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春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1999,(Z1)
笔者19951小1997.10观察了6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舌象(舌质和舌苦)变化。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舌象变化有一定规律性,一般发病初期以暗舌为多见,共52例,占8266%,主要包括暗紫舌、淡紫舌、暗红舌、淡暗舌;舌形以胖大、齿痕、瘀点、瘀斑为多见;音质以腻苦、润苦、厚苔为多见;苔色以黄苔、白苦为多见。舌色暗,有瘀点或瘀斑,苔腻或润,说明发病初期有瘀血和痰浊为患。并根据舌象结合其临床征象对其中30例患者进行辨证处方。舌淡暗,或有瘀点瘀斑,提示气虚血瘀,治宜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方用参蔑逐瘀汤加减;舌淡紫,有瘀点瘀…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有关肿瘤舌象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消化系肿瘤病人的舌象观察,认识到肿瘤患者在病变过程中,舌象的反应比较灵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机体內在癌肿的变化,对于肿瘤辨证施治和判断病人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木文拟对100例消化系肿瘤患者的舌诊和临床关系加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气虚证舌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附:例临床资料分析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0
为了解气虚证在舌象方面的客观表现与规律,藉以探讨气虚证的内涵与实质,按照通行的、传统的中医脏腑辨证标准,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脏腑气虚偏胜按三焦划分为心肺气虚组、脾胃气虚组、肾气虚组,对住院患者进行诊察。观察结果表明气虚证在舌体上的特点是胖大、有齿痕(印),约占气虚病人的2/3以上,其中心肺气虚证者分别占95.65%和100%。气虚证在舌质上以淡白为主,尤其是心肺气虚和脾胃气虚证者都占半数以上,其次是暗红色舌质,主要集中在肾气虚证者,约占60%。气虚证者舌苔有白、黄两种,其中薄白者居多(52.17%~76.47%),且心肺、脾胃、肾气虚3组之间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心肺气虚组中黄苔数略多于脾胃气虚组,并有统计学意义。肾气虚组薄苔数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少,而厚苔数则较后两者为多。肾气虚组滑腻苔也较脾胃气虚组和对照组为多。提示在临床诊断辨证上,必须四诊合参,否则必致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正> 观察舌象是中医辩证的主要依据之一,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点。舌象能客观地反应人体内部五脏的虚实,病邪的深浅,淖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以及病情的进退等种种变化。如《伤寒舌鉴》中说“邪气入里,其虚实寒热之机必现于舌”所以舌象是机体对疾病反应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对舌诊研究方面的资料,目前国内有不少报导,但多数是处于肉眼观察阶段,为了探讨舌诊与舌象细胞学的相互关系,用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去研究舌象的微观变化。我们对70例正常人及100例各类舌象的病人进行了舌象细胞学观察及舌苔pH值测定。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舌象客观化研究其中重要部分是按照国际照明标准(CIE)获得统一的各类舌色的数据。本文报道运用光谱法制作的舌色仪在临床观察中具有稳定性能好,分辨率高的特点。其舌色色度坐标参数稳定,重复精度达0.005;取样时间短,仅为0.3秒,避免因舌体抖动而取样的偏移。研制的样机为非接触式,防止交叉感染.可与通用计算机配合进行数据处理。临床上对4种舌色和5种舌苔颜色共1660例进行测定,获得舌色分类的数据。 相似文献
6.
