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匾要略》论述的虚劳病范围很广,内容较杂,凡是由于劳伤所致的慢性衰弱性疾患,皆称为虚劳。因此需认真总结其辨证施治规律,从中归纳出证治特点,对于继承和发展仲景学术思想、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三五劳七伤为发病原因“五劳”,指五脏之劳,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亦包括“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食伤,忧伤,饮伤,居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亦包括《巢源》所说的“大饱伤牌,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  相似文献   

2.
《金匮》辨治虚劳病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读文 《河南中医》1997,17(5):267-267,269
本文从察病因,劳由七伤;抓主证,治调阴阳;重正气,而补脾肾;瘀当攻,宜“缓中补虚”四个方面探析了《金匮》辨治虚劳病的方法、特点。明确指出七伤是病因,五脏阴阳虚损是病机,调补阴阳为治法,补脾肾是特点,虚劳有瘀血不峻攻,宜“缓中补虚”。  相似文献   

3.
对仲景治厥的探讨汪辉东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810000)主题词《伤寒论》,厥证,治则仲景在《伤寒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寒厥、热厥、蛔厥、气厥、血厥、痰厥、水厥等,并指出其病机是人体阴阳失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立论精辟,辨证论治丝丝入扣,对内科急...  相似文献   

4.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所致,以脏腑亏虚、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首先提出了虚劳的病名。《诸病源候论》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关于虚劳病因,《理虚元鉴》提出:“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不少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阐发该书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对指导学习《伤寒论》大有帮助。笔者根据教学和临床的体会,将《伤寒论》辨证的内容,撮要讨论如下。1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阴阳学说并结合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提出以阴阳为六经辨证的总纲。这就是:“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条,条号用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讲义》,1964年版。下同)。发热与恶寒是热性病中常见的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重要症状…  相似文献   

6.
《福建中医药》2002,33(3):45-46
虚劳者,虚损劳伤之简称,系五脏诸虚不足的病证。虚劳证范围广泛,证候纷繁复杂,古医籍中有五劳、六极、七伤之载。究其病因不外乎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②病久失养,损伤正气,久虚不复。探其病理则不离阴阳虚、脏腑虚、气血虚、营卫虚。视其疗效则根据虚损的部位不同及程度深浅,分别采用培五脏,补气血,调营卫,和阴阳。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多次提及“和”字,散见在《伤寒论》各篇,其含义非常广泛,可大致分为有关病机、辨证要点、治法治则、服法等几方面(“和”在同一条文不同词、句中的意义可能不同)。 1.在有关病机条文中 《伤寒论》中共有10条15处涉及病机处有“和”字:条文号49、53、54、58、93、152、157、29、265、230。从这些条文对病机的阐述,可以看出《伤寒论》的“整体观”思想,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营卫失和、气血失和、津液失和、脏腑失和、表里失和、阴阳失和……皆能令人病。  相似文献   

8.
虚损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亦称虚劳。早在《内经》中已有“五虚”等论述。至汉《金匮要略》有血痹虚劳病专论。至隋《巢氏病源》则对虚劳之候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祖国医学书籍中所记载的虚、损、劳、极虽可以病原不同,症状各异,而实际所指却同属于人体元气耗伤一类疾病,并非指一种特定的疾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奠基之作,其主要运用六经辨证(即三阴三阳辨证)是对《内经》阴阳理论的进一步阐释与运用。正确认识其阴阳观,对中医养生与治病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从阴阳的含义、相互关系、应用等方面对《伤寒论》中的阴阳观进行浅探,为学习与运用《伤寒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谨察阴阳,以平为期”4个方面,总结《伤寒论》调和阴阳治则的运用。提出调整阴阳,并非单纯依据患者的寒热虚实之象补虚、泻实,而是透过表象判断阴阳失衡的根本原因,灵活地把握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尺度。  相似文献   

11.
许玉山 《新中医》1991,23(12):15-16
再生障碍性贫血就其临床表现,中医称之为“虚劳”,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多能使枯木回春,取得良效。虚劳之证,大证也。巢元方云:“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其病因病机如张景岳说:“凡虚损之由,无非酒色劳倦,七情饮食所致。故先伤其气,气伤必及于精;或先伤其精,精伤必及于气。”究其源,总不离乎五  相似文献   

