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提高母乳喂养率.对象和方法 2006年10月~2008年9月出生的668名4个月内第1胎健康婴儿.通过产后随访和体检,询问婴儿病情,同时测量婴儿身长、体重、头围、前囟,检查其体格发育状况及有无疾病. 结果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较其它喂养方式患过敏性疾病、佝偻病、贫血者较低.  相似文献   

2.
婴儿生长发育与喂养方式关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蔚 《广东医学》2004,25(3):325-326
目的 通过对 5 0 70例小儿出生时、3月龄、6月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及喂养方式的调查 ,观察喂养方式对婴儿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近年 2 4 4 0例婴儿与 5年前同期 2 6 30例婴儿分成两个组 ,分别进行 3月龄、6月龄时的生长发育指标测定。结果 两组母亲生产时的年龄、孕次、产次与出生时身长、体重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喂养方式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两组婴儿 3个月及 6个月时生长指标 (头围、胸围、身长、体重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喂养方式直接影响其以后的生长发育水平 ,0至 6个月间纯母乳喂养小儿无论体重、身长、头围、胸围 ,较其他喂养方式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6月龄内婴儿早期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于上海市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1 298例婴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n=495)、混合喂养组(n=724)和人工喂养组(n=79),记录婴儿出生时、1月龄、6月龄的身长、体重、头围、胸围及6月龄血常规。结果 1月龄母乳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均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6月龄混合喂养组体重、身长、头围均低于母乳喂养组及人工喂养组(P<0.05);人工喂养组头围及胸围高于母乳喂养组(P<0.05);1月龄、6月龄的3组婴儿超重/肥胖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6月龄母乳喂养组贫血患病率高于混合喂养组(P<0.05)。结论 2017—2020年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呈逐渐上升趋势。6月龄前,母乳喂养仍是新生儿的最优选择,但并未降低超重/肥胖风险,纯母乳喂养应及时补铁以避免婴儿贫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的相关因素,及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与先天性佝偻病、新生儿低钙惊厥的关系。方法以新生儿为调查对象,分别测其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值,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可能影响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的15项因素进行研究,并将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值与先天性佝偻病及新生儿低钙惊厥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胎数、孕周、出生时体重、妊高征有无、营养状况对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有一定影响,孕期是否补钙、VitD及是否出现缺钙症状与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值密切相关,其频率分别与钙、磷及碱性磷酸酶值正相关和负相关。在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与先天性佝偻病及新生儿低钙惊厥的对比分析中,脐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值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脐血的钙、磷、碱性磷酸酶值应作为诊断先天性佝偻病的主要参考依据之一,佝偻病防治应从胎儿期开始。  相似文献   

5.
朱义杰 《吉林医学》2013,34(21):4249
目的:分析产妇抗氧化维生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的结果关系。方法:选择刚分娩的产妇和脐带血54例,采用HPLC法对各种抗氧化维生素浓度进行测定,同时对新生婴儿的身高、体重和头围进行测量。结果:通过测定发现,产妇Vit A水平增加出生的婴儿的体重就会减少,VitA胎盘转运率增加,婴儿的身长相对增加。产妇的β-胡萝卜素水平增加,婴儿体重以及身长均相应增加。结论:在妊娠期间产妇体内的氧化维生素水平对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纵向随访合肥市城区低出生体重儿(LBWI)0~12月体格发育情况,科学评价LBWI婴儿期生长速率,明确LBWI出生后的生长追赶状况,为生长发育监测及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LBWI出生队列,共228名LBWI进入随访队列,在儿保系统中选择同期的161名正常出生体重儿(NBWI)作为对照组,监测婴儿0~12月龄体格发育结果。结果 LBWI男女婴体重、身长、头围各指标在婴儿期均明显低于 NBWI组同性别婴儿,LBWI和NBWI婴儿期最大生长速率在生后前3个月内,LBWI组男女婴在1~3月期间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大于NBWI组,3月龄之后各体格指标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其中体重和头围顺位为1月龄>2月龄>3月龄,身长顺位为3月龄>1月龄>2月龄,LBWI在1岁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呈追赶生长,且6个月内追赶较快,尤以4月内明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PLBWI)和足月低出生体重儿(MLBWI)体格发育增长速度存在差异,PLBWI出生后6月内增长速度基本大于MLBWI,但两组男女婴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结论 低出生体重对婴儿的体格发育存在影响,LBWI男女婴婴儿期最大生长速率均出现在生后前3个月内,各体格发育指标增长速度大于NBWI,且各体格发育指标呈现追赶性生长,在4月龄内尤为明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6月内体重、身长增长速度基本大于足月低出生体重儿。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提高母乳喂养率,对我院出生42d婴儿喂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并进行评价。