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抑制亚硝胺的致癌作用,为食管癌的预防性治疗提供实验依据。用超量维生素A(VA)灌喂大鼠,引起了食管上皮的棘皮症(Acanthosis),后者的存在,似乎与抑制亚硝胺对上皮的致癌作用有密切关系。早期以及长期的输入VA,可使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的食管上皮的增生、乳头状瘤及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62.5%、60.7%与25%。在组织切片中,增生与癌前病变(乳头状瘤)均有明显受到抑制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甲基苯甲基亚硝胺诱发的小鼠前胃癌模型,在灌喂亚硝胺的同时,灌喂0.5毫升的白地霉液体培养混悬液,观察小鼠前胃癌瘤发生时间与发生率的变化。实验采用A系和昆明两种小鼠。动物分别于14天及1—8个月时处理。发现在实验的第2—7个月,白地霉加亚硝胺组的小鼠的癌瘤发生率均较单独亚硝胺组者为高,而且上皮的癌变灶例数亦较多。单独灌喂白地霉液体培养混悬液的小鼠经过了80-226天,其前胃上皮发生了基底细胞增生、单纯增生、基底细胞花蕾样增生、外突型与内翻型乳头样增生等多种增生性病变。实验结果说明含有白地霉菌体的培养液有促进甲基苯甲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的作用。文中还就促癌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Wistar大鼠60只,分为6组,每组10只,均喂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0.75mg/kg/天。实验组分为五组,分别喂以黄曲霉菌粮、烟曲霉灭菌菌粮、蜡叶芽枝霉菌粮、根霉菌粮、串珠镰刀菌粮。实验共持续三个月,将动物全部处死并进行尸检,重点检查食管。结果如下:对照组(单亚硝胺组):食管上皮仅出现增生性病变;黄曲霉 亚硝胺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还有一例乳头状瘤;烟曲霉 亚硝胺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芽枝霉 亚硝胺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有乳头状瘤及内生性上皮瘤各1例(2/9);根亚组:除增生比对照组明显外,有5例(5/9)乳头状瘤及不典型增生;镰刀菌 亚硝胺组各级病变均比对照组明显,乳头状瘤5例(5/9),三级病变比其它组明显,并诱发1例食管原位癌(1/9)。除烟曲霉外,黄曲霉、蜡叶芽枝霉、根霉、镰刀菌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MBNA诱发大鼠食管上皮增生及癌变的作用,尤以串珠镰刀菌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65℃热水灌喂NIH小鼠13周后,78.5%的小鼠前胃粘膜鳞状上皮发生乳头状增生,固有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炎性粘膜改变。灌喂热水加亚硝基肌氨酸乙酯组,85.71%的小鼠前胃上皮发生癌变,明显高于对照组癌变率53.57%(P<0.01)。结果表明,热损伤可引起小鼠前胃粘膜炎症性改变,而炎症造成的粘膜损伤又增加了粘膜上皮对致癌物的敏感性。慢性热损伤可能是促癌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彭绍华  谢平平  厉浩  邓虹  冯德云 《中国肿瘤》2007,16(12):1018-1020
[目的]研究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喉乳头状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及PCR检测60例喉乳头状瘤、15例喉鳞状非典型增生上皮和10例正常喉黏膜上皮中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E6蛋白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在正常喉黏膜、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喉乳头状瘤组织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10)、33.3%(5/15)和80.0%(48/60);瘤组织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喉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18E6蛋白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喉黏膜(P<0.05)。原位杂交显示在正常喉黏膜、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喉乳头状瘤组织中HPV16/18E6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10)、40.0%(6/15)和83.3%(50/60);瘤组织中HPV16/18E6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喉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18E6DNA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喉黏膜(P<0.05)。PCR显示在正常喉黏膜、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喉乳头状瘤组织中HPV16的阳性率分别为10.0%(1/10)、46.7%(7/15)和86.7%(52/60);瘤组织中HPV16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上皮和正常喉黏膜(P<0.05),非典型增生上皮中HPV16的阳性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喉黏膜(P<0.05)。[结论]高危型HPV16/18型感染可能在喉乳头状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前病变与早期乳腺癌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乳腺癌前病变及其与早期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以乳头溢液为主诉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以及近5年来收治的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恶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共收治乳头溢液(不伴肿物)患者25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31例,占12.3%,乳腺癌22例,占8.7%,3例乳头状瘤病3年后发生同侧乳腺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患者192例,其中乳头状瘤病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23例,占12.0%,乳腺癌19例,占9.9%;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终显典型恶性征者52例,占同期乳腺癌患者的5.2%(52/1008)。结论: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乳头溢液)和乳腺局限性腺体增厚是癌前病变和早期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相似文献   

7.
