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4~2011年龙胜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为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龙胜县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运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2004~2011年龙胜县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48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8.57/10万,以散发为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10~12月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的高发季节,占总病例的77.85%.病例主要集中在4~15岁组儿童(占86.71%).结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积极开展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湖南省2004~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防控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南省2004~2013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监测的流行性腮腺炎数据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 湖南省2004~2013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2 1404例,平均发病率为18.7410/10万,总体发病呈上升趋势,平均发展速度为117.13%,平均增长速度为17.13%.长沙市报告病例数最多(2 2723例);湘西自治州报告病例数最少,为4870例,平均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分别为长沙市(34.94/10万),湘潭市(26.92/10万)和娄底市(24.19/万),湘西自治州地区最低(19.29/10万).发病多集中在4-7月(6 4449 例,占53.08%)和11月~次年1月(2 6666例,占21.96%).发病男女性别比为1.90:1.年龄组分布最多的是10~岁组(2 3280例),其次为6岁~组(14202例),5岁~组(13445例).15岁以下年龄组病例共占92.6%.结论 2004~2013年湖南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15岁以下学龄期儿童及幼儿的免疫防控,进一步完善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锦江区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1年锦江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0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1.9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2005年为24.70/10万,2006年为25.68/10万,2007年为27.78/10万,2008年为29.44/10万,2009年23.61/10万,2010年为33.54/10万,2011年为56.92/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4~7月及10~12月为发病高峰,累计发病627例,占总发病数的69.59%。发病年龄以小于15岁为主(85.24%),其中,3~14岁儿童发病最多(733例),占总发病数的81.35%。发病人群以学生(57.60%)和托幼儿童(24.20%)为主。男性564例,女性337例,男女性别比为1.67∶1。结论 2005-2011年锦江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年龄组和易感人群的保护,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威海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性特征,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9年累计报告病人4 204例,年均发病率为26.83/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32.52/10万、71.65/10万、27.72/10万、10.17/10万、8.93/10万、10.90/10万(P<0.01)。2004~2009年年均发病率(/10万),环翠区为38.38,文登市为44.85,荣成市为12.06,乳山市为11.84(P<0.01);男性为33.06,女性为20.58(P<0.01);0~2岁为17.97,3~15岁为160.84,≥16岁为3.90(P<0.01)。4 204例病人中,4~8月发病的占61.87%;学生占54.42%,幼托儿童占30.99%。[结论]威海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了解周口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周口市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8 a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 525例,无死亡病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15/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最高(19.78/10万),不同年份间报告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月为发病高峰,占56.27%;<15岁儿童病例占93.04%,4~9岁儿童发病占62.75%;发病以中小学生(62.93%)为主,其次是散居儿童(20.99%)和幼托儿童(10.22%).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为学龄儿童.应加强对3 ~ 14岁儿童的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武汉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武汉市2005-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累计报告17 03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84/10万,7年间年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 900.08,P<0.01)。发病主要高峰在4~7月,占总报告发病数的53.88%,次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占总报告发病数的19.30%;累计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地区是洪山区(2 299例)、江岸区(2 129例)、武昌区(1 97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较高的是东西湖区(52.35/10万)、江夏区(43.62/10万)、江岸区(41.46/10万);年龄分布以4~14岁儿童、青少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3.91%;男女性别比为1.76∶1,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6.96/10万和22.27/10万(c2=1 030.13,P<0.01);职业以学生、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为主,占总报告发病数的89.15%。结论在发病的高峰季节,在重要地区针对重点人群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开展健康教育,强化疫苗预防接种工作,落实传染源管理及聚集性疫情的规范处置,是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流行、减少健康危害的适宜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坪区2004-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高坪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高坪区2004-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317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40.21/10万;4-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总发病数的60.82%,以学生1 034例(78.51%)为主,4-10岁组占发病总数的88.38%。