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盘毛细血管瘤由外有结缔组织的毛细血管团和管径不均匀的扩张血管构成,发病率为1:10000~1:22000,而同时合并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者更为罕见.现将1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33岁.因发现左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半个月于2008年6月4日前往解放军总医院就诊.否认家族性眼病史、脑病史及肿瘤病史.视力:右眼1.0,左眼0.2.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盘鼻下方可见一约2PD大小橘红色肿物,轻度隆起,表面光滑,边界清楚(图1).瘤体鼻侧及下方可见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下方较明显,黄斑颞上方2PD处可见约1/2PD大小橘红色肿物.后极部可见大范围致密视网膜前膜,部分遮挡并牵拉黄斑周围的视网膜血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变阶段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例(16只眼)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病变进展程度进行分期,总结不同病变阶段的眼底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按眼底病变程度进行分期,其中早期者5例,出血渗出期者6例,视网膜脱离期者3例,晚期者2例。早期患者眼底仅见瘤体,无相关并发症。出血渗出期患者可见瘤体或瘤体周围渗出和出血。视网膜脱离期患者眼底表现为渗出性脱离或增生牵拉视网膜脱离。晚期患者眼底检查见:大量致密纤维膜增生,严重者存在整个视网膜表面,可见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瘤体游离。结论视网膜毛细血管瘤患者早期可不发生相关并发症,若病变进展可能发生出血渗出,严重者玻璃体视网膜增生严重,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裂孔、脱离,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3.
视盘毛细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光凝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13例14眼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6眼接受了激光光凝治疗。光凝方法是应用’YAG倍频、氩绿、氪黄绿激光直接密集光凝血管瘤体及其边缘,以出现灰色或灰白色反应为准,原则上采取长时间、低能量多次光凝。开始时每周一次,2~3次后,依据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情况随时追加光凝,直至瘤体萎缩、渗漏停止。合并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者,同时光凝。结果13例14眼中7例合并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2例有家族史,1例属Von Hippel—Lindau病。在6~54个月的随访中,12眼瘤体周围视网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肿及渗出,4眼继发了视网膜脱离,5眼视力在0.02及以下。2眼失明。其中接受光凝治疗的5例6眼中,2例3眼因故中途终止治疗;3例3眼坚持治疗者,最终血管瘤萎缩,渗漏停止,但视力均显著下降,1眼瘤体位于视盘鼻侧者视力稳定在0.3,另2眼瘤体位于偏颞侧者,视力分别为0.02和CF/5cm,随访(48~54)个月没有变化。结论视盘毛细血管瘤是先天性疾病,其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属Von Hipple病一部分,呈慢性进展,预后极差,积极治疗很有必要。激光光凝疗效确切,但光凝时机及参数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及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9例(10眼)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包括眼底彩照及FFA.平均年龄(26.8±9.7)岁,4例(4眼)合并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瘤,6例符合Von Hippel-Lindau病的临床诊断.结果 内生型8例(8眼),外生型1例(2眼).5眼瘤体位于视盘颢上、颢下或颢侧,3眼瘤体位于视盘中央并覆盖视盘表面.8例(9眼)行FFA检查者的FFA图像中,5眼呈现"冲刷"现象.结论 视盘毛细血管瘤多位于视盘颞侧或中央,瘤体周围伴有明显的视网膜水肿、渗出.内生型是常见的临床类型.FFA是重要的诊断和罄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视盘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疗效。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视盘毛细血管瘤患者11 例12眼。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一种或两种激光的联合治疗,包括传统激光(波长532 nm绿光或波长577 nm黄光)光凝及光动力学疗法(PDT),其中5眼采用传统激光直接光凝瘤体,4眼采用PDT治疗, 3眼采用PDT联合传统激光光凝。治疗1~7次,平均(3.3±2.1)次。随访时间2~132个月,平均(42.5±41.8)个月。激光治疗前后检查患者视力,间接检眼镜观察瘤体变化、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情况。主要指标 视力、瘤体大小、视网膜下液、出血、前膜等。结果 11例12眼中,治疗前视力为指数/30cm~1.0,其中视力≥0.5者3眼,<0.5且≥0.1者5眼,<0.1者4眼;治疗后末次随访时视力为眼前手动~1.0,其中视力≥0.5者1眼,<0.5且≥0.1者7眼,<0.1者4眼。治疗后8眼瘤体萎缩机化,1眼瘤体无变化,3眼瘤体继续增长。8眼视网膜下液减少或完全吸收,3眼视网膜下液持续增加;5眼治疗后继发视网膜前膜,4眼继发黄斑区色素沉着。结论 适时采取单纯或多种激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视盘毛细血管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在治疗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中的功效方法:3例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verteporfin光动力治疗病例报道。