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视网膜脱离后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孙晓东  张皙  胡宏慧  许迅 《眼科研究》2002,20(6):542-542
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术后视功能恢复不理想一直是眼科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是一类新发现的细胞因子,在神经损伤的保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改善视功能的药物.本研究试通过对NGF及其受体TrkA 的研究,探讨NGF是否有可能用于RD以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视网膜脱离时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网膜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Sun XD  Zhang X  Xu X  Yu Z  Chen RJ 《中华眼科杂志》2003,39(5):303-307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 (retinaldetachment,RD)时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31只Spregue Dawley(SD)大鼠 (6 2只眼 )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模型 ,分为 4个组 :NGF实验组 (2 1只眼 )、实验对照组 (2 1只眼 )、病理对照组 (14只眼 )和正常对照组 (6只眼 )。 2 1只SD大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NGF 5 μl(浓度为 1g/L ,1次 / 4d) ,作为NGF实验组 ,左眼注射空白载体作为实验对照组 ,不用药物的 7只SD大鼠 (14只眼 )作为病理对照组。分别在建立RD模型后 12h ,1、2、4、8、16及 32d行光镜和电镜检查 ,进行形态学和细胞数目比较。结果 RD发生后NGF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视网膜可见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缺失、内外核层排列紊乱、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层水肿变性。实验对照组和病理对照组在镜下表现无明显差异 ,NGF实验组、实验对照组与病理对照组视网膜在RD后 1d镜下即产生明显差异 ,病变程度明显轻于病理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 ,以光感受器细胞的内、外节改变最为明显。当RD复位后 ,NGF实验组视网膜组织和细胞结构明显优于病理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细胞计数结果显示 ,随着RD时间延长 ,视网膜细胞核数进行性下降 ,即使视网膜复位 ,各组细胞数仍少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实验性视网膜脱离(RD)时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 方法 27只大鼠左、右眼分别被分为实验对照组和NGF组。视网膜下注射透明质酸钠建立RD动模型后,取右眼在玻璃体腔内注射1μg/μl NGF,共5μl,作为NGF组;左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5μl,作为实验对照组。注射方法为每4天注射1次,直至观察期结束。两组在建立模型后1.5、3、6、12h、1 、2、4、8、16、32d分别取眼球。另设立正常对照组2只大鼠,不作任何处理,在实验观察结束时取眼球。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并进行细胞计数和统计学检验。 结果 RD早期就有细胞凋亡的发生。视网膜各层细胞均可见凋亡细胞,内、外核层分布最多。凋亡细胞数随脱离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NGF组的凋亡细胞数比实验对照组少(P<0.01)。 结论 实验性RD中,玻璃体腔内给予外源性NGF能抑制视网膜细胞凋亡的发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333-335)  相似文献   

4.
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方法 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行白内障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357例586只眼,平均随访35.6月(8~12月),术前平均眼轴长度为30.68 mm(26.11~35.17 mm).结果 15只眼(2.56%)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术前39只眼(6.65%),术后64只眼(10.92%)行预防性光凝治疗,随访期间未见发生视网膜脱离.结论 白内障手术会增加高度近视眼并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术后预防性光凝对减少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惠茹  王景昭 《眼科》1996,5(2):90-92
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复杂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然而远期疗效不尽相同,仍有11%~53%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可能,1995年2月~1995年12月连续收治15例硅油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分别采取巩膜外手术,硅油下视网膜手术,硅油取出后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术后12例视网膜复位(80%),其术后视力为0.1~0.7者10只眼,0.05以下者2只眼,随访3~10个月,平均4.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脱离术后脉络膜脱离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从1993年1月-1994年1月共行网脱手术251例254眼,术后发生脉络膜脱离31眼占12.2%。其中出血性脉络膜脱离3眼占1.1%,浆液性脉络膜脱离28眼占11.1%。  相似文献   