《肿瘤防治研究》1975,3(3):19-25
 一、在林县现场以发霉的玉米面作食物,对16只Wistar大鼠进行诱癌实验。340天以前死亡的11只动物,其中8只食管无明显病变,3只有不同程度的增生性病变。喂饲445~649天自行死亡的5只大鼠,3只发生了食管癌。均为雌性大鼠。其中2例为早期浸润癌。1例为广泛浸润癌。癌均发生在食管下段。全为鳞状细胞癌。癌的发生部位和组织像与人的食管癌相似。两例未发生食管癌的大鼠,其中一例发生了食管中段的内生性上皮瘤和舌根部早期乳头瘤。另一例食管上皮发生内生性和外生性乳头状增生。从实验结果,我们认为,霉菌与人类食管癌可能有关。应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二、发霉食物与甲基苄基亚硝胺协同致癌;实验用Wistar大鼠60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动物相同。均喂以同量的甲基苄基亚硝胺100天。实验组喂发霉食物。对照组喂未经发霉处理的食物。实验在林县现场共进行176天。结果:实验组动物的食管上皮各种类型的增生、乳头状瘤的发生率和发生的数目、癌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或极显著。舌和咽部乳头状瘤和癌的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在林县自然环境中发霉的食物(玉米面馍)与甲基苄基亚硝胺在大鼠的食管、舌和咽的致癌过程中,有协同作用。诱癌时间缩短,诱癌率升高。  相似文献   

8.
《肿瘤防治研究》1977,5(2):46-49
 以河南林县酸菜提取液和酸菜汤浓缩液喂大鼠,经过二年的实验,在喂酸菜提取液的部分大鼠中,发生食管、前胃与腺胃上皮的增生性病变,有一例腺胃腺癌,二例肝脏纤维肉瘤和一例胸壁血管内皮细胞瘤;喂酸菜汤浓缩液的部分大鼠中,发生食管与前胃上皮增生性病变,二例肝脏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9.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 DNA 病毒的一种异质群,可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引起增生、乳头状瘤,疣性鳞状上皮损伤等。文献报道乳头瘤病毒感染常发生在喉、气管、皮肤,女性生殖道下部和膀胱。然而迄今尚未见有食管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报道。作者最近对75例(2例乳头瘤、73例病灶性食管上皮增生)食管病变进行了研究。旨在证实(1)HPV 与食管良性鳞状上皮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关系;(2)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受累部位证明有 HPV 抗原,以证实此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膀胱灌注MNNG方法诱发小鼠膀胱肿瘤,对MNNG引起膀胱上皮早期病变进行了动态观察。肿瘤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从单纯增生→乳头状、结节状增生→良性乳头状瘤→非浸润癌→浸润癌,这样一个典型的病理过程,所诱发的膀胱肿瘤均为移行上皮肿瘤。  相似文献   

11.
不伴肿物乳头溢液124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深讨不伴肿物乳头溢液对检出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24例不伴肿物乳头溢液患者(其中浆液性溢液47例,血性溢液74例,脓性3例),行手术治疗,先行病变导管切除,如为恶性,则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结果 本组病例良性者115例,占92.7%,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腺囊性增生病占79%;乳头状瘤(病)伴瘤细胞或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癌前病变)14例,占11.3%;乳腺癌9例,占7.3%,9例患者均为血性乳头溢液,占血性溢液之12.2%,均为临床早期癌(T0期乳腺癌)。结论 不伴肿物乳头溢液对检出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杜华贞  常东明 《肿瘤防治研究》1992,19(3):153-154,154,F004
本文通过不同剂量地塞米松对小鼠前胃鳞状上皮癌变影响的实验研究,观察了大小剂量的作用效果。灌喂大剂量地塞米松(12mg/kg)经两次重复动物实验,70天和120天的抑制癌变率均在77.78%和46.15%左右,同时也促使癌组织向成熟方向分化。灌喂小剂量地塞米松(1mg/kg),70天和120天时诱发癌变率分别在43.75%和33.33%左右。并讨论了地塞米松抑制小鼠前胃鳞状上皮增生、癌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阴道上皮内瘤变(vagin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AIN)是指发生在阴道的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的一类病变。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宫颈浸润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阴道浸润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检出率明显增加。但至今尚无统一的临床诊疗标准方案。本文就近年来VAIN的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肿瘤防治研究》1975,3(2):6-12
 食管癌的细胞学普查以及动物实验都表明,上皮的增生与癌变有密切的关系。以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上皮增生、乳头状瘤和癌,观察其转归。在继续给予致癌物质的情况下,增生向前发展,最终变为癌,而没有消退和逆转。这是增生的"单相发展"。停止给亚硝胺后,部分增生消退而恢复正常;另一部分则继续发展,经过癌前阶段而演变成癌。这是增生在停止给致癌物质后的"两相分化"。增生与癌前病变的两相分化是不均衡的:消退的占绝大多数;发展的只占小部分;另有一小部分维持不变。增生及癌前病变的消退,表现为发生率的降低和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用雌雄 Wistar 大鼠90只,分别喂饲黑曲霉饲料(黑曲霉组),黑曲霉饲料加亚硝酸钠(黑硝组),玉米面加亚硝酸钠加黑曲霉发霉的饲料(玉硝黑组)及喂饲未经发霉处理的玉米面(对照组)。三个实验组均诱发了大鼠前胃的各种类型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黑曲霉组和黑硝组各诱发1例前胃可疑癌。结果表明,三种黑曲霉饲料对大鼠前胃均有较弱的致瘤作用。其中黑曲霉饲料加亚硝酸钠致瘤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6.
