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对患儿出现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时进行丙泊酚联合七氟烷的治疗效果作出分析和总结。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腺样体或扁桃体摘除手术的5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入院接受治疗的时间段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通过随机数字法将患儿单位数据样本设为X组(观察组)和Y组(对照组),每组各28例。给予Y组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氯胺酮静脉推注,则X组同样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丙泊酚静脉推注,并对两组患儿的躁动发生率和镇静满意度进行记录并对比。结果 X组患儿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丙泊酚静脉推注其镇静满意度显著优于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氯胺酮静脉推注的Y组患儿,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X组患儿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丙泊酚静脉推注其躁动发生率与在吸入七氟烷的基础上进行氯胺酮静脉推注的Y组患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出现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时进行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七氟烷是临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具有镇静、镇痛作用,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其起效迅速,无刺激性等优点被国内外广泛地应用于儿科麻醉,但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该文概括了七氟烷麻醉在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可能机制,重点论述了小儿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与治疗,以便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泊酚与七氟烷联合应用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76例患儿分到观察组(n=38例)和对照组(n=38例),观察组患儿予以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患儿予以七氟烷吸入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评分及躁动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3.16%(5/38)、34.21%(13/38),两组比较,P <0.05。结论与单用七氟烷吸入麻醉相比,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可有效减少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对提高手术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手术完成后静脉注射小剂量丙泊酚预防小儿七氟烷全麻苏醒躁动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选择112例采用七氟烷全麻的患儿,术后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行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和观察组(56例,行小剂量丙泊酚静脉注射),对比两组患儿术后的苏醒躁动指标、生理变化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 1)对照组患儿的镇静满意度为46.43%,低于观察组的7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患儿在拔管时、拔管后10 min和拔管后30 min的苏醒躁动发生率分别为16.07%、44.64%和64.29%,均高于观察组的3.57%、12.50%和33.93%,不同时间点的组间发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儿的苏醒时间、PAED评分和Aldret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出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的HR、MAP和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儿在麻醉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七氟烷全麻手术患儿在术后注射小剂量丙泊酚对于预防苏醒躁动具有较好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前躁动的影响差异。方法择期实施下腹部手术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吸入七氟烷麻醉,对照组吸入异氟烷麻醉。对患儿麻醉苏醒躁动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05±11)min、对照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为(104±10)min。观察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为(8.51±3.14)分、对照组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为(8.52±3.09)分。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和对照组患儿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和对照组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烷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苏醒前躁动状况影响没有显著差异,二者临床效果近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处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60例手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常规组采取七氟烷全身麻醉,研究组采取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躁动评分,不同时间[进入手术时(T1)、导气管插管时(T2)、完成手术时(T3)、导气管拔除时(T4)、拔除导气管后10 min(T5)、拔除导气管后20 min(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儿麻醉苏醒后躁动发生率为16.67%,低于常规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麻醉苏醒后的躁动评分为(1.47±0.45)分,低于常规组的(4.62±0.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T1、T2、T3时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T4、T5、T6时的MAP分别为(80.07±2.40)、(79.24±1.32)、(78.61±3.42)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常规组的(85.54±3.67)、(83.36...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丙泊酚、咪唑安定、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会阴、腹股沟区手术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丙泊酚组(P组)、咪唑安定组(M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盐水组(N组).4组患儿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及维持,用0.3%罗哌卡因0.75 ml/kg骶管阻滞有效.术毕前10 min P组泵注丙泊酚1 mg/kg;M组泵注咪唑安定0.05 mg/kg;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h);N组泵注盐水5ml.术毕时停七氟烷.术后均送入PACU.观察苏醒期躁动的例数、躁动评分、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反复躁动例数.结果 P组和D组躁动例数、躁动评分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组较N组躁动评分虽轻(P<0.01),但躁动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苏醒时间与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于P组和M组(P<0.01).M组的苏醒时间长于N组(P<0.01).P组的苏醒时间短于M组(P<0.01),但长于N组(P<0.01).苏醒过程中,D组苏醒过程平顺.而P组和M组均出现反复躁动的情况;P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和D组PACU停留时间短于M组(P<0.01).结论 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效果确切,又不延长苏醒及PACU停留时间,能更好地预防苏醒期反复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在小儿治疗中利用七氟烷与丙泊酚进行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8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单纯组和合用组.结果 两组经10~24次呼吸诱导成功率100%.两组在拔管的时间、诱导的时间、苏醒的时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肌内注射基础麻醉是可行的,尤为适用不合作的儿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七氟烷与异氟烷对于治疗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情况。方法 62例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七氟烷组和异氟烷组。观察并记录从吸入麻醉药至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气管内插管时间,并评定插管条件,将术后患儿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及哭闹、躁动等情况做统计学对比。结果气管插管条件为优49例,良12例,差1例。两组在拔管时间、苏醒时间及哭闹、躁动等情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烦躁的发生率与异氟烷无明显差别,且七氟烷诱导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理想的小儿吸入麻醉药。  相似文献   

10.