诸惜勤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3)
舌诊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独特的方法,是中医诊断疾病,辩证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舌苔和舌质的观察,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变化。由于小儿不会诉说病情,家长对病情的观察往往也不够全面;小儿形气末充,脉象不足为凭。因此小儿辨证施治中,察舌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136例鼻咽癌舌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136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了舌象及舌苔涂片细胞学观察及舌淤斑淤点和舌下静脉曲张的观察,并与62例非癌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鼻咽癌组角化细胞超过50%,比非癌组明显增多,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舌淤斑淤点及舌下静脉曲张,鼻咽癌与非癌组对照差异显著(P<0.01)。一、资料与方法 (一)观察对象 136例鼻咽癌的初诊病人,皆未进行任何治疗,经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理切片确诊。其中男110例,女26例,男女之比约4∶1,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14岁,平均年龄为45.16岁,另外检查心、肺、肝、脾血压等均正常。经鼻咽部切片及涂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象的不对称性与瘫痪的关系,为无症状性脑梗死提供早期诊断依据,同时观察其与脑梗死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采集2006年至2009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医的常规分型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血瘀的基础上分为痰火型、痰湿型、气虚型、阴虚型4种证型,除神经科体征外还分别观察患者的舌象(舌苔、舌质、舌下络脉)并与责任病灶及瘫痪侧关系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舌苔、舌体和舌下络脉大多存在程度不等的不对称性。结论发现舌下络脉、舌体、舌苔的不对称性,可以辅助临床对梗死患者瘫痪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对判断腔隙性脑梗死或无症状性脑梗死早期体征不明显病人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舌象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之一,根据舌象的变化可判断正气的虚实,邪气的进退。我们从1992年至1994年对24O例肝病患者的百象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股资料:本组240例肝病患者均来自1992年12月一1994年10月期间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179例、女性问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16岁.平均年龄56岁,病程最长2年以上,最短24天,平均住院60天。2.诊断标准:根据1990年5月上海第六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条例》诊断为急性肝炎54例,(其中急黄肝炎41例,急无黄肝炎23例),慢迁肝炎48例、慢活肝炎49例,活动型肝… 相似文献
12.
“辨舌”是中医诊法重要组成部分。公元三世纪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后来经过编汇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就有舌诊记载。后代医家不断丰富与发展,到清朝叶天士,擅长温热病,所著《温热论》对舌象观察很细致,把舌诊作为诊断及判定预后的重要依据,此后更为医家所重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不断发展,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舌象,也有报导。但对于病毒性肝炎专题观察尚未曾见有,我们试图通过对舌象观察获得在肝炎诊治有价值参考依据。现将临床观察100例病毒性肝炎舌象作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雨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60,(2)
麻疹是儿童最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染力甚强,对儿童的健康危害很大。麻疹在我国已有很久的歷史,我們虽然对麻疹的病因学,症狀,治療等,都有了明确的認識,但也不能忽視麻疹的予防工作。長春市在1958年麻疹流行的比較严重,在党的正确领導下,經过中西医的努力,在短期內即將疫情撲滅。在这一段防麻工作中,党採取了土洋並举的方針,在予防措施上採取了多样化,总結出來很多的经驗,給今后的防麻工作,打下了有力的基礎。 相似文献
14.
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之主要致病因素系细菌释放内毒素,有人称之为内毒素血症。近年来临床上已逐步确立了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概念,并为检测内毒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1964年Levin首先用鲎血液中的溶解物检测内毒素成功后,1968年Marchalonis精制成功鲎试剂,并逐步试用于临床,称为鲎蛛试验(Limulus test)或鲎蛛溶解物试验(Limulus lysaw test)。其试剂制备及临床应用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舌象特点与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大肠癌患者化疗前后的数字舌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前,有较高比例的患者表现为基本正常的舌象。舌象观察指标的异常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苔色〉舌色〉苔质〉舌形。化疗后紫舌、瘀斑舌的出现率明显增加。黄苔的程度有加重,舌苔增厚,或变腻苔。结论:在化疗实施前应注重观察舌苔,以观察胃气的强弱。在化疗过程中应注重观察舌色是否有变紫倾向,防止和减轻气血的凝滞。 相似文献
17.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76,(2)
观察舌象是中医诊断学中望诊的重要组成部份,反映了祖国医学诊治疾病的特点和经验。古人对望舌非常重视,指出“舌为心之苗窍,又为脾之外侯”,“舌苔以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如病情的深浅、脏腑的虚实、津液的盈亏、气血的盛衰,均可迅速的反映在舌象上,所以在辩证论治过程中都常结合辨别舌象的变化来确定诊断及治疗,推测病情的轻重,估计病情的予后。近年来运用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18.
刘延祖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2)
松果体是重要的内分泌腺,对控制日周节律、影响生殖活动和调节醛固酮分泌等起着重要作用,它与多种靶器官之间的功能关系日益受到注意。已知长期处于黑暗环境或摘除眼球的大鼠,其松果体肥大而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为探索细胞免疫功能与中医虚、实证舌象关系,采用末梢T淋巴细胞醋酸奈酯酶(简称ANAE)测定法,对象:健康1~6岁儿童的正常舌象400例,患病儿童1~14岁的异常舌象185例。辨证为虚证的舌象:舌质淡者45例,无苔者38例。实证舌象:舌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