给予标准的verteporfin剂量(6mg/m^2体表面积)。遵循标准的和修正的光动力学治疗方案。修正方案包括较短的verteporfin输液时间和较长的光暴露时间。结果:治疗前3只患眼的最佳矫正SneHen视力分别是20/100,20/50,和2/200。所有病例均合并累及黄斑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例1和2是标准的内生型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例3是反应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例1接受了2次光动力疗法治疗。8个月后视力提高到20/40。开始光动力疗法两年后。视力为20/30,且无血管瘤再灌注。病例2接受了3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血管瘤发生了纤维变性。开始光动力疗法20个月后视力增进至20/30。例3接受了1次治疗。11周后视力提高到20/400。治疗4个月后。由于毛细血管瘤形成纤维组织使黄斑部受到牵拉隆起视力回退到数指,行玻璃体切割术。发现有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切割术后3个月,视力至20/400。在病例1和2毛细血管瘤最终退化,同时渗出性脱离消退。结论:verteporfin光动力疗法在实现巨大视网膜毛细血管瘤闭合方面是有效的。全部病例都经历了血管瘤的纤维变性,伴有由于视网膜的牵拉引起的黄斑皱褶。全部病例视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病(Capillary hemangioma of the retina)又名von Hippel病,可以是孤立视网膜血管瘤,如果合并颅内或其他器官病变则称为vonHippel-Lindau(VHL)病,多见于10-30岁青少年,  相似文献   

8.
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8例近视盘毛细血管瘤19只眼的临床资料、16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7只眼的随访观察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男女比为1:2,平均年龄为28.9岁。3例4只眼合并周边视网膜瘤。19只眼血管瘤中心均位于视盘的边缘以外,以颞下象限为最多(7/19),血管瘤大小为1.0-2.5个视盘直径(DD),颜色以红色为主(12/19)。16只眼FFA检查显示13只眼造影晚期有“排空”现象。长期随访的7只眼(其中5只眼经过激光光凝治疗)视力均下降。初诊时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6只眼(其中4只眼、未经过治疗的只眼)在平均随访的54.4个月后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近视盘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多呈类似椭圆形、橙黄色或红色包块。瘤体的中心位于视盘的边缘外。患者多在青壮年期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有症状者瘤体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渗出、视网膜水肿。视力下降较缓慢,治疗效果差。FFA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4)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 ,2 2岁。因右眼视力渐进性下降 5年 ,于 2 0 0 0年 1月 2 0日就诊。既往身体健康 ,无眼外伤及其它眼病史 ,无癫痫发作病史。全身检查 :全身皮肤无脱色斑 ,面部皮肤无丘疹 ,其余亦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视力 0 .2 ,矫正无提高 ,左眼视力 0 .6 ,- 2 .0 D矫正 1.0。左眼内外眼正常。右眼前节正常 ,眼底检查 :视盘表面黄白色肿物 ,隆起约 6 D,范围约3DD× 3DD,边界清楚 ,其内可见血管走行 ,无色素 ,视盘周围视网膜呈放射状皱褶 ,黄斑光反射消失 ,向鼻侧轻度移位 ,中央见水平条索状视网膜前出血灶。颞侧近中周部可见 1个视网膜血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先天性有髓神经纤维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诊治随访的合并视网膜血管异常的有髓神经纤维患者6例,总结其眼底表现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进而分析血管异常原因。结果 6例患者均可见有髓神经纤维沿视网膜神经纤维分布,视网膜血管异常发生于有髓神经纤维的视网膜区域:4例患者视盘旁有髓神经纤维附近可见火焰状的出血、视网膜血管走行迂曲,2例患者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有髓神经纤维较薄弱时常表现为正常荧光,较浓厚可表现为遮蔽荧光;合并视盘旁出血时表现为出血区域遮蔽荧光,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荧光造影显示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晚期呈片状强荧光。结论认识并关注由有髓神经纤维所引发的视网膜血管异常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避免误诊为其他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对于合并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的患者,要明确病因,早期给予激光或手术等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纪小满  黄厚斌 《眼科新进展》2006,26(12):926-926
1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左眼视力下降半月。患者在12岁体检时曾发现左眼视网膜血管瘤,当时双眼视力均为1.2,未予治疗。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本次就诊时右眼视力1.2,左眼0.4。比较6a前眼底照片及现在眼底病变情况,发现左眼视盘和黄斑之间有暗红色的葡萄串状、多数薄壁囊状的血管瘤组成的肿瘤,位于视网膜内层,隆起突出于视网膜的表面,瘤体的部分表面有白色的胶质纤维覆盖。6a前瘤体颞侧距黄斑中心凹约1/3PD,现肿瘤向颞侧伸出一伪足正好侵及黄斑,因而影响视力。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早期瘤体为低荧光,充盈非常缓慢且不完全,从周边部开…  相似文献   

12.