7.
LASIK术后视网膜脱离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患者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原因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1例LASIK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进行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或巩膜扣带术治疗,并追踪观察6~18个月。结果11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2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1例患者接受了第2次巩膜扣带术,最终达到视网膜复位。结论本组患者发生视网膜脱离后就诊及时,经过充气式视网膜固定术或巩膜扣带术后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网膜脱离视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视网膜脱离(RD)视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健康青紫蓝兔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F治疗组和生理盐水(NS)模型组,实验组右眼RD模型制作后,NGF治疗组每天结膜下注射NGF0.1mL(1mg/mL)2次;NS模型组每天结膜下注射NS0.1mL,2次;实验动物于3d、14d后处死,取眼球壁做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光镜、电镜检查NGF治疗组内外节损害较轻、视细胞数较多、外核层较厚、视网膜结构和层次排列较好。NGF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凋亡细胞计数少于NS模型组。视网膜脱离后14d外核层厚度NGF治疗组厚于NS模型组;NGF治疗组视网膜外核层细胞计数多于NS模型组。结论 结膜下注射NGF对视网膜脱离后视细胞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8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发生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是先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采用了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结果随访6月~1年,8例视网膜均复位,且未破坏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光眼滤过术后上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视网膜脱离,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可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不用手术治疗,以避免因手术治疗而破坏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脱离术后脉络膜脱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脱离包括睫状体脱离,简称脉脱,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1-3]。临床上分为出血性脉脱和浆液性脉脱两类,前者少见,后者常见,其临床特点与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及一段内眼手术后发生的脉脱不尽相同。一、发生享出血性脉脱较少见,Nawkins[’]报道1500例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发生出血性脉脱15例,占1%,同仁医院出血性脉脱占同期视网膜脱离手术的0.78%[‘j。浆液性脉脱较常见,国外文献D”’报道其发生率为3.7~23%,国内报道少见,仅同仁医院报道其发生率占同期视网膜脱离手术的9.3%“1。临床上轻度脉脱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中药复明片对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视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 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我院2010-01/2013-01收治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随机分为复明片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30例。随访6wk,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眼底情况以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T)。 结果:观察组视力、眼底有效率分别为90%,97%,对照组分别为77%,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暗适应和明适应ERG a、b波振幅及治疗前后暗适应和明适应a、b波振幅的差值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眼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复明片能促进视网膜复位术后视网膜下液体的吸收,促进视神经恢复,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后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其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 LASIK手术的 18 342 眼 (9598 例)中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近视患者在 LASIK手术前均无角膜病等疾患, 术前进行详细的眼底检查。术后平均随诊 20mo, 对 LASIK术后发生的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行考察。结果: 一共有 6 例患者( 6 眼) 发生了视网膜脱离, 包括 2男 4 女, LASIK术后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为 0.33‰。这些患者在 LASIK手术前的平均近视度数为 - 9.33D, 6 眼都没有进行手术前预防性光凝治疗。脱离发生与 LASIK手术的平均间隔时间为 9.2mo, 所有视网膜脱离发生没有其他诱因。治疗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其他视网膜复位手术方法, 复位手术后平均随诊 9.3mo, 6 例视网膜脱离均一次复位成功(100%)。结论: LASIK术后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不高。近视眼中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与其行 LASIK手术间没有确定的相关关系, 但医生仍应警惕 LASIK术前可能引起脱离的视网膜病变并予以处理。  相似文献   

