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学改变与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溃结),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以侵犯直肠和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肠道炎症。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为主,并可发生严重的局部与远处并发症。疾病往往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数年或更久。少数呈暴发型发病,病情危重,甚至可危及生命。本文仅就其病理学改变和并发症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常累及结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以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具有迁延难愈的特点。部分患者同时可见关节损害、皮肤黏膜病变等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病情复杂[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中表达的改变,及其表达是否与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炎症程度相关。同时也讨沦了HPSE表达在UC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对照组为13名健康成人,确诊的28例UC患者中25例根据病情分为活动期11例、缓解期14例,并对24例的病理组织学炎症进行分级,Ⅲ、Ⅳ级10例,Ⅰ、Ⅱ级14例。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对不同分组的HPSE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HPSE在正常对照组肠黏膜中无表达,在缓解期和病理分级Ⅰ、Ⅱ级的肠黏膜中均呈现低表达,而在活动期和病理分级Ⅲ、Ⅳ级的肠黏膜中表达显著升高。结论HPSE在UC肠黏膜中呈阳性表达.且其表达水平与病情轻重和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它可能在UC肠黏膜上皮重塑和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HPSE抑制剂则有可能用于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刘慧黎  夏璐 《国际消化病杂志》2009,29(5):320-321,358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以肠道黏膜弥漫性损害(炎症、糜烂、溃疡等)为特点,促进黏膜修复是其治疗的关键。电子内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变化情况,与病理学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推广应用,对UC病情的监控与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冯红燕  郭慧 《山东医药》2011,51(19):31-31
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呼吸道炎症的一部分;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中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属"喉痹"的范畴,主要是脏腑虚损,咽喉失养及痰凝血瘀,结聚咽喉所致。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故治疗比较棘手。1998年8月至2002年3月,我们对49例UC患者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了检测和分析,旨在探讨其在UC发病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反复发作,在呼吸道急性感染等诱因的作用下,可导致COPD急性发作,发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无创通气是通过无创呼吸机加压通气,改善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状态,以促进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1〕。呼吸道黏膜炎症因子浸润是导致COPD患者气道痉挛的主要原因,因此减轻患者呼吸道的炎症反应,改善支气管的痉挛状态也是缓解呼吸衰竭病情的关键〔2〕。舒利迭为沙美特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进行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多发病,病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与持续存在的慢性气道炎症直接有关,其主要表现是反复咳嗽、咳痰、喘息,急性加重能显著加快疾病的进程,也是COPD主要致死原因。患者常因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应激性溃疡,而引起上消化出血,病情重,病死率高,所以及时预防和合理治疗AECOPD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60例AECO—PD患者,部分采用“奥美拉唑”预防上消化道出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炎症性肠病(1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7年,济南)   总被引:92,自引:8,他引:9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  相似文献   

11.
重症伪膜性肠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伪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在坏死的黏膜上有伪膜形成。起病急,病情发展较快,处理不当,则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对该病特别是重症者极为重要。本文结合我院于1996年至2002年间确诊的16例伪膜性肠炎的救治。浅谈其早期诊断与治疗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由于其反复发作,所以根治比较困难,对其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2年12月对54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采用了三黄汤加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肠黏膜屏障功能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昌  梅俏  许建明 《山东医药》2009,49(16):106-107
肠黏膜屏障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化学屏障等多层含义。在饥饿和营养不良、创伤、危重疾病、严重感染或炎症等情况下,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受到损伤,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细菌移位、内毒素入血,诱发或加重肠道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免疫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生。在某些疾病尤其是多器官功能不全治疗的早期,采取措施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疗效。早期有效治疗的前提是对肠黏膜屏障有充分的认识,能早期对肠黏膜屏障功能进行检测并正确诊断。因此本文主要从肠黏膜屏障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讨论肠黏膜屏障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溃疡性结肠炎 (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临床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 ,反复发作。在UC患者中出现血液高凝状态 ,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日益受到关注。一、材料与方法1.UC患者共 5 2例 ,其中男 36例 ,女 16例 ,年龄 2 2~76岁。为 1990~ 2 0 0 0年在本院住院患者。符合UC诊断标准[1] 。正常对照组为 5 0例健康志愿者。病变范围 :直肠炎 3例、直肠乙状结肠炎 16例、左半结肠炎 8例、右半结肠炎 5例、全结肠炎 2 0例 ;病情程度 :轻度 15例、中度 2 0例、重度17例。2 .…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总被引:116,自引:21,他引:11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和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报告了1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者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皮肤创面和黏膜进行专科护理,并配合病情观察、环境准备、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患者病情得以控制,经1月余的临床治疗痊愈出院。讨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bullosa,EB)是一组较少见的以皮肤黏膜起疱,以水疱、大疱为基本皮损的皮肤病,可分为遗传性、自身免疫性和其他三类,患者皮损严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护理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肥大细胞在应激性肠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肥大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来源及分型肥大细胞是一种重要炎症效应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肥大细胞前体,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内。正常情况下,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血管和淋巴管周围,肥大细胞的这种分布可使其产物被血管内皮细胞、呼吸道、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所利用。动物肥大细胞分为黏膜肥大细胞MMC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人类肥大细胞分为含类胰蛋白酶的MCT型及含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的MCTC型。MCT与MMC相似,主要位于肠黏膜固有层和肺脏,而MCTC与CTMC相似,主要位于皮肤和肠黏膜下层。肥大细胞在循环中以未分化的定向前体形式存在,易于聚集在炎症部位,并增殖为成熟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18.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哮喘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是涉及包括大气道和内径〈2mm的小气道,整个肺的慢性炎症,病理改变为支气管黏膜炎症伴支气管黏膜水肿,以及长期病程引起的气道重塑,在临床上表现为可逆性气流受限和受刺激后产生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AHR)。为了控制炎症这个主要病因,吸人型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于197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较大的脂溶性,对受体亲和力强,肝脏首过代谢率高,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直肠、横结肠,也可累及全结肠.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起病缓慢,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患者十分痛苦.从目前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UC的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UC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肠黏膜愈合后的显微结构特征。方法以UC临床缓解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用甲醛制作UC的愈合肠黏膜标本,与同等数量正常肠黏膜标本对照,光镜下观察肠黏膜显微结构的炎症及结构改变。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UC组结构改变及慢性炎症比率高于对照组,原UC病灶愈合处更易发生结构改变。基底层淋巴细胞浸润是慢性炎症最突出的特征。两组CRP、ES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BMI、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内镜下观察到的愈合黏膜仍有不同程度持续慢性炎症改变。以显微镜下慢性炎症缓解作为治疗目标可能更利于控制UC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