结论高坪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人群以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4~7月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清远市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预防控制策略。方法收集清远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年报和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流行性腮腺炎个案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8-2012年清远共报告9 060例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年发病率10.51/10万~127.45/10万,年均发病率50.38/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病例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以连南、连州和清城区三个县(市)发病较高;病例以5-7月发病较多,占全部发病的50.72%。91.72%的病例为20岁以下人群,57.42%的病例为学生;5年共发生15起聚集性疫情。结论清远市2008-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水平较高,对病例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和提高儿童家长的流腮疫苗接种意识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9—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2009—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深圳市2009—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6 561例,无死亡病例;各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3 001、3 828、9 73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3.67/10万、36.96/10万、92.97/10万。发病高峰为5—8月,共报告9 144例,占病例总数的55.21%;男性10 678例,女性5 883例,男女性别比为1.8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14岁年龄组,占病例总数的75.53%(12 509例);职业以学生(占40.63%)、托幼儿童(占21.14%)、散居儿童(占19.91%)为主。报告暴发疫情39起,报告病例589例,平均罹患率为8.32%(589/7 081);暴发疫情集中在3—6、9—12月,均发生在学校。结论深圳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高,发病人群主要为3~14岁的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应加强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和免疫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淄博市张店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张店区2008~2013年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及山东省网络流腮专报系统报告的病例个案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张店区2008~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4.91/10万、29.97/10万、9.32/10万、15.27/10万、68.62/10万和41.78/10万,自2012年以来发病率明显上升。每年4~7月为发病高峰期(占病例数50.25%),其次为11月至次年1月(病例数占24.33%)。人口密度大、托幼机构及学校密集的科苑街道办事处及马尚镇病例数较多(分别占36.37%、13.46%)。发病人群集中在4~15岁,占总病例数的80.18%;托幼儿童、小学学校、中学学生分别占病例总数24.33%、49.08%和13.13%。6年间中小学校、托幼机构流行性腮腺炎聚集性暴发疫情共计13起,共发病117例,占总病例数的9.78%。结论建议应积极探索调整腮腺炎疫苗的免疫策略,开展3~6岁腮腺炎疫苗第2针常规接种,提高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两针次接种率,降低张店区腮腺炎发病季节性高峰和降低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针对性的防控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宝鸡市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宝鸡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0 032例,年均发病率为33.29/10万,2005年和2008—2009年出现2个发病高峰年。年均报告发病率山区县为58.70/10万(2 979/5 074 682),平原县为28.16/10万(7 053/25 042 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为主,共发病8 204例,占总病例数的81.78%;男性6 435例,女性3 597例,男女病例性别比为1.79∶1;发病以学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5.14%(6 535/10 032)。季节高峰集中在每年的4—7月(占42.46%)和11—12月(占22.73%)。结论 15岁以下人群是宝鸡市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危人群,应加大对学校、幼儿园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免疫接种措施,提高易感人群的接种覆盖率,从根本上减少腮腺炎发病,促进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2.
了解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儿童少年腮腺炎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法,对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1年广州市儿童少年发生腮腺炎21 088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5.61/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312.64/10万和146.93/10万;2008-2011年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男生流行性腮腺炎的年平均发病率(284.12/10万)比女生(144.83/10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195.044,P=0.000),5岁组为发病高峰(731.93/10万),之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15~19岁组发病率下降幅度较大.该病全年各月均有发病,5-8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的48.10%;7月达到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14.69%.结论 广州市儿童少年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小学生为腮腺炎监测和防控重点人群,应提高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加强集体单位儿童的疫情监测和传染源的管理,及时开展应急接种.  相似文献   

13.
