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测定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PAg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9a)],载脂蛋白(Apo)A1,B,E。结果显示TC,TG,HDL,LP(a),ApoA,ApoB各项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BV,PV,PAgt分别与TC,TG,LDL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血脂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血脂异常与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通心络胶囊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效应。方法:清晨空腹采静脉血3ml送检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治疗方法服用通心络胶囊,每次2粒,3/d,30天为一疗程。结果:通心络胶囊治疗前后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测定指标的参数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循环,缩小梗死面积,降脂抗凝,降低血粘度,明显改变腔梗患者的血流变异常,有助于患者的临床康复。  相似文献   

3.
4.
曾琦  叶炯阳 《海南医学》1993,4(3):15-16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国内已报告,但腔隙性脑梗塞在CT未问世前限于诊断上的困难,报告较少,CT的问世使我们对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诊断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报告一组腔隙性脑梗塞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对照研究,共观察五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蝮蛇抗栓酶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血液流变学观察滕军放,李安法,赵山明,王成林,赵宝敏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郑州450052河南省医学科学院郑州450003周口市人民医院周口466000新郑市人民医院新郑451100关键词蝮蛇抗栓酶,腔隙性,脑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以及C组,A组接受尼莫地平治疗,B组给予银杏叶软胶囊治疗,C组同时给予两种药物联合治疗,评估临床效果。结果:C组患者Qmean、Vmean、Vmax及Vmin均优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优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患者均为出现明显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结论:银杏叶软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能大幅度的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肺心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血液流变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  李凤菊 《北京医学》1998,20(4):294-296
观察39例肺心病患者伴腔隙性脑梗塞23例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显示,慢性肺心病合并腔隙性脑梗塞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血沉均增高,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无显著改变,本文强调在肺心病的常规治疗上,应注意降粘抗凝治疗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腔隙性脑梗死与年龄、高血压痛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预后,探讨其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及影响临床检出率高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阳煤集团总医院三矿医院自1996年至2003年期间住院的高血压患者182例,其中合并腔隙性脑梗死130例的年龄、高血压的病程、预后之间的关系,对临床检出率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年龄60岁以下组与60岁以上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病程10a以内与10a以上者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且预后良好。本组病人中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结论:高血压随年龄增大及病程延长,腔隙性脑梗死也随之增多,早期发现高血压,并给予长期规律治疗预后良好。由于检查技术好,设备先进,检出率高所以无特异性神经系统表现者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与健康老年人组的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入组的19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与健康老年人组进行抽样采血对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进行检测。结果观察颜观显示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血液流变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组(P〈0.01)。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与健康老年人组的血液流变学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入组的19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与健康老年人组进行抽样采血对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进行检测。结果观察颜观显示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组血液流变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组(P<0.01)。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中小动脉病变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观察85例排除伴有明显大血管病变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年龄和动脉血压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设立相同年龄段的头颅影像检查正常的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大脑中、前、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62.09±16.90)cm.s-1、(50.42±13.11)cm.s-1、(32.33±7.55)cm.s-1,均低于对照组的(69.65±19.20)cm.s-1、(57.75±16.75)cm.s-1、(38.75±8.81)cm.s-1(均P<0.05),脉动指数分别为1.05±0.26、1.01±0.24、1.05±0.23,均高于对照组的0.87±0.12、0.88±0.20、0.88±0.16(均P<0.05)。其中大脑中、前、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与性别、年龄和动脉血压无明显相关性,而脉动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394、0.299、0.352,均P<0.05),大脑前动脉的脉动指数与收缩压和脉压差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8、0.353,P<0.05),大脑中动脉的脉动指数与脉压差呈正相关(r=0.220,P<0.05),梗死灶所在的患侧和没有梗死灶的健侧的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小动脉病变可导致血流速度轻度减慢,脉动指数升高,其中脉动指数与年龄和动脉血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学气血理论探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引发脑梗死的原因,其一为痰瘀阻滞,二为气血亏虚。基于此,推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痰瘀阻滞所致,腔隙性脑梗死为气血亏虚所致。对以高血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致病环境或因素的理论提出质疑。探讨高血压是机体出现血运不畅时,作为相伴症状出现的机体的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中医学气血理论探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而引发脑梗死的原因,其一为痰瘀阻滞,二为气血亏虚。基于此,推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为痰瘀阻滞所致,腔隙性脑梗死为气血亏虚所致。对以高血压为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致病环境或因素的理论提出质疑。探讨高血压是机体出现血运不畅时,作为相伴症状出现的机体的自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报告9例经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外伤后脑梗塞,梗塞灶主要发生于基底核-内囊区,呈腔隙性,临床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等症状,并讨论了这种梗塞发生的机制、MRI诊断的优点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183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102例,对照组81例,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川芎嗪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3%,对照组总有效率65.43%,两组比较,P<0.01.结论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对腔隙性脑梗死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对2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给予胞二磷胆碱、葛根素治疗,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同时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显效206例,好转79例,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避免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SWAN序列检测CMBs,观察CMBs在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危险性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实验共选取79名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平均年龄69.2岁,参与者在1.5T磁共振均接受常规T2WI以及高分辨SWAN序列两次扫描,记录血管疾病危险性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等,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及腔隙性脑梗塞病人出现CMBs的几率较高。随访观察,在SWAN检查确认有CMBs的组别中较未发现CMBs的组别中,腔隙性脑梗塞严重程度加重,新发CMBs几率较高(25.8%对8.3%),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老年腔隙性脑梗塞病人中,CMBs的出现提示小血管病变风险显著增加,再发腔隙性脑梗塞的几率增大。  相似文献   

