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引起的急性发热反应及其相关因 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4月使用静脉用唑来膦酸5皂早治疗的绝经后骨质 疏松患者共63人。观察急性期发热出现比例。按是否出现发热症状分为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前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甲状旁腺激素、血清钙差异,及治疗前使用 抗骨质疏松药物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共观察到21例发热,占33.3%_。71%( 15/21 )的患者治 疗当天出现发热,于患者均为次日出现发热。66.7% ( 14/21 )的患者发热持续1天,5例发热持续2 天,发热时平均体温(38.8依0.5 )益。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比较,发热组治疗前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显著 高于无发热组(孕值<0.05 );骨质疏松严重程度、血清钙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 者静脉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发热反应并不少见,但均为一过性。治疗前PTH水平与发热相 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在3年间每年输注1次唑来膦酸(商品名:密固达)后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住院或门诊诊疗记录,选取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62.5岁的骨质疏松患者入组。对照组36人,口服骨化醇及钙剂,研究组36人在服用骨化醇及钙剂的基础上分别在基线、12个月和24个月时各接受1次15 min唑来膦酸(5 mg)静脉滴注。观察所有患者至第36个月。通过对比两组各时期腰椎1-4、股骨颈、髋骨骨密度改变、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和新发骨折率,评价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入组患者年龄、骨密度相似。治疗后研究组各部位的骨密度较对照组同时期显著增加(P0.01);研究组同部位骨密度高于前一时期的骨密度(P0.05);研究组治疗后各时期疼痛评分下降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各时期疼痛评分低于前一时期(P0.05);研究组有更多的不良反应,第2、3次输注后不良反应较第1次明显减少;新发骨折数较对照组少。结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提升骨密度,且3次输注后骨密度呈递增趋势;不良反应多在每次治疗后前3天出现,但第2、3次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少于第1次;输注3次唑来膦酸减少了新发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密固达)治疗女性绝经后及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女性绝经后及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应用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 1年1次静滴,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对照组给予平衡盐溶液1年1次,同时口服活性维生素D和钙剂1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治疗后6个月骨密度稍增加(P>0.05),治疗12个月后骨密度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使用唑来膦酸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程度,降低骨折风险,提高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发生急性期发热的情况和潜在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5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102例。根据用药后3 d内是否发生发热(耳温38℃)分为发热(+)组和发热(-)组;比较两组间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血常规、肝肾功能和骨代谢指标的组间差异,对存在组间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发热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 10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有28例(27.45%)发生发热。唑来膦酸治疗前,发热(+)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骨钙素均高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低于发热(-)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双膦酸盐的使用可以降低发热的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OR值为0.985,95%CI为(0.972,0.999),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发热发生的抑制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64,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发热曲线下面积为0.702,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及双膦酸盐使用对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静滴唑来膦酸急性期发热反应有一定价值。结论 27.45%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静滴唑来膦酸后发生急性期发热反应(耳温38℃),高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既往双膦酸盐使用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热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唑来膦酸治疗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所致急性期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观察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科首次使用静脉唑来膦酸治疗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96例,记录患者发生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按是否出现急性期反应分为有急性期反应组和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年龄、腰椎骨密度T值、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体重指数(BMI)、碱性磷酸酶(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的差异。结果 96例患者中共观察到52例出现急性期反应,发生率高达54.17%。有急性期反应组与无急性期反应组比较,腰椎骨密度T值和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是否口服双膦酸盐、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是否口服激素、PTH、ALP、睾酮、血钙及白细胞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首次应用唑来膦酸治疗时出现急性期反应非常常见。BMD和BMI与急性期反应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期为2年。175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7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妇女口服元素钙500mg(碳酸钙)和阿法骨化醇1w后给予密固达(唑来膦酸,5mg/100mL)静脉输液,并通过骨密度仪记录治疗前后骨密度及肾功能的变化、骨折事件发生及不良反应。对照组88人,口服骨化醇及钙剂。结果输注唑来膦酸后患者髋关节及腰椎2-4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疼痛较前明显缓解,肾功能无损害,连续输注患者无一例腰椎骨折发生,输注后2d内不良反应以低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等,1例出现房颤。结论唑来膦酸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安全有效,能够降低骨折的风险,其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研究,不良反应包括心房纤颤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唑来膦酸盐与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双膦酸盐是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最常用药物.唑来膦酸盐是每年1次静脉注射用双膦酸盐,探讨唑来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PubMed上检索应用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 HORIZON-PFT 3年研究表明唑来膦酸盐与安慰剂比较,能明显降低椎体、非椎体骨折风险,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增加骨小梁容量.