2004-2009年广元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004-2009年广元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科学制订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9年广元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 343例,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41.75/10万下降至2009年的12.31/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9.12/10万。3~6月和10月至翌年1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5~15岁儿童或学生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1.06%。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18.75%由流行性腮腺炎引起,9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农村中小学校。结论 2004-2009年广元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人群主要是15岁以下儿童,暴发疫情主要是在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沭阳县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沭阳县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沭阳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95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1起暴发疫情.年均发病率20.40/10万,2012年最高(33.99/10万),3年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0.1,P<0.01).男性发病率(27.48/10万)高于女性(13.2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44,P<0.01).病例年龄以5~20岁为主(占77.43%),主要为学生(占66.14%),3-6月为发病高峰(占57.26%);中小学校是主要发病场所.结论 沭阳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应采取以腮腺炎疫苗接种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吕梁市离石区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离石区2008~2009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腮腺炎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09年全区累计报告腮腺炎病例152例,年均发病率为30.28/10万。其中,2008年发病72例,发病率为29.24/10万;2009年发病80例,发病率为31.29/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2例病人,发病时间为1~3月的25例(占16.45%),4~6月的54例(占35.53%),7~9月的27例(占17.76%),10~12月的46例(占30.26%);发病年龄以<15岁发病为主占90.79%,其中3~14岁儿童发病最多占87.50%;发病职业构成以学生(占69.08%)和幼托儿童(20.39%)为主。年均发病率,男性为32.18/10万,女性为28.28/10万(P>0.05)。[结论]2008~2009年离石区腮腺炎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发病水平,有上升趋势,主要以3~14岁的学生和幼托儿童发病为主,为今后预防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11年营口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规律,探讨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对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年营口地区共报告腮腺炎病例709例,发病率为30.11/10万。其中大石桥443例,发病率61.50/10万,占全市病例总数的62.48%,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市区,年龄以0-15岁发病最集中占发病总数的89.14%;患病人群以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8.25%。结论易感人群积累、传染源未严格隔离是造成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主要原因。建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提高免疫接种率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3~19岁人群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学校传染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国家传染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漯河市2009-2013年3~19岁人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传染病发病的特征。结果 2009-2013年共报告传染病9 947例,其中男性6 634例(66.70%),女性3 313例(33.30%)。年均报告例数100例以上疾病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乙肝,占全部报告病例的85.00%。传染病发病率分别为2009年455.2/10万、2010年402.9/10万、2011年425.9/10万、2012年195.0/10万、2013年113.0/10万。其中3~9岁主要为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占全部报告的90.60%~76.20%;10~14岁主要为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乙肝,占该全部报告的73.40%~68.60%;15~17岁主要为乙肝、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占全部报告的80.30%;18~19岁组乙肝、肺结核、性病、丙肝成为突出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的93.50%。3~5岁组人群2月份传染病发病低发,4月份为发病高峰。6~14岁人群每年2月和8月-10月传染病低发,5月和6月份为高峰期,12和1月出现小高峰。15-19岁组人群在2月和7月有两个发病高峰。结论 2009~2013年漯河市3~19岁人群传染病流行势态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较女性、低龄组较高龄组发病水平高。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是学生重点预防的传染病。学校应在疾控机构的指导下结合不同年龄组学生传染病发病特点,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鲍广德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4955-4956
目的分析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情况,并提出防治对策降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方法选取本地区2008年到2011年疾病检测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资料,回顾性进行分析,提出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对策。结果 2008年到2011年城市发病509例(509/625),占总发病例的81.44%;农村发病116例(116/625),占总发病例的18.56%;经回顾性分析,发现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高峰为春季、冬季,4年内4月-7月期间发病人数比较多;男性发病人数为432例(占69.12%),女性发病193例(30.88%),性别比例为2.2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19岁之间,此年龄段人群的发病数分别为143例(占85.63%),112例(占83.58%),122例(占78.71%),143例(占84.62%)。结论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还比较高,要提高防治力度,积极开展流行性腮腺炎免疫接种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9—2011年猩红热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区2009—2011年猩红热疫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福田区2009—2011年报告猩红热病例12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3.24/10万,各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34/10万、1.08/10万、6.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辖区所有街道均有病例报告,以梅林街道与福田街道报告病例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3.33%(52/120)。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春夏季发病71例(占59.17%),秋冬季发病49例(占40.83%)。男性发病70例,女性发病50例,男女性别比为1.4∶1;25岁及以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其中3~7岁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70.83%(85/120);学生与儿童发病占发病总数的95.00%(114/120)。结论深圳市福田区猩红热以散发为主,2011年发病率较高,儿童与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0.
高健  廖学舟 《职业与健康》2012,28(6):727-728
目的了解鄂州市2008—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鄂州市2008—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鄂州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68例,年均发病率为19.05/10万,其中2008、2009和2010年分别报告病例396例、59例和113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0.08/10万、5.93/10万和11.32/10万。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主要集中在14岁以下幼托儿童和学生,共报告病例511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89.96%;其中,7~14岁组发病最多,共报告发病329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57.92%。结论幼托机构和学校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控制的重点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