18.
了解并发脑出血、脑梗死(CI)和心肌梗死(MI)的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的药物利用情况。方法运用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脑出血、CI和MI患者的抗高血压药的药物利用情况进行了横断面调查。结果住院前患者所服用过的降压药中老的复方制剂居首位(73.7%),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占少数,分别为23.0%和1.1%。而住院期间患者所服用的降压药则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拮抗剂为主,分别是45.9%和35.6%,而复方制剂则为8.4%。结论住院前患者所服用过的降压药中仍以老的复方制剂为主,但是与80年代的利用情况相比有所下降。由JNCV所推荐的一线降压药———β受体阻断剂和利尿剂占少数;住院期间患者所服用的降压药以ACEI和钙拮抗剂为主  相似文献   

19.
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患者的认知变化特点。方法64例初次发病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腔隙性脑梗死发病1周内〔(4.70±1.70)d〕、发病后1月〔(32.71±4.54)d〕、3月〔(94.53±6.65)d〕、6月〔(177.30±9.21)d〕和12月〔(364.29±7.94)d〕进行了5次神经心理学测验,与7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观察不同时期认知的变化特点。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汉化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图片排列、数字符号和积木测验)、世界卫生组织-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大学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简化的Rey复杂图形测验、Stroop测验、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测验和画钟测验,涵盖了注意力、记忆力、执行能力、信息处理速度、视空间结构能力等认知域。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认知评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急性期(发病1周内)在记忆力、执行能力和视空间结构能力等认知域均差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变化,记忆力和大部分执行能力于发病后1~3月内好转并恢复至正常水平;执行能力中的数字广度倒背分测验和视空间结构能力中的大部分测验(图形临摹和画钟测验)在发病后12月内认知评分始终无好转;个别执行能力(语义分类流畅性测验和加利福尼亚卡片分类测验)于发病后12月时再次加重;注意力和信息处理速度于发病后12月内始终处于正常水平。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急性期认知损害广泛而严重;腔隙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大部分恢复较快,于1~3月内恢复至正常,执行能力和视空间结构能力出现了不可逆的损害或好转后再次加重。腔隙性脑梗死后的认知障碍值得重视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