在90 d内行髋部骨折外科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HORIZON-RFT研究发现唑来膦酸盐与安慰剂比较能够明显降低再发骨折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增加髋部及股骨颈骨密度.绝经后低骨密度妇女从阿伦膦酸钠改为唑来膦酸盐3个月内平均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先下降,后逐渐增至绝经前妇女正常范围,且可维持腰椎骨密度值12个月.另一研究表明与阿伦膦酸钠比较,唑来膦酸盐能更迅速的降低骨吸收标志物,抑制骨吸收.在安全性方面唑来膦酸盐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急性一过性不良反应,如发热、肌痛、流感样症状,主要为轻到中度,常发生在静脉输注后3 d内,3~7 d左右缓解.研究表明唑来膦酸盐短期内可能引起肾功能的变化,但长期对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影响.颌骨骨质疏松性坏死可能与唑来膦酸盐相关,但发生率较低,且多发生在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转移癌的患者中,尚未证实颌骨骨质疏松性坏死风险增高与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批准剂量的唑来膦酸盐有关.其他少见的副作用包括房颤,无症状及一过性低钙血症,尚需要大样本长期研究证实.结论 每年1次唑来膦酸盐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5mg/100ml)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46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组25例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21例,体格检查计算体质指数(BMI),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2-L4)及左股骨颈BMD,所有患者均静脉给予唑来膦酸5mg治疗,观察不良反应。1年后再次复查骨密度,观察唑来膦酸治疗后骨密度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年龄、体质指数、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唑来膦酸治疗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恶心等反应,糖尿病组有7例出现血糖一过性升高,但3天后均症状消失、血糖回复正常。使用唑来膦酸1年后复查骨密度,原发性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升高4.27%,股骨颈升高4.11%,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骨密度分别升高3.42%、3.26%。两组骨密度较用药前均有升高(P0.05),但两组间骨密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唑来膦酸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静脉注射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PR)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骨科应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107例,均应用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分为发生APR组[APR(+)]及未发生APR组[APR(-)],比较两组之间年龄、BMI、是否曾服用钙片、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双膦酸盐等因素与APR的相关性。结果 (1)107例患者中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2%;其中发热78例(72.9%);肌肉痛51例(47.7%);发热和胃肠道反应2例(1.9%);(2)APR(+)组BMI水平、曾使用双膦酸盐比例低于APR(-)组(P0.05),合并骨质疏松性骨折比例高于APR(-)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和使用双膦酸盐为APR的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唑来膦酸(5mg)静脉注射后急性期不良反应较常见,多为一过性。高BMI及曾使用双膦酸盐可减少急性期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比较。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中筛选出分别接受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至少1年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唑来膦酸治疗)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治疗)。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变化情况,进行组间比较,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再发骨折情况。结果治疗1年后两组患者术后骨密度明显升高,VAS评分、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X)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 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CTX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 05),两组骨密度、PINP、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再发骨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唑来膦酸和阿仑膦酸钠用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均安全有效。但在缓解骨折术后骨痛症状,改善骨代谢,提高患者依从性方面,唑来膦酸优于阿仑膦酸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特点及初次输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急性期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患者216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6例、非高龄老年组(65岁≤年龄80岁)80例和绝经后非老年组(年龄65岁绝经后女性)40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钙、血磷、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N-peptide,P1N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基维生素D[25 hydroxy vitamin D,25(OH)D]和临床等指标的差异。其中140例患者初次静滴唑来膦酸5 mg治疗,并按年龄分为80岁以上组(80~+组)75例和80岁以下组(80~-组)65例,观察两组输注唑来磷酸后两周内出现急性期不良反应(acute-phase response,APR)的情况。结果非高龄老年组血肌酐水平高于绝经后非老年组(P=0.01);高龄老年组与绝经后非老年组比较,血肌酐偏高(P=0.000),25(OH)D水平偏低(P=0.007),PTH水平偏高(P=0.032)。随着分组平均年龄的增大,CTX与P1NP有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组的APR总体发生率与8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在80~+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80岁以上高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并非都表现为低转换。初次使用5 mg唑来膦酸静滴,常见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肌骨痛的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CNKI、CBM、VIP、Wan Fang、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对关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纳入研究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估,同时借助软件Stata 16.0和Review Manager 5.3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结果所纳入文献量合计10篇,涉及研究为16个,包括1 277例患者。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能有效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骨密度[MD=0.021,95%CI(0.009,0.033),P0.05]。并对腰椎BMD进行亚组分析,表明治疗方法亚组分析中,唑来膦酸联合钙剂的疗效最好[MD=0.037,95%CI(0.009,0.065),P=0.009];按照疗程分组,疗程小于1年的疗效相对较差[MD=0.017,95%CI(-0.034,0.069),P=0.506];按患者所在国家分组,中国[MD=0.02,95%CI (0.006,0.035),P=0.005]和印度[MD=0.03,95%CI(0.002,0.058),P=0.005]疗效好。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明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于提高腰椎BMD的效果最好。