13.
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神经夹伤保护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研究蛇毒神经生长因子在视神经损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实验治疗组。制作实验性视神经夹伤模型,用头部宽1mm的微型血管夹夹伤大鼠右眼视神经后,实验治疗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蛇毒神经生长因子100BU(0.025mL)。实验对照组向伤眼玻璃体腔内注入0.025mL平衡盐液。于损伤后第3d、7d、14d、30d、60d取材,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时间段各组视网膜形态学变化。结果电镜下大鼠视网膜改变:实验治疗组和对照组电镜下均可见坏死和凋亡。伤后14d,实验治疗组视网膜微管数目比实验对照组较多,排列比较整齐。结论在视神经损伤早期,蛇毒神经生长因子能减轻视神经夹伤后微管的损坏,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数量,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10例(112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6—32个月(平均8.4个月)。结果 112眼中34眼(30.4%)形成术后PVR。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PVR为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P=0.001),而硅油填充、巨大视网膜裂孔、合并脉络膜脱离等因素与术后PVR的形成无显著相关。术前PVR者手术成功率明显降低。结论 影响术后PVR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为术前PVR。对于有术前PVR可能导致术后PVR形成的高危人群可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77例(77只眼)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67例(67只眼),女性10例(10只眼);年龄7~64岁,平均年龄(35.0±14.5)岁。根据致伤原因、复发视网膜脱离的时间、玻璃体的状态和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患者年龄分布的情况;采用眼数和百分比描述不同分组的病例数量与病例分布的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致伤原因导致复发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百分比,以及不同玻璃体状态下,患者视网膜脱离的位置范围与视网膜脱离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术后复发视网膜脱离的患者中,因眼内异物致伤的患者有16例(16只眼),占20.8%;闭合性眼外伤患者有19例(19只眼),占24.7%;除眼内异物伤以外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有42例(42只眼),占54.5%。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闭合性眼外伤组患者和开放性眼外伤组患者与眼内异物伤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7.01;P<0.05);闭合性眼外伤组与开放性眼外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P>0.05)。患者复发视网膜脱离前的手术次数为1~6次,平均(2.4±0.9)次。视网膜脱离复发发生在前次手术后3个月内的有44例(44只眼),占57.1%;视网膜脱离复发发生在前次手术后12个月以上的有5例(5只眼),占6.5%。视网膜脱离复发前,行玻璃体手术的有72例(72只眼),占93.5%;行巩膜外加压术的有5例(5只眼),占6.5%。所有患者中,眼内硅油存留的有49例(49只眼),占63.6%;眼内房水填充的有24例(24只眼),占31.2%;下方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有34例(34只眼),占44.2%;视网膜全脱离的患者有26例(26只眼),占33.8%。硅油填充眼的患者中,视网膜全脱离的有13例(13只眼),占26.5%;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有27例(27只眼),占55.1%。房水填充眼的患者中,视网膜全脱离的有13例(13只眼),54.2%;下方视网膜脱离的有6例(6只眼),占25.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5.90;P<0.05)。硅油填充眼的患者中,鼻侧视网膜脱离的有4例(4只眼),占8.2%;房水填充眼的患者中,鼻侧视网膜脱离的有1例(1只眼),占4.2%;玻璃体无填充的患者中,鼻侧视网膜脱离的有2例(2只眼),占50.0%。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5)。所有患者中,视网膜前或视网膜下存在增生膜的有71例(71只眼),占92.2%。行再次手术的患者有74例(74只眼),占96.1%。其中,行玻璃体手术的有71例(71只眼),占96.0%;行硅油填充术的有67例(67只眼),占94.4%。术后3~24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再次手术的患者中,视网膜复位的有35例(35只眼),占47.3%;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中,硅油未取出的有26例(26只眼),占38.8%。 结论外伤性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Diplopia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e Amsterdam Academic Medical Centre with an annual rate of 200 retinal detachment procedures, about the same incidence (4.5%) of diplopia after detachment surgery was found as by Fison and Chignell (1987). In 13 out of 18 patients with diplopia (sent for orthoptic evaluation between 01.01.1986 and 31.12.1987) double vision could be eliminated by various ways: orthophorization with or without temporary prismatic therapy was seen in 3 patients; a compensatory head posture eliminated diplopia in two cases, and prisms were effective in 4 cases (one of them had additional squint surgery). In 4 patients strabismus surgery alone restored binocular single vision. Binocular single vision was not restored in 5 cases.  相似文献   

17.
Liquid perfluorocarbons such as perfluorodecalin are widely used as intraoperative vitreous substitutes in certain complicated vitreoretinal conditions. Retained perfluorodecalin postoperatively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tinal damage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We report on a case of retained intraocular perfluorodecalin for eleven postoperative days after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 with good anatomical and visual outcome after one year follow-up.  相似文献   

18.
沈孝军  彭超  王琛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576-157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原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近4 a行20 G标准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患者病例资料,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分析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处理。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共23例24眼。年龄24~67(平均49.0±12.0)岁。男17例18眼,女6例6眼。右眼6眼,左眼18眼。结果:视网膜脱离的24眼中,18眼(75%)无任何症状,为常规检查时所发现;6眼(25%)为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挡就诊时发现。视网膜脱离距离玻璃体切除术后的时间1~223(平均40.7±54.2)d,其中10眼(42%)发生于1wk内,14眼(58%)发生于1 mo内。视网膜脱离的直接原因中:新发视网膜裂孔19眼,共27个裂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4眼;原裂孔未封闭1眼。所有视网膜脱离最终均完全复位。结论:视网膜新裂孔的发生是导致玻璃体切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最主要原因,应重视术后早期周边视网膜的检查;经过及时的再次手术,视网膜均可得以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