有大小之差。细研本论原文,四逆与厥,是互言不分的。其中差别,要综合其他见症来进行辨别。因此,拟将本论有关厥逆证治的内容,加以探讨,根据个人临床实践的体会,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2.
严毅 《重庆医学》2007,36(12):1226-1227
本文就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血证的论述,根据有关条文,从病因病机、辩证、治疗、治禁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整理,浅析透表、攻下、疏达等治疗方法,管窥仲景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3.
厥,通常有二种涵义:一指昏厥不省人事;一指手足逆冷。《伤寒论》中所论及的厥,主要指后者,有时亦包括前者。厥证的种类有寒厥,热厥、蛔厥、脏厥、痰厥、水厥、血厥、气厥等。其原因虽多,但总不外乎人体阴阳之气失去平衡,不能相互贯通所致。故“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形成厥证的一个共同的病理特点。对于厥证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伤寒论》中学习到九种方  相似文献   

4.
范秀英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145-146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白虎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乌梅丸”,均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且均能治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会产生疑惑。因此,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此加以辨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经方。《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导致手足逆冷的原因虽很多,但其病机总是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阴盛阳虚,阳气不能外温四肢肢而厥冷,为阴阳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阴阳的经典含义,并以经典论述为基础,推导出五行。其中,四种病理的状态“可道”,阴阳虚实各有正名,但是常态却“不可道”不可名,阴阳匀平而已,无谓虚实之名。也就是说,五行只有四时可道,所以,《内经》经常把“四时五行”相提并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主要论述病理,故也借用了这种“可道”的四时模式来论述“病”机。通过阴阳原理,解释了三阴三阳病“四时大法”的深刻寓意,阐释了“春夏宜发汗”“秋宜下”等治疗原理,从而在总体上把握伤寒六病的四时框架。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六经证治思维逻辑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探讨中,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逻辑方法,是揭示自然物质内在规律的重要前提。因为“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的”,对于自然科学家来说,除必须应用形式逻辑外,更重要的是借助于辨证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因为只有它,才能为自然中所发  相似文献   

7.
误用火法(如烧针、艾灸、火熏、熨背等)治疗所引起的多种变证,《伤寒论》命之曰“火逆”(第116条)或称“火邪”(第114条)。火法中的熏、熨等目前虽已少用,但烧针、艾灸则仍沿用不衰,且论中多处提到“当灸”、“当解之熏之”等,说明仲景并不因火逆证而反对使用火法,仅是告诫后人使用火法必须慎之又慎,否则易误治致变。书中所载有关条文达18条之多,是见仲景对火逆证的重视,亦是《伤寒论》重要内容之一,值得探讨,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9.
心烦,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伤寒论》对于心烦证的论述,散见六经诸篇。 诸烦症之中,推其因,有因热、因寒、因水、因痰之不同;论其位,有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的区别;究其病情,有虚证、有实证、更有虚实挟杂证的差异、故烦症虽一,证情繁杂,实有穷究之必要。 1 《伤寒论》烦证之归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伤寒论》中的咳喘,进行了详细的证候分类和阐述,从而揭示了张仲景对各种原因所致咳喘的不同治疗方法。反映了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与临床遣药的灵活性,为研究仲景学说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伤寒论》中发黄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等基本理论出发,总结了《伤寒论》中发黄证治的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小便不利证治分析张馥南(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主题词《伤寒论》,@小便不利/中医药疗法仲景《伤寒论》(以下简称《论》)提及小便不利,小便难的条文计33条,约占总条文8.3%,对小便不利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阐...  相似文献   

14.
以《伤寒论》为主,结合《金匮》中关于心悸的论述,从惊悸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张仲景论惊偏于风火烧针,伤阳损阴,使气血逆乱而为病;而心悸则偏重于过汗损阳、水饮内停及气虚血弱、使心脉失养而发病。其论治虽以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为正方,但又随证施治,总以审证求因平悸为大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15.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施治思想。从《伤寒论》下利证治的辨析来说明《伤寒论》中同病异治的辨证施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之"水气",既为病因,又为病机。疏理《伤寒论》原文398条中水气为患占26条,约占7%;原文对水气为患的论治,不仅适用"伤寒"变证,更可治各科水气为患诸疾,所述证冶方药,均已成为指导临床的有效经方;研究《伤寒论》原文水气为患的证治特点和治法方药,是研究《伤寒论》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伤寒论》为主,结合《金匮》中关于心悸的论述,从惊悸的病因、病机及证治方面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张仲景论惊偏于风火烧针,伤阳损阴,使气血逆乱而为病;而心悸则偏重于过汗损阳、水饮内停及气虚血弱、使心脉失养而发病.其论治虽以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为正方,但又随证施治,总以审证求因平悸为大法,对后世医家颇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腹痛证治探析秦修成1侯华德21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2734002山东省费县探沂医院273400关键词伤寒论腹痛辨证论治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22.2R256.33腹痛一证,《伤寒论》中述及者有29条,载方14首。仲景通过实践,总结出多种...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伤寒论》水饮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师关于水饮病的证治,于《金匮要略》水气病、痰饮病两篇有较为详尽论述,《伤寒论》中虽未见系统论述,但其中有不少条文论及水饮为患之病证及治疗,似有探究必要,现分析如下。1水饮为病的成因水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气化,任何原因引起以上脏腑功能失调,均可能导致气不化水,水停为饮。考《伤寒论》所载水饮病之成因不外以下3个方面。1.1误治即由外感病误治造成,如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乃发汗损伤心之阳气,致肾中之寒水欲冲逆向上;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乃吐下之后,脾胃阳气受损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