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产后出血60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其出血原因、出血量与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的比较,各种相关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2月产后出血60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其出血原因、出血量与分娩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的比较,各种相关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多胎妊娠以及有无妊娠合并症有关,产后出血的原因依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产后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艳  刘佩华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286-1287
1 一般资料 2001—2004年在我校附属医院分娩的3669例产妇中,阴道分娩2450例,剖宫产1219例,其中临床诊断为产后出血者60例,发生率为1.64%。产妇年龄在23~39岁,平均年龄31岁。  相似文献   

4.
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我国目前居首位 ,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 ,如处理不当 ,后果严重。本文通过对 60例产后出血的回顾性分析 ,针对不同的发病原因 ,寻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和护理措施 ,以降低产妇死亡率。1 资料与方法1995年 1月~ 1999年 12月间在我院分娩及收集的有完整资料记载的产后出血病例 60例。其中早期出血 59例 ,晚期出血 1例。1 1 诊断标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 ,胎儿娩出后 2 4小时出血量≥ 50 0ml者为产后出血。出血发生在 2 4小时后至产褥期结束为晚期产后出血。1 2 对出血量的计…  相似文献   

5.
朱玲玲 《河北医学》2000,6(2):156-157
本文对我院1993~1998年收治的60例晚期产后出血病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年龄最小22岁,最大32岁,平均年龄25岁;其中妇58例,经产妇2例;56例均为足月产,4例为早产;合并重度贫血8例,失血性休克17例,60例中有人工流产史者12例。1.2 本组病例选择标准为产...  相似文献   

6.
刘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3):2946-294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60例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其他原因有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手术产是不可忽略的因素。结论:有出血倾向应及早防治,产后2h严密观察,尽早发现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方法对60例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在60例分娩方式中,剖宫产是引起产后出血的最大诱因,本组共35例(58.3%),其次是在家中分娩后胎盘未娩出而引起的出血,本组共15例(25.0%)。60例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45例(75.0%),胎盘因素11例(18.3%),软产道损伤4例(6.7%)。 结论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强调入院分娩,做好产妇分娩时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后出血3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回顾分析了 1 986年 1月至 1 999年 6月收治的 31 7例产后出血病例。发现 :同期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为 1 .53%。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主要的原因 ,占 53.31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为 2 .4 1 % ,显著高于阴道产的 1 .1 5% (P <0 .0 1 )。 87.7%的产后出血发生于产后 2h内 ,胎盘因素所致的产后出血常导致严重后果。结果提示 :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病率的关键 ,产后 2h是产后出血不容忽视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6 328例产妇,其中产后出血131例。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07%,出血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占67.18%,胎盘因素,占20.61%,软产道损伤,占11.45%,凝血功能障碍,占0.76%。结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产后出血10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4826例产妇,其中产后出血108例。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24%,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宫缩乏力占69.45%,胎盘因素占19.44%,软产道损伤占9.26%,凝血功能障碍占1.85%。结论: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发现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5月~2008年5月我院发生的86例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2.62%,其中子宫收缩乏力占61%,胎盘因素占34%,软产道损伤占4%,凝血功能障碍占1%。结论重视孕前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和降低剖宫产率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多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是产科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0%,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因,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认识产后出血,控制产后出血,避免产妇死亡.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结果 我院从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间住院分娩产妇总数940例,发生产后出血58例,发生率6.17 %.结论 积极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能够降低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陈旭 《中外医疗》2011,30(13):110-110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一直是产科工作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产妇产后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以更好地降低孕产妇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60例产后出血中,多次妊娠、妊娠合并症、分娩方式、产程延长是影响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认为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在于防止产后2h内的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及特点。结果:产后出血原因有精神过于紧张10例(占11.11%),胎盘滞留19例(占21.11%),凝血功能障碍13例(占14.44%),子宫收缩乏力33例(占36.67%),软产道裂伤15例(占16.67%)。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结论:必须重视产后出血的防治工作,以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产后出血1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京沫  梁毅姝 《右江医学》2001,29(4):310-312
对 198 8~ 1998年间的目测加收集测量法诊断的产后出血 19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 3.7% ,产后出血原因位次为 :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其它 (妊高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征等 )等 ,产后出血易发于 2 0~ 2 4岁组 ,胎产次增加致产后出血率增加 ;胎儿随体重增加 ,特别是≥ 4.0kg以上时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剖宫产产后出血高于阴道分娩 ;阴道手术助产与顺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明显 ,前者高于后者。产后出血病例中 79.2 7%出血量为 40 0~ 5 99ml,一般≤ 80 0ml。产后出血率的降低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9.
对1985~1995年10年间的目测加收集测量法诊断的产后出血19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7%,产后出血原因位次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其它(妊高征、妊娠肝内胆汁淤积征等)等;产后出血易发于20~24岁组;胎产次增加致产后出血率增加;胎儿随体重增加,特别是≥4.0kg以上时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剖宫产产后出血率高于阴道分娩;阴道手术助产与顺产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明显,前者高于后者。产后出血病例中79.27%出血量为400~500ml,一般≤800ml。产后出血率的降低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20.
产后出血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和最危险的严重并发症,也是威胁孕产妇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成功的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降低其发生率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关键。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8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20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