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质控策略。方法选取1000份病原微生物标本作为调查对象,以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统计所有病原微生物标本的检验结果,分析病原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发生情况及不合格的原因,总结控制措施。结果不合格标本84份,占比为8.40%;其中体液标本50份,占比为5.00%;血标本30份,占比为3.00%;一次性标本4份,占比为0.40%。标本不标准、标本污染、储存标本方式错误、储存标本时间超长、标本处理方式错误、检验人员技术不达标是导致病原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单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标本不标准、标本污染、标本储存错误、标本储存时间超长、标本处理方式错误、检验人员技术不达标为临床病原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病原微生物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表现为多个方面,因此需要从多角度总结相关因素,进行恰当的标本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标本检验的准确性和合格率,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玉洁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92-493
目的分析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2月到2011年11月这段期间,各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采集血液做血液细胞学、免疫以及生化检查的1100份血液标本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进行严格的质量标准检查,以判定血液标本质量,对于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要进行准确的记录,标明血液样本不合格的原因,以探讨正确采集检验标本的方法。结果共收集了1100份血液标本,其中血浆标本为290份(26.4%),血清标本640份(58.2%),全血标本170份(15.4%)。其中有120份的血液标本不合格,占总血液标本的10.9%。其中不合格的原因:采血量不正确29份,所占比例为26.4%;标本容器选择不正确13份,所占比例为11.8%;标本溶血45份,所占比例为40.9%;错用抗凝20份,所占比例为18.2%;凝固3份,所占比例为2.7%。结论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是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准确、真实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标本质量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行为,保证检验标本流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确保检验标本的可靠性,降低不合格检验标本的比例,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合理对策,提高检验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间不合格的粪便标本112份与不合格的尿液标本132份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合格粪尿常规检验标本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不合格粪便标占6.88%;不合格的尿液标本占5.01%。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本量不足145份,占59.42%,其次是标本污染占20.08%;其不合格原因排列顺位依次是标本量不足、标本污染、标识错误、容器错误与超时送检。结论采集粪尿常规检验标本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指导,特别是标本的量、容器及采集方法等,采集后应严格查对,确保粪尿常规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临床血液不合格的标本进行常规临床检验分析。方法对某部官兵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68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措施。结果通过对68例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误差原因分析,其中采血时间不恰当,占23.53%,采血标本量不足占39.71%,血液标本有凝块占16.18%,溶血占8.82%,其他因素占11.76%;经统计学分析,采血标本量不足是导致血液检验误差的主要原因,与其他各因素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提高患者血液标本的质量,应严谨做好每一个环节,避免标本误差的出现,确保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马永梅 《北方药学》2011,8(4):91-92
目的:研究临床上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住院40例病人临床血液不合格检验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份不合格病人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采血量不准确;采血时机不恰当;抗凝的标本有凝块;体外溶血;把病人标本弄错或者是标本采集好后没有马上按时送检等。其中采集标本量不够占总数的30,采集标本的时间不恰当占15,标本有凝块占27.5,溶血占5,其他原因占22.5。结论: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把握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收到的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不合格标本在所有标本中所占比例,找出不合格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在300份送检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80份样本不合格,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26.7%。此外,水质检测不达标的有17份,所占比例为21.3%,卫生餐具的检测不合格率相对较高,有26份不达标,所占的比例为32.5%,一次性消毒餐具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21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26.3%,空气检验标本不合格的有16份,不合格所占的比例为20.0%。在质量控制对策方面,需要加大对此种类型的监控力度。结论从本次研究中发现,公共卫生用具和一次性消毒餐具检验标本不合格所占的比例最高,标本本身达不到检验的标准和标本本身的质量出现问题是造成微生物标本检查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此外,疾控中心内部,还需要充分调动每个不同部门的积极性,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最大程度优化检验流程,加强人员培训。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很好地提高样本检测质量,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萍菊 《北方药学》2014,(2):124-125
目的: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结果在对患者的病情分析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情况的观察与探讨,为今后检验结果更准确地服务于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门诊、住院以及健康体检的3000名人员的尿检标本。对3000个标本进行常规检验结果的回顾分析,并探讨不合格标本的形成原因。结果:在3000份检验结果中出现了70个不合格标本,其中,门诊患者占总数额50%(35例),住院患者占27.1%(19例),健康体验者占22.8%(16例)。结论:不合格的尿液检验标本主要来自门诊患者,造成结果偏差的原因包括对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不当、标本量有偏差、送检出现超时、样本标注不清及容器不合格等。医护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必须提高认识,在检验分析前开展对质量的监控,避免临床结果出现偏差,从而造成不必要的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8.