方法:选择980例足月产婴儿,进行出生时~42d时的喂养方式调查,小儿生长监测,分别进行体重、身长、头围的比较。结果:42d婴儿母乳喂养率为70.4%;母乳喂养方式的婴儿体重、身长、头围平均增长均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三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接受健康教育者母乳喂养率高达80.5%,自然产者母乳喂养率81.5%,高于剖腹产者。结论:母乳喂养对婴儿生长发育明显优于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带血临床指标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出生的新生儿96例,根据胎龄以及出生体重百分位数的关系将所有新生儿分为小于胎龄儿(SGA)组、适于胎龄儿(AGA)组以及大于胎龄儿(LGA)组,测量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胎盘重量以及体质指数(BMI),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新生儿的脐血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以及生长激素(GH),并分析与胎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 LGA组新生儿脐带血瘦素、IGF-Ⅰ以及GH水平分别为(1.58±0.08) ng/mL、(4.52±0.98) ng/mL、(35.78±12.49) ng/mL,明显高于AGA组和SGA组新生儿,随着新生儿体重的增加,新生儿的身长、头围、胎盘重量以及BMI也会随着增加.新生儿脐带血瘦素、IGF-Ⅰ以及GH水平与体重、身长、头围、胎盘重量以及BMI均呈正相关。结论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以及生长激素(GH)在胎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评价胎儿生长发育状况及营养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杨春芹  刘少兰 《吉林医学》2022,(9):2333-2335
目的:探讨早期饮食和喂养行为干预对预防巨大儿肥胖的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出生的巨大儿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童保健干预,干预组在常规儿童保健干预的基础上于出生后1周和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对婴儿及其抚养人进行早期饮食和喂养行为指导和干预。收集并比较两组婴儿的身长、体重、头围、上臂围、腹围、胸围等体格检查指标,测定婴儿运动发育能力和搜集母乳喂养情况,同时在1月龄、3月龄和6月龄时对婴儿进行血液实验室检查。结果:干预组巨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上臂围、腹围、胸围均低于对照组且接近正常水平,运动发育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母乳喂养成功率(6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3%,血液实验室检查中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且更接近正常水平,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饮食和喂养行为干预可以预防巨大儿发生肥胖,对降低巨大儿肥胖率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江苏省昆山市12月龄幼儿身长体重的影响因素。方法:2002年-2012年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身长、体重记录完整的12月龄幼儿1087例,记录信息包括出生日期、出生体重、孕周、分娩方式、性别、身长、体重、喂养方式、初次保健时间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2月龄幼儿身长、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12月龄幼儿身长、体重与出生孕周、分娩方式、初次保健时间、户口类型无关,体重亦与出生年份无关(P>0.05);12月龄幼儿身长、体重与出生体重、性别、喂养方式有关,身长亦与出生年份有关(P<0.01,P<0.05)。出生孕周、女性胎儿、喂养方式、出生体重和初次保健时间是12月龄幼儿体重、身长的影响因素,分娩方式、出生年份和户口类型仅对12月龄幼儿身长有影响。结论:12月龄幼儿身长、体重受胎儿相关因素及出生后因素的影响,提示幼儿早期保健的关口应该前移,孕期就应重视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1.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 方法:选择健康婴儿246例,根据其生后前4个月的喂养方式分为母乳喂养组、混合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在生后的42 d、3个月、6个月龄时分别测量其体重和身长及6个月时的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3组婴儿的体重和身长在42 d、3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各组婴儿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婴儿体重低于混合喂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2,P<0.05);混合喂养组婴儿贫血发生率高于母乳和人工喂养组(P<0.05).结论: 母乳喂养的婴儿6个月时体重增长速度减慢,混合喂养和母乳喂养婴儿的生长模式可能存在差异;混合喂养组婴儿6个月时出现贫血,可能与生长过快及铁吸收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波紫外线照射仪对婴幼儿佝偻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佝偻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照射组用中波紫外线照射仪治疗,对照组用VD3肌肉注射.结果照射组治疗后Ca、25(OH)D3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90%,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中波紫外线照射仪对婴幼儿佝偻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婴幼儿喂养情况及相关的家庭行为因素,为今后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近3年在麻城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188名婴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城市婴幼儿的喂养优于郊区,但4月龄内纯母乳喂养比例均较低,辅食添加时间不合理,营养素含量低;城市家长除断奶时间外,对其他喂养知识的掌握均较郊区家长好;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科学的喂养知识的掌握越好;喂养行为主要受家长喂养知识及态度的影响。结论家长喂养知识不足是造成婴幼儿的喂养不当的重要因素,应积极宣传和普及科学喂养知识。  相似文献   

14.