唑来膦酸治疗普通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及关节痛、骨折等)较少,更极少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唑来膦酸联合钙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骨密度;降低血清生化标志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100 ml)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GIO)患者的一年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方法以8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唑来膦酸,每年静滴一次5 mg/100 ml,同时口服钙尔奇D和阿法骨化醇胶丸0.25 ug,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观察骨密度变化情况及用药过程中及近一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8例患者治疗一年后腰椎、股骨颈及大转子部位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无新骨折发生,有两例病人用药后三天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其他病人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8例患者有1例患者已连续用药三次,3例患者已接受第二次给药,4例患者复查骨密度恢复正常后,暂缓用药。结论唑来膦酸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及阿伦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 180名绝经后妇女随机分为唑来膦酸治疗组(ZOL组)、伊班膦酸钠治疗组(IBA组)和阿伦膦酸钠治疗组(ALN组);ZOL组给予唑来膦酸治疗,IBA组给予伊班膦酸钠治疗,ALN组予以阿伦膦酸钠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3组受试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血清骨代谢指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变及研究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和骨折发生率。结果药物治疗12个月后3组腰椎(L1~4)及左侧股骨颈骨密度明显增加,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12个月后3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血清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水平均显著降低,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伊班膦酸钠及阿伦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显著改善骨密度及骨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5.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含有84个氨基酸的碱性单链多肽,是调节血钙、磷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可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PTH可精细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PTH的化学结构、生理作用、生物学研究成果及PTH的临床应用。PTH对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缺乏的年轻妇女及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均有治疗作用,能显著升高骨密度,并能降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加速骨折愈合。甲状旁腺素在临床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观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静脉注射唑来膦酸前后血生化、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2014年于我科住院部就诊、经骨密度测定证实为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148人。收集患者滴注唑来膦酸前及滴注24小时后血钙、血磷、血肌酐、骨代谢指标β胶原降解产物(S-CTX),总I型胶原氨基前肽(PINP)。结果〓女性患者年龄为65.98±9.53岁,注射密固达前血钙浓度为2.29±0.10 mmol/L,血磷浓度为1.13±0.15 mmol/L,血肌酐浓度为80.84±13.7 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3.94±13.96 mL/min,S-CTX浓度为0.32±0.24 ng/mL,PINP浓度为44.98±27.89 ng/mL。注射密固达24小时血钙浓度为2.13±0.14 mmol/L,血磷浓度为1.11±0.15 mmol/L,血肌酐浓度为85.71±12.78 μmol/L,肌酐清除率为50.78±12.98 mL/min,S-CTX浓度为0.176±0.165 ng/mL,PINP浓度为45.60±26.79 ng/mL。血钙较前降低(P<0.05),其中55例患者注射后出现血钙降低,12例患者肌酐清除率低于35 mL/min,但无临床症状。血磷、血肌酐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前后浓度均在正常范围内。注射唑来膦酸前后骨吸收标志物S-CTX明显降低(P<0.05),骨形成标志物PINP变化不明显(P=0.65)。说明静脉滴注唑来膦酸能立刻抑制破骨细胞活性,而不能立即影响成骨细胞活性,可引起血钙降低,对血磷、肾功能影响不大。结论〓静脉滴注唑来膦酸能显著抑制骨吸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和50例正常绝经后妇女血清IL-33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量患者和对照组的骨密度(BMD)。检测维生素D、钙、碱性磷酸酶(ALP)、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以及1型胶原C末端肽(CTX)和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等骨转换指标。结果 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IL-33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3±2.45) pg/mL vs (13.72±5.39) pg/mL,P=0.007];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血清IL-33水平与年龄、BMI、PTH、CTX和P1NP水平呈负相关,与腰椎BMD和股骨颈BMD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腰椎BMD、PTH、股骨颈BMD和血清CTX和P1NP水平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IL-33水平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IL-33降低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和骨转换增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骨密度和骨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220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骨化三醇和碳酸钙D3进行治疗,其中试验组患者使用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持续治疗3年,3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及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骨密度情况并无明显差异(P均0. 05);治疗三年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均比治疗前有所增加(P0. 05),试验组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均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VAS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 0. 05);经过三年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P0. 05)。试验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新发骨折出现,而对照组患者则有1例出现左侧股骨颈骨折;试验组患者在静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有5例出现轻微的头疼、乏力、发热、感冒等症状,在服用塞来昔布洛索洛芬后症状缓解。结论对T2DM合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采取碳酸钙D3、骨化三醇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骨痛VAS评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测量血清钙、磷、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25-OH维生素D和NPY浓度。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BMD值:正常(n=66)、骨量减少(n=63)和骨质疏松症(n=63)。根据血清NPY水平,受试者也被分为3组:低NPY(n=30)、正常NPY(n=126)和高NPY(n=36)。结果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PY、PTH和年龄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NPY水平,各组腰椎、股骨总、股骨颈、转子、股骨转子间和Ward’s三角BMD值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BMI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同部位的BMD值之间均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或任何部位测量的BMD值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