兰群飞  樊理华 《中国药业》2011,20(23):76-77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用于治疗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方法 选择行下腹部手术的惠儿60例,年龄2~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随机分成氟比洛芬酯组(I组)和生理盐水组(Ⅱ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行面罩吸入8%七氟醚进行诱导,氧流量为4 L/min;术中麻醉用2%~3%七氟醚吸入维持,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深度在脑电双频指数(BIS)40~60.观察记录一般情况、手术麻醉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并监测记录氟比洛芬酯或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前(T0)、注射后5 min(T1)、10 min(T2)、拔管前5 min(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2)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儿在一般情况、手术麻醉时间、停药至清醒时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I组患儿术后躁动发生率(13.3%)显著低于Ⅱ组(43.3%),躁动程度显著轻于Ⅱ组(P<0.05,);I组围拔管期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显著低于Ⅱ组相应时点值(P<0.05);两组惠儿术后未发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结论 氟比洛芬酯脂微球载体注射液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减少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1.
苏醒期躁动是小儿全身麻醉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七氟烷等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躁动的发生率日益增加。躁动可造成小儿自身伤害,增加复苏室护理人员的负担,降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引起躁动的原因包括年龄因素、手术类型、疼痛的影响、术前焦虑状态以及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慰,预防性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优化围术期麻醉管理,充分的术后镇痛和安抚,均可降低小儿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小儿全麻苏醒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64例小儿全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研究组实施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对照组实施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时间> 15 min的比例。结果研究组患儿苏醒时间为(15.27±2.19)min,躁动评分为(1.82±0.52)分,躁动4例(12.5%),躁动时间> 15 min 1例(3.1%);对照组分别为(15.03±2.33)min,(2.71±0.62)分,13例(40.6%),5例(15.6%),研究组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及躁动时间> 15 min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儿全麻患者单用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而复合瑞芬太尼可明显减少躁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七氟烷联合丙泊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沛县人民医院于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胆囊切除术患者共92例为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观察组采用七氟烷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0)、切皮前(T1)、进腹后(T2)、关腹前(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后(T5)的HR和MAP、术毕清醒时间、术毕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阿曲库铵用量、躁动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和术中知晓率。结果两组各时段的HR和MAP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阿曲库铵用量、术后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218±18.6)mg、(21±5.4)mg、(32±14.6)min、(35±17.8)min,均显著少(或短于)对照组(t=5.643、4.753、4.496、4.961,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疼痛发生率和术中知晓率分别为4.35%(2/46)、6.52%(3/46)、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039、5.392、4.182,P<0.05)。结论七氟烷联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有更好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全麻患儿联用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复合麻醉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病例为120例手术患儿,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8月,随机将病例均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患儿给予七氟烷麻醉,观察组60例患儿给予瑞芬太尼结合七氟烷复合麻醉,对两组的麻醉时间、清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躁动发生率、躁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地佐辛减少小儿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阑尾炎手术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麻醉诱导维持均用七氟烷,观察组手术结束前15min静注地佐辛0.1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到达PACU即刻Aldret评分、出PACU时间。记录患儿拔管前10min(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5min(T2)、出PACU时(T3)的MAP、HR。