杂色曲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小鼠致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杂色曲霉素(ST)对NIH小鼠的致癌作用,同时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对ST致癌作用的影响。方法将180只NIH小鼠随机分为ST 3μg/kg组、ST30μg/kg组、STμg/kg DON1.5pμg/kg组、ST30μg/kg DON1.5μg/kg组、DON1.5μg/kg组和对照组等6组,每组30只。各实验组按要求分别灌喂不同剂量的真菌毒素,对照组灌喂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3次/周,共24周。实验第58周和第74周处死小鼠,观察各器官组织病变。结果对照组小鼠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ST和DON处理组均有部分小鼠发生肺腺癌和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ST3μg/kg组、ST30μg/kg组、ST3μg/kg DON1.5μg/kg组、ST30μg/kg DON1.5μg/kg组和DON1.5μg/kg组肺癌的发生率分别为25.0%、41.7%、62.5%、69.2%和37.5%,腺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50.0%、58.3%、37.5%、53.8%和25.0%。结论经口灌喂ST和DON可诱发NIH小鼠肺癌和腺胃黏膜异型增生。ST加DON可明显提高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1.天津市人民医院瘤科九年间住院治疗大导管上皮增生症5例,大导管乳头状病20例和乳头状癌9例。大导管上皮增生和乳头状瘤占乳腺肿瘤的2.9%,乳头状癌占乳癌的2.3%。2.乳头状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癌变者甚少见,故不宜视为癌前瘤变。惟大形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与乳头状癌颇相似,宜慎重鉴别。3.乳头状癌是有特殊表现的乳癌,临床多可初步辨认。此种癌瘤的恶性度较低,生长较慢,发生腋转移者较一般乳癌为少。但治疗原则仍以乳癌根治术为宜。  相似文献   

18.
采用银染技术,对84例上颌窦良、恶性病变标本进行了Ag-NORs研究。结果显示:上颌窦乳头状瘤及不典型增生的Ag-NORs计数明显高于单纯增生及正常粘膜,乳头状瘤癌变及鳞癌Ag-NORs计数又高于乳头状瘤及不典型增生(P<0.05)。乳头状瘤与不典型增生间Ag-NORs计数无明显差别(二者都应视为癌前病变),乳头状瘤癌变与鳞癌间Ag-NORs计数也未见明显差别(P>0.05)。鳞癌Ⅰ、Ⅱ级间以及Ⅰ、Ⅲ级间Ag-CORs计数差别显著(P<0.05),Ⅱ、Ⅲ级间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表明,Ag-NORs计数在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及检测癌前病变上有一定价值,可作为上颌窦肿瘤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Tang BD  Zeng ZR  Hu PJ 《癌症》2006,25(10):1205-1209
背景与目的:前期的动物实验表明,选择性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可显著降低化学致癌剂N-甲基-NV-硝基-亚硝基胍(N-methyl-N5-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诱导的大鼠胃肿瘤发生率,但其对胃癌发生的重要中间阶段——胃癌前病变作用的研究甚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塞来昔布对胃癌前病变发生率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94只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B、C、D、E5组。A组不作特殊处理;B组仅灌喂塞来昔布10mg/kg,每日1次;C组饮用含MNNG100!g/ml的蒸馏水;D组和E组除饮用含MNNG100!g/ml的蒸馏水外,D组灌喂塞来昔布10mg/kg每日1次,E组灌喂消炎痛3mg/kg,每日1次。实验前6周,每周一次用10%饱和氯化钠溶液1ml灌胃。16周时A、B、C、D、E组分别处死大鼠6只、8只、10只、10只、10只,其余大鼠在实验终点24周时处死。比较各组大鼠胃癌前病变发生率的差异,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粘膜COX-1、COX-2mRNA及蛋白水平,ELISA法测定胃粘膜PGE2水平。结果:93只大鼠完成实验,16周和24周时C、D、E组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6周时各组均未见有异型增生改变;24周时C、D、E组异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75%(9/12)、25%(3/12)和46%(5/11)。与C组相比,D组异型增生发生率明显下降(P=0.039),而E组下降不显著(P=0.214)。16周、24周时各组胃粘膜COX-1表达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C组COX-2表达水平(3.29±1.50、3.41±0.94)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01),而C组PGE2水平与D、E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塞来昔布能有效降低化学致癌剂MNNG诱导的大鼠胃粘膜异型增生的发生率,而对胃粘膜组织PGE2表达水平无影响,提示这种效应可能通过非COX-2依赖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筛窦-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上是一种鼻粘膜上皮瘤。病理上虽属良性肿瘤,但对生长部位具有侵蚀破坏作用。文献报道,术后复发率高达50%~70%,癌变率占3%~24%,有作者认为是癌前病变(Kamal 1981)。我科自1957年至1991年底共收治91例,复发率为62.6%(57/91),癌变率为20.1%(12/57)。自1980年以来,我们采用成块筛骨及内侧上颁窦骨壁切除术治疗筛窦-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12例,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1例。其中6例曾误为鼻息肉而手术,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另6例活检证实。术后病检均无癌变。患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