12.
仲景为解表法之宗师,所著《伤寒论》邪在六经皆有从表解者,如太阳病的麻黄杨,阳明病的葛根等连汤,少田病的小柴胡汤.太阳病的枝枝人参场等。《金匾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所述内伤杂病,时有表里同病、新旧同病者,凡邪在五体(筋、肉、脉、皮毛、骨)未及脏腑.常用解表法治之。《金匮》所载解表或表里双解方达30余首,方证具体而透彻,且用药细腻。兹根据《金匾》有关内容,归纳为解表互2法,不当之处,敬祈斧正。l做开征湿法适应于风湿或寒温之邪痹阻肌肉、关节的风寒湿痹证。仲师谓此病是由“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痹…  相似文献   

13.
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是中国中医药学典籍之瑰宝。时至千年后的今天,其书的思想精髓对现代病证的治疗依然具有重大参考价值。《伤寒论》记载了大量外感伤寒病证和疑难杂病的治疗方法。此书在阴阳学说理论影响下著成,张机将病证分为六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即著名的“六经”辨证。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无一不通过“六经”辨证。文章认为《伤寒论》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当中尤其重视阳的作用,认为阳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顺逆,关系人的生死。文章重点论述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阳气作为六经辨证的关键因素,以及《伤寒论》中体现出的“扶阳思想”。  相似文献   

14.
自《内经》“虚则补之”的治则制定以来,后世对虚劳病的治疗均不离补剂,或补阴补阳,或补气补血,但对于《内经》补法深义未甚了了,治法亦少有创见。仲景宗《内经》宗旨,独树一帜,不但使《内经》补虚大法具体化、深入化,且卓有发明。尤其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血痹虚劳》篇)中“建立中气”议题的提出,及扶正祛邪、化瘀生新等法的确立,把虚  相似文献   

15.
对《金匮.虚劳篇》治疗大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栾 《北京中医》1994,(2):42-44
对《金匮·虚劳篇》治疗大法的探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韩奕虚劳乃“积虚成损,积损成劳”所致,较一般虚证更为严重和复杂,临床常表现为多脏腑亏损,气血阴阳数方面不足,治疗稍有不妥,则极易顾此失彼,使医者有无可适从之难。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虚劳...  相似文献   

16.
《金匮》腹痛治法浅识孙炜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情报中心文献检索室200032)关键词《金匮要略》,腹痛,治则《金匮要略》有关腹痛的辨治,无专篇论述,散见于“腹满寒疮宿食病”、“血痹虚劳病”、“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篇章,凡20余...  相似文献   

17.
“其实者散而泻之”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宋俊生天津中医学院(天津300190)“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注释虽多,但因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笔者结合《伤寒论》有关条文,略...  相似文献   

18.
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赛美 《新中医》2000,32(1):57-57
张仲景用创造性思维写成了《伤寒论》 ,本文就书中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特征略陈管见。1 《伤寒杂病论》成书创造性思维轨迹张仲景原序是《伤寒杂病论》成书过程、目的的真实写照 ,从中可以看到张仲景创造性思维的轨迹经历。准备期 :正如序中所言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酝酿期 :张仲景从大量临床现状中观察到疗效不佳的原因在于守旧思想及医者敷衍的作风 ,因而做出“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的大胆尝试。明朗期 :《伤…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中不得眠证从二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归纳出除邪未尽,化热扰神;攻伐太过,损伤阴阳;法与证反,劫伤阴血;病至少阴,心肾失调;虚劳内伤,阴津不足五端病因。二是总结出清泄郁热、以水和胃、破阴回阳、壮水制火、利水滋阴、补虚生津六种治法。  相似文献   

20.
晋唐之世,凡七百余年,其间名医辈出,各擅风流,著作虽伙而流传绝少。诸家方书除《肘后》、《鬼遗》等外,他若玉函、范汪、小品、删繁、深师、崔氏、广济、经心、延年、必效……等方,惜皆散佚,幸赖《千金》、《外台》得以存其梗概。浏览晋唐诸方,大都含蓄深微,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自非浅学所可知,故若不熟虑精思,岂易得其要妙!虚劳病为历来医家所重。自《内经》发“五劳所伤”、《难经》举五损之治,仲景复曾详论“虚劳”,然而,对《金匮》所称“五劳、七伤、六极”,晋唐人解说不一,惟巢元方一言以蔽之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