例 1 女 ,38岁 ,因右眼视力下降半年 ,于 1997年来我院就诊。否认家族眼病史、脑病史及肿瘤史。全身检查无异常。颜面部皮肤未见血管瘤改变。视力 :右眼 0 .8,左眼 1.2。双眼眼前节无异常 ,右眼视盘表面见一约 1.5 PD× 1.3PD大小肿物 ,橘红色 ,覆盖视盘 ,突出于玻璃体腔内 ,表面光滑 (图 1)。右眼 B型超声检查 :视神经表面有一突出于玻璃体腔的实性肿块。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12 s瘤体内出现强荧光 ,13.5 s视网膜中央动脉开始充盈 ,瘤体内荧光素同时迅速充盈 ,到早期动静脉期瘤体已完全充盈成一强荧光团 (图 2 ) ,晚期瘤体周围有荧…  相似文献   

13.
视盘血管瘤长期观察和晚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视盘血管瘤是少见的眼内良性肿瘤。可单眼或双眼同时发病 ,或同时伴有视网膜毛细血管瘤。自 1912年首次报道以来 ,国内外已有一些报告 [1 ,2 ] 。我们发现一例 ,经过近十年随诊 ,现报告如下。患者女 ,2 3岁。 1991年 12月 ,因“左眼前有一条亮影”来我院初诊 ,左眼视力 1.2 ,右眼为义眼。左眼眼底视盘色正常 ,上方边界不清 ,并有一个 1PD大小黄白色病灶 ,其上毛细血管扩张 ,有少许出血。视盘周围视网膜色灰暗。视网膜血管正常。黄斑反光强 ,有前膜及放射状陈旧渗出。视野 :盲点外露 (图 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  相似文献   

14.
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方法:7例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采用单纯氩激光治疗。9例脉络膜膜务管瘤合并视网膜明显脱离,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者,采用巩膜冷凝,排出视网膜下液联合氩激光治疗。结果:治疗后13例的瘤体萎缩或缩小,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减少,视力幸或保持不变,单纯激光治疗组,有效率为71.43%。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8.89%。结论:脉络膜血管瘤合并视网膜浅脱离者,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 ,35岁。因双眼视物不清 2周于 2 0 0 3年 6月 11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无明显全身不适。眼部检查 :双眼视力 0 .4 ,均不能矫正。眼压 :右眼 18mm Hg(1mm Hg=0 .133k Pa) ,左眼 16mm Hg。双眼外眼及前节正常。眼底检查 :双眼视盘边界清 ,C/D=0 .3,视网膜动脉无异常 ,静脉扩张纡曲 ,动脉∶静脉 =1∶ 2 ,静脉旁大量暗红色、大小不均的火焰状、片状出血 ,黄斑水肿 ,中心凹反光消失 (图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 :双眼视网膜不可数微动脉瘤样强荧光 ;视盘周围火焰状、周边视网膜点片状遮蔽荧光 ;晚期视盘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 ;颞…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4岁.因左眼渐进性视物不清1年于2012年3月19日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8,矫正1.0;左眼视力0.04,不能矫正.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结果显示,左眼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晰,黄斑部可见环形硬性渗出和水肿,拱环下半毛细血管异常扩张,黄斑中心凹正下方0.5、3.5个视盘直径(DD)处分别可见小动脉瘤样扩张(图1,2);视盘颞上方视网膜下黄白色不规则隆起渗出,约2.0 DD大小,高达2个屈光度,其上及视盘正上方周边部视网膜小血管不规则局部扩张,并可见出血和红色动脉瘤样病灶,部分血管闭塞(图3);其它部位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静脉早期病灶区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不同大小血管瘤呈强荧光,出血及硬性渗出遮蔽荧光;周边部可见约4.0 DD大小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晚期瘤体及异常血管荧光渗漏着染.视盘颞上方病灶区大片强荧光渗漏(图4~6),黄斑区弥漫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血胆固醇正常.临床诊断:成人Coats病.建议行激光光凝治疗,但因患者依从性差而未执行.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血管瘤13例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13例视网膜血管瘤的诊断、治疗的分析,了解视网膜脱离与视网膜血管瘤的诊断、治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例视网膜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一例Von-HippelLindau病。