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傅顺杰  朱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9):1651-1654
青光眼及白内障是眼科常见的疾病,同时也是导致眼盲的两大病因.在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发病几率较高,而晶状体因素引起的瞳孔阻滞在青光眼中起着重要的因素.摘除晶状体可同时解除瞳孔阻滞.随着医学的进展,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及白内障已经有许多的方法.本文就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治疗方法的进展加以综述,以期为其治疗及手术方式提供更多的参考及选择.  相似文献   

2.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两种方式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方严 《临床眼科杂志》2009,17(3):229-231
目的 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两种手术治疗方式的效果.方法 对41例(43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根据房角开放程度不同,分别采取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及单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术后分别对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进行评估.结果 两种术式均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视力,眼压控制良好,中央前房深度及房角开放程度均有所改善.讨论根据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房角的粘连范围选择小梁切除联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及单纯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均可有效的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可避免单眼的多次手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0例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术后三个月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采用配对t检验,与术前眼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三个月视力0.1-0.3共8只眼,0.4~0.5共22只眼,0.6~1.0共10只眼;眼压在8.7~20.3mmHg范围,平均15.5 mmHg,同术前比较,眼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严重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联合手术是有效的安全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选择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或者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了解术后眼压、视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视力的恢复情况。方法对33例40眼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患者青光眼病情及自身情况,20眼选择单纯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20眼选择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术后随访监测眼压,视野,角膜内皮细胞数及视力情况。结果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组中,术后第1天,11眼眼压升高,占55%,升高幅度为5~17mmHg,8眼用药后1周内眼压恢复正常,3眼因用药后眼压仍不稳定,高达30mmHg以上,3个月内二期行小梁切除术,占15%。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术后19眼眼压正常,1眼眼压为27mmHg,略有升高,用药两天后眼压恢复正常,占5%,随访无眼压升高;单纯的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后局部视野缺损4眼,包括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术前旁中心暗点2眼中1眼术后发展成弓形暗点,随访无变化,与术前比较(7眼)明显减少;联合手术组术前进行性视野缩小9眼中,术后有2眼明显改善,11眼严重视野缺损中,4眼不同程度改善,其余视野与术前比较无改变;接受单纯的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221±331)个/mm2,术后为(2018±326)个/mm2,接受联合手术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84±317)个/mm  相似文献   

5.
各种抗青光眼手术 ,为减少手术并发症 ,术前控制眼压至关重要。但有些病例 ,虽采用多种治疗方法 ,术前眼压也难以降低 ,这是临床上一个困难的问题。作者对近年来术前高眼压不能控制的手术进行总结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 )一般资料 :1995年 4月~ 2 0 0 1年 1月 ,我院住院的闭角型青光眼 ,术前眼压不能控制在 3 0mmHg(1mmHg =0 13 3kPa)以下者共 5 1例 (5 1眼 )。其中男 15例 ,女 3 6例。年龄最大 76岁最小 46岁 ,平均 5 8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42例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9眼。视力为光感~ 0 8。(二 )方法 :术前采用各种降压措施 ,…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以不足1.0mm厚的人工晶状体替代约5.5mm厚的人眼晶状体,术后可明显加深中央前房深度,使瞳孔缘与晶状体接触平面后移,从而解除瞳孔阻滞状态。近年来,国内外眼科学者在白内障摘除术与抗青光眼手术分阶段治疗中,发现单纯白内障手术对部分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控制眼压的作用,于是提出了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从而  相似文献   

7.
刘平  苏胜 《眼科新进展》2021,(2):101-104
青光眼是全球仅次于白内障的致盲性眼病,严重损害人们的视力。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诊疗一直是眼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随着眼科医师的临床实践,青光眼,尤其是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案经历了较大的变革。经典的小梁切除术、传统的三联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小梁切除术),以及近年不断拓宽适应证的白内障联合房角分离术,这些术式如何选择是白内障及青光眼诊疗医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尽管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通常具有共同的特性,但是个体差异性同样突出,如发病后就诊时机、眼部解剖结构、就诊医疗机构的条件、主治医师技术特点的差异等均会对术式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临床研究报道以及临床实践经验,对不同手术方案进行分析,以期推动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诊疗的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科对54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分别行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小梁切除术,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我科收治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性21例,  相似文献   

