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循环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物质交换的最终场所,其灌流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脏器的功能。由于必须借助实时成像倒置显微镜才能观察并记录微循环内的改变,所以测定微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存在很大困难。1967年,Wayland首创“双缝隙”光密度法(dual-slit photo-metric method),开启了微循环实时测量的时代。1975年,Inta-glietta将双缝隙法改进并推出“双窗口”(dual-window method)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激光多普勒显微镜(laser Doppler mi-croscope)的出现使微血管中血流速度的测定有了比较精确的手段。近年来出现的微血管造影技术、F…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一些抑郁症患者的脑及颈动脉血流速度,并与健康组作对照研究。方法:运用低频多普勒超声器测量、并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各个Hamilton因子分别与某些血流速度有显著关系。结论: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麦冬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就麦冬对小鼠微循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把KM小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丹参液对照,阿司匹林对照,麦冬1(石油醚提取液),麦冬2(乙醇提取液),麦冬3(水提取液)共6组进行试验。观察其用药前后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麦冬的3个组均能显著改变小鼠微动,静脉的管径,改善其血液流态,加快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思维活动对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在正常垢健康人,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思维活动前、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在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发现大脑思维活动后各动脉血流速度对对称性增快,增加范围10.3-14.3%,其中以颈内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一些抑郁症患者的脑及颈动脉血流速度 ,并与健康组作对照研究。方法 :运用低频多普勒超声器测量、并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现各个Hamilton因子分别与某些血流速度有显著关系。结论 :为抑郁症病因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7.
小儿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指小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 1个月内的发育时期 ,由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综合征 ,是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的病症之一。许多原因均可引起脑瘫 ,临床上主要包括新生儿颅内出血和缺氧缺血性脑病 ,两者是引起新生儿死亡或致残的重要原因。本实验通过复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 ,观察其发病过程中脑微循环血流量 ,脑组织含水量、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 )、丙二醛 (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的变化与脑组织的损伤关系 ,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 …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抑郁症患者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三维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 2 2例抑郁症患者两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结果 抑郁症患者左侧大脑前动脉和左侧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右侧减慢 (P <0 0 5 )。 结论 抑郁症患者两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变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微循环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其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国内医学资料记载,微循环的血液状况与大血管的血流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生理实验动物方面对于微循环血流特性研究的内容较少.笔者结合了现有的实验条件,利用在显微镜下直接和滴加药物相结合的方式,对蛙肠系膜微循环血流情况及时观察.得到的结果是观察到明显的在某段血管中血液往复流动,即血流摆动和在毛细血管中血流时断时续的间隙性血流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0.
硝酸甘油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对正常成人脑动脉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仪监测12例正常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右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成人含服硝酸甘油后1min右侧MCA血流速度开始下降,第4分钟最明显,60-80min基本恢复至用药前水平。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在含药后第3-15min明显降低,幅度分别为10.5%-13.7%,14.7%-16.2%。结论;硝酸甘油能降低脑动脉血流速度,起效时间快,持续1h左右,为硝酸甘油在影响脑血流速度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脐带是连接胎儿—胎盘循环的唯一通道,呈条索状,长约50cm,直径约1.5cm,主要由两根直径为2mm的脐动脉(umb A),一根直径约7mm的脐静脉(umb V)及大量的wharton氏胶构成。由于人胎儿—胎盘循环难以观察,不少问题尚未阐明。有关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20名健康者的甲皱微循环和肢体血流图的变化有显著差异。对上述变化与SLE的活动及变化发生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建立经典的大鼠脑盗血动物模型[1~3],在颈部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fistula,AVF)吻合前后以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法(laser-Dopplerflowmetry,LDF)监测皮质微循环血流量变化,探索盗血区脑组织缺血程度和...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MCAO大鼠脑软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对MCAO大鼠脑软膜微血管管径及血流速度的影响王世军史仁华姬广臣赵鲁鸣董军(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本实验采用闭合式颅骨开窗法,应用LZ-903型多部位微循环观察仪,观察了针刺对大鼠MCAO后脑软膜微血管的改变。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短时间(2min)冠脉缺血再灌注后反应性充血期心表冠脉血流与心肌微循环血流的动力学改变。方法 12只成龄杂种犬开胸分离冠脉.环扎前降支第一间隔支以下部位2次,每次2min,分别观察并记录缺血前后及再灌注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和再灌注后5,10、15、30、45、60、90和120s时的心表冠脉血流和相应区域的心肌微循环血流。Doppler超声冠脉血流仪测心表冠脉血流,心肌声学造影测心肌微循环血流。结果 反应性充血期心表冠脉血流和心肌微循环血流均有高灌注反应。但两者的动力学改变不同,表现出血流动态不一致即血流不匹配现象,并且心表冠脉血流的峰值血流明显高于心肌微循环血流。结论 心肌短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后会出现反应性充血期,这期间心表冠脉血流与心肌微循环血流发生不匹配现象,主要机制可能是毛细血管的征募和通血毛细血管的开放,对心肌的影响主要是增加心肌灌注,同时也使冠脉微循环的储备降低。  相似文献   

17.
酒炙丹参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酒炙对丹参活血祛瘀作用的影响。用肾上腺素造成小鼠血瘀模型后,再注射药物,以观察小鼠微血管动、静脉管径和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造模后微血管管径明显收缩变小,血流速度变慢,给予丹参不同炮制品后,有显著缓解作用,酒炙较生品丹参作用稍强。结论:酒炙有增强丹参活血祛瘀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体外循环期间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体外循环期间微循环灌注量的变化王义军卿恩明尹雁孙红我们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计(LDF)对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各阶段的皮肤和骨骼肌微循环灌注量(单位:PU=ml·100g-1·min-1)进行了检测,以探讨患者术中PU值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约6.0cm范围的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使用HDI15000型彩色多普勒声像仪,对28例健康志愿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探查,将颈总动脉起始端自分叉处,每隔1.0cm分段,共分5段,探测各段落的血流速度,并观察年龄,心率,血压对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自颈总动脉分叉处起起始端,峰值血流速度逐渐增加,右侧及左侧颈总动脉每段流速增加的平均值分别为5.37cm/s和4.24cm/s最高和最低流速差值分别为17.35cm/s和14.32cm/s,但各段血流速度的变化不受年龄,血压,心率的影响。结论:颈总动脉各段血流速度是不恒定的,提示采用颈内动脉峰值血流速度评价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颈内与颈总动脉流速比可能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