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目的 分析青海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态势,为布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0年,选择青海省平安县、海晏县、天峻县、达日县、河南县5个县作为监测县,每个县选择3~4个乡作为监测点,监测7~60岁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人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检测.布病诊断依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结果 5个县共监测2021人,检出RBPT阳性76人,平均阳性率为3.76%(76/2021);检出SAT阳性15人,平均阳性率为0.74%(15/2021);确定感染人数15人,平均感染率为0.74%(15/2021);发现新发病例3人.布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2-6月,与牲畜屠宰和皮毛加工有关.结论 传染源没有彻底清除,从业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检疫,做好职业人群的监测和疫情通报工作,开展职业培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贵州省人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了解相关人群布鲁杆菌感染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5-2008年,根据《布鲁杆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在贵州省选择花溪、乌当、兴义、独山、册亨、龙里、息烽、凯里和紫云等区(市、县)为监测点,选择畜牧业职业人群、农区接触家畜的农民和学生为监测对象,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布病抗体.结果 2005-2008年贵州省布病抗体检出率为0.63%(37/5904),花溪、乌当、兴义和册亨等县(市、区)的布病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28% (19/832)、0.16%(2/1274)、1.84%(15/815)和0.14%( 1/735);畜牧业职业人群、农区接触家畜的人群、学生布病抗体检出率分别为1.29%(36/2800)、0.04%(1/2814)、0%(0/290).布病抗体阳性者以奶牛养殖人员为主,占总感染人数的83.78%( 31/37).结论 贵州省部分县(市、区)养殖奶牛、山羊的人群存在布鲁杆菌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是人间布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和及时处理染疫病畜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青海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布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 2010年,选择青海省布病高发地区以及青海省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人间布病预防控制项目的5个县(河南县、达日县、天峻县、平安县、海晏县)为调查点,同时对青海省生物药品厂高危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对调查对象进行布鲁杆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同时按知情同意原则,采集血清,做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按《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试行)》中的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询问流行病学接触史,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8-1995)和《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进行检测确诊病人.结果 在被检测的8368份血清样品中,RBPT检出阳性347份,阳性率为4.15%;SAT检测血样5346份,阳性180份,阳性率为3.37%.2009年6月对青海省生物制药厂进行跟踪调查,全厂共调查112人份,RBPT检出阳性83份,阳性率为74.11%,SAT检出阳性58份,阳性率为51.79%,确定布病新发病人8例,布病慢性期病人4例.2006 - 2010年青海省报告新发布病25例,发病高峰为每年的3-7月份,病例以牧民为主.结论 加强动物检疫,强化宣传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可切实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大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依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调查大连市7~60岁与牲畜密切接触的人群的基本情况,并对可疑布病或布病高危人群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虎红试验进行定性检测,并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进行血清抗体定量检测;同时对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监测和本次调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采用辽宁省布病个案调查表进行人间疫情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1563人,其中男性1310人,女性253人,饲养人员占56.05%(876/1563).采血240个,阳性检出牢为3.75%(9/240).确诊布病患者2例,常规监测确诊3例.3例患者为本地感染发病,而且均为接触布病染疫奶牛感染,2例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接触布病羊感染.结论 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及时处理染疫病畜仍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大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情况,为制订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7年,依据<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 16885-1997),调查大连市7~60岁与牲畜密切接触的人群的基本情况,并对可疑布病或布病高危人群采血进行实验室检查,采用虎红试验进行定性检测,并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法进行血清抗体定量检测;同时对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常规监测和本次调查中确诊的布病病例,采用辽宁省布病个案调查表进行人间疫情调查.结果 共计调查1563人,其中男性1310人,女性253人,饲养人员占56.05%(876/1563).采血240个,阳性检出牢为3.75%(9/240).确诊布病患者2例,常规监测确诊3例.3例患者为本地感染发病,而且均为接触布病染疫奶牛感染,2例为输入性病例,均为接触布病羊感染.结论 加强对牲畜的检疫,及时处理染疫病畜仍是布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职业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00-2007年四川省阿坝州人,畜间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疫情动态.进一步加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确定防治对策.方法 按照全国布病监测方案要求,对监测点内重点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查[试管凝集试验(SAT),平板凝集试验(PAT)],对监测点牦牛,绵羊血清用SAT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检测.结果 2000-2007年阿坝州共新发人间布病2例.共检测人血清2088份,阳性36人,检出率为1.72%(36/2088),最高为2003年,检出率达2.65%(9/339).共检疫牛,羊182 964头,阳性7368头,检出率为4.03%(7368/182 964),其中牛为4.16%(4844/116 356),羊为3.79%(2524/66 608),最高为2001年,检出率达5.74%(195/3396).结论 2000-2007年阿坝州人间布病疫情比较稳定,畜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传染源,加强人间,畜间布病的防治力度,加强监测,防止其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郑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状况,为制订布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7年,在郑州市选择巩义市为固定监测点,其他县(市、区)作为郑州市非固定监测点,每个县(市、区)选择4或5个乡(镇、场)连续监测,开展监测工作.2002-2005年应用布鲁杆菌素对固定监测点和非固定监测点职业重点人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有可疑临床表现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人员做试管凝集试验(SAT);2006、2007年在非固定监测点开展家畜饲养繁殖企业做SAT检查.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2002-2007年巩义市共调查13 831人,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3744人,皮试阳性38人,阳性率1.01%(38/3744):做SAT检查2693人,阳性54人,阳性率2.01%(54/2693).确诊新发病例44例.2002-2005年郑州市11个非固定监测点共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3 136人,皮试阳性82人,阳性率0.62%(82/13 136):2002-2007年做血清学检查1316人,SAT阳性66人,阳性率为5.02%,确诊51例新发病例.其中2006、2007年分别对242、688名饲养繁殖食业人员做SAT检查,阳性17、16人,阳性率分别为7.02%(17/242)、2.33%(16/688).结论 郑州市人间布病疫情有回升趋势,建议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布病疫区监测调查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8.
