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素军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29(3):176-180
乙型肝炎(乙肝)动物模型有助于乙肝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本文就乙肝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如人乙肝病毒(HBV)动物模型和其他嗜肝HBV动物模型等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葛宪民综述王树声审校人类许多传染病的研究进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动物模型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也不例外。1968年Blumberg等首先报道在黑猩猩(Chimpanzee)血清中发现HBsAg...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嗜肝的DNA病毒,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疾病。本文就1988年Okamoto等首次发现HBV存在基因组的差异以来HBV基因型研究现状作一综述。着重对现有的HBV基因分型方法、基因型别与地理分布、与基因突变、致病性及抗病毒治疗的关系进行介绍,并对未来HBV基因型研究目前存在的不足与发展进行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人HBV同属嗜肝DNA病毒科。通过对DHBV感染鸭模型的实验,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病毒生命周期中各种病毒基因的作用。因此,DHBV感染鸭模型是研究HBV合适的动物模型。文中就近年来利用该模型所开展的相关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变异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乙型肝炎(乙肝)是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估计,全世界现有乙肝病毒(HBV)携带者3.5亿,其中我国约占1.2亿。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阻断HBV感染的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同,但随着乙肝疫苗的普遍推广,对可逃逸HBV中和抗体的表面抗原基因(S基因)变异株感染逐步有所认识。美国、新加坡、日本、英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大量研究报告显示:联合应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母婴阻断失败者,DNA直接测序法检测,表面抗原氨基酸置换率约为10%~40%。据调查,我国单纯乙肝疫苗免疫后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是由HBV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传染病,HBV基因型与其危害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此文就HBV基因型的意义及检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甲型肝炎病毒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HAV合-52野毒株感染恒河猴和普通狨猴的结果表明,后者的易性显然高于前者。用不同HAV株实验性接种普通狨猴,结果明显均有牧民性抗HAV产生的粪便HAV颗粒排出。接种H2株疫苗的狨猴无酶活性升高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而接种不同野毒株者均有生化反应及肝脏病变。普通狨猴可成为HAV研究的良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9.
<正>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是引起中国急、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随着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深入,HBV准种(quasispecies)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普遍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比血清亚型更能准确地反映原型病毒株之间的自然异质性,这对于HBV的基础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治和病情预后评估及预防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HVB基因分型方法有多种,以全基因测序为唯一参比标准。目前HBV已分为A~H8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基因变异角度研究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套式PCR扩增HBVS、X、C基因,检测隐匿性HBV感染者。HBVS、X区扩增产物测序和变异位点分析,发现可能的和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的变异位点,分析HBV基因变异在HBV隐匿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S基因区未发现有义突变,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发现多位点变异,推测与HBV隐匿性感染有关。结论X基因区及重叠核心启动子区、增强子Ⅱ区多位点变异可能是HBV隐匿性感染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随着对HBV前S1(pre-S1)抗原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HBV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在病毒感染、装配、复制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作为一项新的HBV血清学检测指标,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S1-Ag)的检测已被普遍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4.
张永源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9,16(2):71-73
本文介绍近些年来丁型肝炎病毒实验感染黑猩猩、旱獭及北京鸭的研究近况,包括宿主免疫反应、组织病理变化和病程特点。这些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推动了丁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志华 《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9,10(1):33-35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传播方式,给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以及控制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阐明宫内感染的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变异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BV可因免疫或治疗的选择压力而出现变异,HBsAg变异株可在有中和抗体存在时增殖,而野毒株则会下降到不能检测的水平。HBsAg变异株在有些免疫学试验中呈假阴性,了解HBsAg变异株在免疫学试验中的反应性对建立适宜检测HBsAg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 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与机制 ,笔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与胎盘组织的免疫组化。收集陕西省妇幼保健院 2 4 2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 ,母亲 HBe Ag阳性 ( OR=32 .63)和先兆早产史 ( OR=2 2 .80 )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 32例足月孕妇的免疫组化 HBs 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 ,HBs Ag阳性率在脱膜细胞层为 10 0 % ,滋养层细胞为 59.38% ,绒毛间质细胞为 65.50 %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 39.38% ,表明 HBV感染从母面到胎儿血管呈逐渐下降趋势 ( P<0 .0 1)。而且绒毛毛细血管 HBs Ag阳性与婴儿宫内感染有关( OR=2 0 .86,P<0 .0 1)。根据上述结果 ,我们提出假设 :HBV宫内传播可能有两条途径 :经先兆早产等引起的胎盘血管渗漏的“血源传播”和 HBV经胎盘各层细胞“转移”至胎儿血循环的“细胞转移传播”。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要介绍了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系和淋巴细胞系中的复制情况,着重介绍了丙型肝炎病毒复制子在HuH-7细胞中的复制规律;阐述了黑猩猩、转基因小鼠和嵌合肝脏小鼠作为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动物模型所存在的优缺点,以及树鼩作为丙型肝炎病毒研究的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乙型肝炎分子生物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研究,但任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HBV的变异,复制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就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目前分为A~H8个基因型。有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的基因变异、临床表现及对抗病毒、肝移植等的治疗反应存在差异。本文对HBV基因型与变异及临床的相关性研究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