结果13例病例中,11例伴有视网膜脱离,2例单纯视网膜血管瘤患者。在接受治疗的12位患者中,11例可经氩离子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脱离复位,血管瘤萎瘤。1例视网膜隆起程度高、网膜出现机化僵硬,氩离子光凝治疗后仍需冷冻治疗。患者视网膜脱离时间越长,越接近黄斑部,视力预后越差。结论正确、及时地鉴别和处理视网膜血管瘤中的视网膜脱离与视网膜血管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眼眶疾病合并眼底改变的临床特征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合并眼底改变的18例眼眶疾病,其中甲状腺相关眼病3例,眼眶炎性假瘤2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眼眶视神经胶质瘤2例,视神经脑膜瘤2例,眼眶神经鞘瘤l例,眼眶副神经节瘤1例,眼眶非霍奇金淋巴瘤l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1例,眼眶脉管瘤并出血1例,后巩膜炎l例.结果 18例眼眶疾病的患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眼底特征为视盘瘀血性水肿和黄斑皱褶;眼眶炎性假瘤的眼底特征为视盘水肿炎症;眼眶肿瘤的眼底改变表现为肿瘤压迫导致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隆起;若肿瘤位于视神经则易合并视乳头肿胀改变;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形成眶内血液回流障碍,出现明显的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结论 眼眶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主要为眶内肿物轻度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皱褶和明显压迫引起的脉络膜视网膜局部隆起;当眶内病变累及球后近端视神经则易导致视乳头肿胀,累及眶尖部位则易出现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眶内疾病合并眼底改变可能与其原发疾病性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19.
白大勇  吴倩  崔燕辉  于刚 《眼科》2010,19(6):418-421
目的 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婴幼儿眼部毛细血管瘤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7年11月到2009年4月于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就诊治疗的婴幼儿眼部毛细血管瘤患者33例,其中表层毛细血管瘤12例,深层毛细血管瘤16例,混合型毛细血管瘤5例.方法 对所有患者采取口服泼尼松或者瘤体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采用眼科多功能测量尺手工测量肿物大小,评价治疗前后血管瘤的大小变化及其有效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瘤形态.平均随访(7.42±3.22)个月.主要指标血管瘤的大小、治疗有效率.结果 到最后一次随访时,血管瘤的平均体积从治疗前的(2.55±0.35)cm3缩小到治疗后(1.31±0.22)cm3(t=3.705,P=0.001).表层、深层和混合毛细血管瘤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4%、87.5%和40.0%.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部注射必要时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阻止眼部毛细血管瘤的增大并不同程度地减小肿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综合征(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3例经全身系统检查、眼底彩色照相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确诊的IRV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例患者均有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而且是视网膜动脉的炎症,视盘及视网膜血管多发性大动脉瘤以及因视盘水肿、视盘周围渗出引起的视神经视网膜炎,2例患者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有闭塞区。 结论 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有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和视盘动脉血管管壁上多发性大动脉瘤,以及由于血管炎症和动脉瘤引起的视网膜、视盘渗出、水肿以及由此产生的视神经视网膜炎。(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80-1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