2002-2007年郑州市人间布鲁杆菌病防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郑州市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状况,为制订布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7年,在郑州市选择巩义市为固定监测点,其他县(市、区)作为郑州市非固定监测点,每个县(市、区)选择4或5个乡(镇、场)连续监测,开展监测工作.2002-2005年应用布鲁杆菌素对固定监测点和非固定监测点职业重点人群进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有可疑临床表现或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阳性人员做试管凝集试验(SAT);2006、2007年在非固定监测点开展家畜饲养繁殖企业做SAT检查.操作方法及判定标准均按<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进行.结果 2002-2007年巩义市共调查13 831人,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3744人,皮试阳性38人,阳性率1.01%(38/3744):做SAT检查2693人,阳性54人,阳性率2.01%(54/2693).确诊新发病例44例.2002-2005年郑州市11个非固定监测点共做皮内变态反应试验13 136人,皮试阳性82人,阳性率0.62%(82/13 136):2002-2007年做血清学检查1316人,SAT阳性66人,阳性率为5.02%,确诊51例新发病例.其中2006、2007年分别对242、688名饲养繁殖食业人员做SAT检查,阳性17、16人,阳性率分别为7.02%(17/242)、2.33%(16/688).结论 郑州市人间布病疫情有回升趋势,建议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开展布病疫区监测调查和消毒工作,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迁安市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重点人群感染情况,为制订布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在迁安市,选择羊养殖、运输、屠宰加工户较为集中的建昌营镇、木厂口镇和夏官营镇3个镇,每个镇抽取2~3个羊养殖、运输、屠宰户较为集中的村,以接触羊及其排泄物的全部工作人员作为监测对象,并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血清学抗体检测,分析布病的地区、性别、年龄以及职业分布情况.结果 本次共调查采血367份,RBPT和SAT检测阳性均为46份,阳性率12.53%(46/367).其中男性阳性率[13.51%(30/222)]略高于女性[11.03%(16/145)];建昌营镇阳性率最高,为13.38%(40/299);兽医阳性率最高,为33.33%(1/3).结论 有必要在迁安市范围内开展布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与畜牧部门的沟通和重点人群的防护.同时,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控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祁县人间布鲁杆菌感染现状.方法 2010-2012年,在祁县选择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疑似患者,涉及牛、羊畜交易,屠宰,养殖,畜产品加工等重点职业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采集静脉血,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检测血清布鲁杆菌抗体.调查布病发病人群的性别、发病时间、职业、年龄.对部分SAT阳性患者进行血培养,分离布鲁杆菌并利用传统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进行菌型测定.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977人,确诊阳性病例273人,阳性率为27.9%,其中男性[31.6%(232/735)]高于女性[16.9%(41/242),P<0.05].每年的3-8月为高发季节,发病人群以从事养殖业者,且年龄在21~ 60岁的人群居多.30例经血培养分离到11株羊3型布鲁杆菌.结论 祁县布病感染与职业有关,发病人群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居多,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病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林紫薇  郑萍 《胃肠病学》2011,16(2):112-114
瘘管是克罗恩病(CD)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许多临床试验证实英夫利昔对瘘管型CD安全有效.对传统治疗方案无效者,早期规律给予英夫利昔可很好地控制疾病进展和复发.对单药治疗效果不佳者,联合英夫利昔和内外科治疗可提高疗效.本文就近年英夫利昔治疗瘘管型CD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大黄素诱导急性胰腺炎胰腺细胞凋亡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潘亮  袁耀宗等 《胰腺病学》2002,2(4):214-217
目的 从凋亡信号传导的角度探讨中药大黄素治疗大鼠急性胰腺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将4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非治疗组,大黄素组,以腹腔注射雨蛙肽物方法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后6,24,48,72,96小时处死大鼠。应用HE染色比较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应用Tunel法检测胰腺细胞凋亡指数,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凋亡调控基因Bak和BaxmRNA表达。结果 大黄素干预治疗急性胰腺炎后96小时淀粉酶值显低于未治疗组,胰腺细胞凋亡指数显高于未治疗组,凋亡调控基因BakmRNA的表达与未治疗组之间无显性差异。而BaxmRNA的表达显高于未治疗组。结论 大黄素治疗实验性急性胰腺炎的机制可能与干预凋亡调控基因有关。诱导凋亡调控基因Bax表达增强可能是干预凋亡信号传导的重要机制,而与Bak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3.