观察T1-T3的躁动(RS)评分和Ramsay镇静(R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到达PACU即刻Aldret评分、PACU滞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T1-T3患儿RS评分降低,RSS评分升高(P〈0.05)。观察组围拔管期各时点的MAP、H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恶心1例,两组患儿均无头晕、头痛、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手术结束前静注地佐辛0.1mg/kg可以有效减少小儿七氟烷全麻苏醒期躁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罗俊  王永旺  顾恩华  薛玉良 《中国药房》2013,(44):4182-4184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对儿童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行先天性斜视矫正手术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氯化钠注射液组(S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丙泊酚组(P组)。所有患儿静脉麻醉后,M组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静脉注射;P组给予丙泊酚1mg/kg,静脉注射;S组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ml,静脉注射。记录3组患儿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呼吸频率(RR);记录3组患儿苏醒和出麻醉后恢复室(PACU)时间及患儿苏醒期躁动(PAED)评分;记录所有患儿镇痛评分(CHIPPs)及EA发生率;观察3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儿术中诱导时间、麻醉维持时间、MAP、HR、RR、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CHIPP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组患儿和P组患儿EA发生率及PA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S组患儿EA发生率和PAED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可降低七氟烷麻醉患儿EA发生率和PAED评分,提高患儿复苏质量和安全,且不延长苏醒和出PACU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王平 《哈尔滨医药》2020,40(4):329-330
目的研究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实施芬太尼与七氟烷联合麻醉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疝气患儿50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0例。对照组实施七氟烷单独麻醉,观察组实施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复合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0.4%,对照组则为34.8%;躁动时间>15min观察组占比1.20%,对照组则为10.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麻醉作用于疝气患儿手术中,能有效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患儿的苏醒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七氟烷吸入诱导复合丙泊酚-芬太尼维持全身麻醉在小儿霰粒肿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妇幼保健院的94例行小儿霰粒肿切除术患儿(ASAⅠ或Ⅱ级)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与研究组(4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诱导后以3%七氟烷和氧流量2 L/min维持麻醉的方式,研究组患儿采用诱导后在手术开始前10、5 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同时持续泵注丙泊酚10 mg/kg维持麻醉的方式。比较两组患儿术中的生命体征、苏醒时间、患儿术中的体动次数、苏醒期躁动率、术者的临床满意度。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中的血氧、呼吸抑制情况、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术中的体动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苏醒期躁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术者临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霰粒...  相似文献   

19.
徐曈  蔡爱香 《海峡药学》2009,21(7):148-149
目的 研究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在小儿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单侧腹股沟斜疝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S组和K组。其中S组用7%七氟烷诱导入睡后,以2.5%~3%的七氟烷维持麻醉,在疝囊高位结扎后停用七氟烷,静脉缓慢推注丙泊酚3mg·kg^-1维持麻醉。K组肌肉注射氯胺酮6mg·kg^-1,入睡后以8~10mg·kg^-1·h^-1持续静脉泵注氯胺酮维持麻醉。术毕停止静脉泵注氯胺酮。观察两组患儿入室时、诱导、切皮、术毕各时间点的HR、MAP、SpO2。记录睫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及术后躁动等指标。结果 S组患儿麻醉诱导及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组;麻醉维持期间。S组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比K组稳定;在术后躁动方面,S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结论 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可以很好的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复术,且避免了氯胺酮麻醉存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振  陈家骅 《安徽医药》2012,16(2):250-251
七氟烷具有呼吸道刺激性小、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分配系数低、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小儿吸入麻醉。然而,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过度躁动会危害患儿安全,且增加镇静药物的使用,延长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该文结合近期相关文献,分析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原因和发生机制,以及所取得的预防和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