对118例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分析结果为:发病年龄以1(1/2)岁以下多见,以四、五月为高峰期。本组发病与户外活动少,喂养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诊断以多汗、夜惊、睡不安,枕秃、方颅、肋缘外翻,前囱晚闭以及血生化检查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为主要依据。全组病例均有并发症,主要为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在治疗上一律给予维生素D_3肌注,同时加服钙片。  相似文献   

15.
农村婴幼儿喂养的家庭行为因素与教育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有针对性的对婴幼儿营养的家庭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西安市农村社区的4个乡抽取10个村196名小儿喂养人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幼和的营养发育不同程度地受到主要喂养人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区,喂养太度,家庭年收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逐步回归分析,文化程度(XI)、喂养态度(X2)、家庭年收入(X3)等三项变量表被引入逐步回归方程:Y=25.016+0.254X1+0.587X2+0.764X3(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的目标人群是婴幼儿的主要喂养人,要针对他们的不同文化程度,职业、营养与喂养态度,居住地区,家庭年收入,喂养知识来源等特征,制订出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及对喂养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武汉市江汉区2个社区,将常住的0~18月龄婴幼儿作为调查对象,对抚养人进行询问调查。结果:共调查婴幼儿477例;抚养人的24项喂养行为中,有18项正确率低于60%,正确率最低的仅12.73%;有76.94%的抚养人近半年未参加过育儿讲座;遇到喂养问题时,抚养人主要寻求医生(65.41%)和亲戚朋友(53.67%)的帮助;63.10%的抚养人需要儿童合理营养知识。抚养人较喜欢的三种健康教育形式为:书报杂志(43.40%),面对面咨询指导(42.56%)及网站(31.24%)。结论:婴幼儿抚养人喂养行为有待改善,喂养知识需求高;应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帮助科学合理地养育婴幼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饶平县小儿佝偻病的发病因素及应用不同药物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对120例小儿佝偻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发病的相关因素,比较不同因素与佝偻病发病的关系,并应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佝偻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喂养方式、居住环境、父母健康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肌内注射Vit D3对小儿佝偻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结论:肌内注射Vit D3治疗小儿佝偻病疗效确切,使用方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佝偻病幼鼠动物模型并观察骨组织病理变化,为儿科临床佝偻病防治提供理论实验依据。方法:选用Wistar幼鼠随机分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避光并使用经典缺D饲料配方喂养,与正常组比较观察幼鼠生长发育,性情,血生化,X片及骨组织病理。结果;模型组较正常组饲养1月后幼鼠生长缓慢,身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血钙,磷较正常组降低,血AKP较正常组升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三种不同喂养方式对108例婴儿进行了生长发育及疾病关系的调查。对母乳免疫成分的测定,证明母乳喂养儿体重、上臂围、小腿围、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增长均优于牛乳喂养及混合喂养儿。生后6个月婴儿智商测定结果表明,母乳喂养儿智商高于其他两组。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三组虽无显著差异,但都提示为了预防佝偻病和营养性贫血须及时补充维生素及铁剂。母乳喂养儿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最低,可能与母乳尤其初乳含大量乳铁蛋白及免疫活性细胞有关,因此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营养品,营养价值高,方便,卫生,具有多种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可能存在维生素D缺乏的3岁内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483例可疑维生素D缺乏的3岁内儿童根据年龄分为0~12个月组(n=275),13~24个月组(n=136),25~36个月组(n=72),对比三组儿童佝偻病发病率,分析佝偻病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 :0~12个月组患病率为50.5%,13~24个月组患病率为39.7%,25~36个月组患病率为23.6%,三组比较0~12个月组患病率高于13~24个月组,而13~24个月组患病率高于25~36个月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0~12个月组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率为50.5%(139/275),13-24个月组为39.7%(54/136),25~36个月组为23.6%(17/7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儿童佝偻病主要症状与体征为方颅、肋膈沟,发病率45.7%,其次为单纯神经精神症状及枕秃,发病率21.4%,第三为方颅、肋膈沟合并鸡胸、肋串珠,发病率16.7%;母亲孕期营养状况、出生体重、孕周、双胎、喂养方式、正常添加辅食、合理补充维生素D、光照时间、营养不良、肥胖、晒照皮肤面积、家庭经济状况、居住地、留守儿童、母亲文化程度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重在预防,而了解其影响因素对于针对性的早期诊断和干预,降低佝偻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