包虫病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由于受手术复发、死亡等手术水平的限制,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每年药物治疗的数量远大于手术治疗数。药物在术前缩小病灶、减轻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的动物及临床治疗包虫病现况,为探索包虫病药物治疗研究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88名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进行调查.结核科护士平均年龄为(33.04±9.07)岁,工作年限(12.70±9.04)年,每月夜班数(4.25±2.25)个.本研究结核科护士工作压力源问卷分为8个维度,共有61个条目,采用分量法计分.其中,没有压力1分,压力程度一般为2分,压力程度较高为3分,压力程度非常高为4分,可能的得分范围为61~244分,分数越高,表明护士所承受的压力越大.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方法,取得知情同意.由研究者亲自发放调查问卷,30 min后当场收回.本次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88份,有效回收率97.8%.结果 (1)结核科护士压力源总体得分为(154.81±36.03)分.(2)压力源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结核护理专业特殊性的问题(3.07±0.81)分;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2.88±0.81)分;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2.67±0.78)分;社会环境带来的问题(2.63±0.78)分;护理专业发展方面的问题(2.55±0.74)分;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2.52±0.68)分;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2.45±0.74)分;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1.89±0.64)分.(3)得分排在前10位的压力源条目分别是:长期接触排菌、耐药肺结核患者(3.55±0.78)分;担心自己患上结核病(3.47±0.88)分;同伴被确诊患上结核病(3.36±0.89);担心消毒防护设施的效果(3.28±0.94)分;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3.21±0.95)分;工作环境差(3.18±0.92)分;病区拥挤(3.02±1.07)分;收入差距大(2.98±0.94)分;工作量太大(2.97±0.94)分;经常倒班(2.94±1.03)分.结论 结核科护士承受着较高的工作压力,护理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护士积极应对,减轻护士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5.
16.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nitrite-induced effects on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in vivo are not clear. The goal of the work described her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xanthine oxidoreductase (XOR) in the anti-platelet and anti-thrombotic activities of nitrite in rats in vivo. Arterial thrombosis was induced electrically in rats with renovascular hypertension by partial ligation of the left renal artery. Sodium nitrite (NaNO2, 0.17?mmol/kg twice daily for 3 days, p.o) was administered with or without one of the XOR-inhibitors: allopurinol (ALLO) and febuxostat (FEB) (100 and 5?mg/kg, p.o., for 3 days). Nitrite treatment (0.17?mmol/kg),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OHb, nitrite/nitrate plasma concentration, resulted in a substantial decrease in thrombus weight (TW) (0.48?±?0.03?mg vs. vehicle [VEH] 0.88?±?0.08?mg, p?p?ex vivo using collagen-induced whole-blood platelet aggregation (70.5?±?7.1% vs. VEH 100?±?4.5%, p?2 generation was fully reversed by both XOR-inhibitors. In addition, nitrite decreased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concentration (0.47?±?0.13?ng/ml vs. VEH 0.62?±?0.04?ng/ml, p?In vitro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nitrite (1?mM) was reversed by FEB (0.1?mM) under hypoxia (0.5%O2) and normoxia (20%O2). Nitrite treatment had no effect on coagulation parameters. In conclusion, the nitrite-induced anti-platelet effect in rats in vivo is mediated by XOR, but XOR does not fully account for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f nitrite.  相似文献   

17.
18.
To investigate erythroid colony formation in polycythaemia of different types and in thrombocythaemia, a study was performed in 121 subjects, including 13 normal volunteers (N), 30 patients with Primary Proliferative Polycythaemia (PPP), 35 with Idiopathic Erythrocytosis (IE), 19 with Secondary Polycythaemia (SP), 10 with Primary Thrombocythaemia (PT) and 14 with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ST); BFU-E colony formation from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was studied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medium plus a source of burst-promoting activity (BPA) and medium BPA, plus erythropoietin (Ep). In the presence of medium only, practically no colonies were seen in cultures from N and SP, while a variable number was observed in cultures from PPP, IE and P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were as follows: N v PPP; IE v PPP; SP v PPP; N v PT; ST v PT. Such differences persisted in the presence of BPA, but disappeared when Ep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s. Further experiments, plating non-adherent mononuclear cells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serum-free medium, confirmed the growth of tiny erythropoietic colonies from circulating stem cells of patients with PPP and PT, in the absence of BPA and EP.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useful criterion to differentiate PPP, as a group, from other types of polycythaemia; individual cases of IE may need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