9.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方法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共64例(66眼).其中43例(45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21例(21眼)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 术后视力: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44眼(97.78%).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视力比术前提高者18眼(85.72%).术后眼压:晶状体超乳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术后第1天眼压正常;8周后有2眼眼压>30 mmHg,给予二期行小梁切除术.晶状体超乳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第1天19眼(90.48%)眼压正常,有2眼(9.52%)低眼压,4周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或联合小梁切除术均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并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32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视力、眼压、房角等变化。随访时间31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前房深度增加,房角加宽。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作为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54例6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9眼和对照组28眼。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结果术后2组早期视力差异无显著性。6月后因眼压较高引起视力下降者,观察组3眼,对照组8眼,2组差异显著(P〈0.05);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20.55mmHg,1kPa=7.5mmHg)观察组32眼,对照组20眼。对照组有5眼眼压在30mmHg以上,需手术治疗。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组并发症的发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术前房角粘连≥3/4象限、眼压不易控制者,应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效果更加确切。[眼科新进展2005;25(5):444—44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适应证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首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16例18眼,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及矫正视力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0mmHg(1mmHg=0.133kPa)以下,前房深度明显增加,17眼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眼无变化。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期间,17眼视力无明显变化,1眼因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引起眼底出血视力下降明显。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恰当适应证的选择可使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治疗闭角型青光眼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单纯白内障摘出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1年8月~2003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7例(20眼),单纯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或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8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18眼术后眼压正常,2眼加用抗青光眼滴眼液控制正常,术后平均眼压(16.75±3.10)mmHg与术前眼压(25.31±11.60)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配对t检验P相似文献   

14.
高阳  黄雪碧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08-1510
目的:比较单纯小梁切除术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青白联合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13-10间收治的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80例90眼,分为观察组(青白联合手术组,45眼)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组,45眼)。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6mo,观察术后眼压、视力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比术前眼压均明显的降低,而观察组眼压降低更明显(P=0.003)。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术后视力与术前上升不明显,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对照组术后发生低眼压性浅前房、黄斑水肿、前房炎症的患眼均较观察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3,P=0.001)。

结论:对PACG合并白内障的患者行青白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提高视力,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38例(138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其中70例患者行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8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每3个月做一次记录,比较各组术前术后及两组之间术后眼压、矫正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房角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患者眼压为(10.81±0.31)mmHg(1kPa=7.5mm-Hg),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眼压为(10.49±0.4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8,P=0.28);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矫正视力明显优于小梁切除术后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4,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较小梁切除术后加深[前者为(3.37±0.02)mm,后者为(1.76±0.02)mm],两组患者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房角开放程度比小梁切除术后开放程度大,两组患者术后的房角开放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P=0.01);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前房反应,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有浅前房、前房积血、睫状体脱离、术后早期高眼压。随访3~24个月,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5例患者需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小梁切除术后也有2例患者需再次行小梁切除术控制眼压。结论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相比小梁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术后视力改善明显,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种术式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ed gla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56例(160眼),按房角粘连程度分4组: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Phaco+ IOL)+厉角分离术(A组)及Phaco+ IOL术(B组);对房角粘连>180°且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采取Phaco+ IOL+房角分离术(C组)及Phaco+ IOL+小梁切除术(D组),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并发症等.结果 A、B、C、D组术后3个月眼压分别为(13.14±3.08) mmHg(1 kPa=7.5 mmHg)、(19.68±7.58) mmHg、(13.14±5.32) mmHg、(15.16±5.19) 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术后1个月、3个月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C、D组术后3d、l周眼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组术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视力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组,C、D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术后视力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central chamber thickness,CCT)分别为(3.56±0.26) mm、(2.96±0.33)mm、(3.27±0.32)mm、(3.12±0.38)mm,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A、B、C、D组CCT加深幅度分别为(1.75±0.32)mm、(1.14±0.23)mm、(1.57±0.34)mm、(1.38±0.27)mm,除A、D组之间外,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三种手术方式均是解决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办法,具体要依照患者眼内环境、病情严重程度、经济状况以及依从性好坏等多方面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合并白内障的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将合并白内障的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周切组),另一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超声乳化组);分析治疗前后的眼前段结构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视力及眼压;随访时间为3mo。 结果:激光组及超声乳化组的患者在治疗后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加宽;而激光组术后视力无提高、前房轴深较术前无变化,少部分房角加宽不明显。超声乳化组术后视力明显提高、前房轴深加深,房角均加宽,已经粘连关闭的房角也部分重新开放。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合并白内障的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安全,能有效控制青光眼的发生及发展,对于虹膜高褶构型的患者同样有效,同时能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4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和房角。术后随访3~24mo。结果:术后45眼视力均提高,其中33眼(73%)最佳矫正视力≥0.5。术后所有患者眼压明显降低(P<0.01),中央前房深度明显加深(P<0.01),房角增宽。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使眼压降低、前房加深、房角增宽、视力提高。  相似文献   

19.
孙勇  万新娟  刘刚  秦艳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942-1944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且房角关闭粘连范围≤180°的患者46例5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观察分析术前和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

结果:术后眼压全部控制在21mmHg(1mmHg=0.133kPa)以下,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房角均有不同程度开放。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和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选择对合适的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手术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