李建芬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88+99-88,99
目的探讨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影响原因及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采集950份本院住院患者的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标本中溶血、脂血、凝血等情况及时处理并分析原因。结果对950份血液标本进行总体分析,其中含血清标本650份、血浆标本220份、全血标本80份,不合格标本60份,占标本总数的6.31%;经过分析,不合格标本主要由5种原因造成,分别为溶血10例(16.67%)、凝固5例(8.33%)、抗凝剂错用20例(33.33%)、量的误差18例(30.00%)及其他7例(11.67%)。结论分析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临床血液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门诊、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尿液标本6549份,对其展开尿液常规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49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34份,以门诊标本所占比例最高(P<0.05),不合格因素包括有:标本标记不清、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采集时间不当、容器不合格以及超时送检等。结论导致尿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对检验结果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应在分析前展开质量控制,从而确保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关于临床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营养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进行血液样本检验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标本调查,统计其中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并根据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标本当中存在33例标本被判定为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的发生率为27.50%;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标本采集不当15例,标本保存不当10例,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大8例,分别占45.45%、30.30%、24.24%。结论临床对患者进行血液检验时导致血液检验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标本的采集方式、标本的保存方式和抗凝剂比例等,需要严格的把控各个环节的检验质控工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影响临床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份开展血常规检验的血液标本,对所有血液标本进行质控,筛查检验结果不准确的血液标本,并分析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经检验, 2000份进行检验的血液标本中,检验准确1957份,检验不准确43份。检验结果不准确血液标本的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当、标本送检不及时、样本量不足、输液侧采集血液、采集不规范、操作不规范占比分别为97.67%、100.00%、93.02%、90.70%、62.79%、69.77%、88.37%、86.05%,高于检验结果准确血液标本的0.51%、0.41%、0.56%、0.36%、0、0.10%、0.26%、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溶血、凝血、标本送检不及时、输液侧采集血液、操作不规范是血液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临床要据此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积极保证血液标本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房翠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503-504
目的对临床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应对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院临床各科送检的920份不合格检验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溶血4 48.37%,乳糜血占27.71,标本量少占5.43%,样本污染占11.74%,凝血占5.10%,其他原因占1.63%。其中,血常规标本占65.43%;凝血常规标本占16.30%;尿常规标本占10.54%;大便常规标本占7.72%。结论只有在临床规范操作、技术熟练、耐心细致,才能采集到合格的标本,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与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行微生物检验的标本28653份,由经验丰富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3名评价采集标本是否合格,并对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追踪分析。结果 28653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462份,不合格率为1.61%(462/28653);其中包括痰液、尿液、血液、分泌物、粪便、无菌体液,分别有278、95、46、33、8、2份,所占比例分别为60.17%、20.56%、9.96%、7.14%、1.74%、0.43%。不合格原因主要为非标准痰液、标本受到污染以及采集时间不当等。结论应严格管理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的各个环节,加强护士的培训,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加强科室间的配合,促使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在检验中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4256份血常规标本,分别统计由于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比例。结果 4256份血常规标本中,检测结果有误或不合格的标本有332份,占7.8%,由于生理因素导致的标本不合格有114例,试剂因素有42例,仪器因素有73例,人为因素有104例,其中以生理因素影响最大,其次为人为因素,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生理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人为因素皆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130例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分析生化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2K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结论生化检验人员应深入分析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充分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探讨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标本500份,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00份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以卫生部的要求为基准,分析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等,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500份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190例痰液标本,50例分泌物标本、25例无菌体液标本、155例尿液标本、80例血液标本,分别占比38.00%、10.00%、5.00%、31.00%、16.00%;不合格原因包括采血量不足10.40%例(52/500)、操作失误38.20%(191/500)、条码错误4.60%(23/500)、标本污染36.80%(184/500)、送检不及时10.00%(50/500);其中操作失误占比最高,为38.20%,条码错误占比最低,占比4.60%。结论: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可帮助探讨质量控制对策,促进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合格率和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黄敬 《黑龙江医药》2014,(3):597-598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对策。方法:对某医院2012年10-12月收集的血液标本4015份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15份血液标本中,检测不合格218份,百分比为5.43%;通过对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有样本量少、溶血、抗凝不全、容器不当、输液同侧采集、受检者准备不足、送检不及时及标本污染等方面。结论:为了使得临床检验血液标本更为合格,即保障检测准确性,就需要相应科室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且相关人员应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及专业技能等,最大化减少不合格的风险,促使检验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不合格的原因。方法共选取8723份血液标本,对血液标本做相关的检验,统计出不合格标本的数量及比例,并分析血液不合格的原因。结果 8723份血液标本中,最终确定不合格标本331份,所占比例为3.8%。而ALT及HBsAg指标不合格是最主要的原因。结论针对常见的血液不合格原因作出相应的改善,可提高血液标本的合格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临床检验中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6年202例次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前不合格标本有164例次,占81.2%;分析中有可疑项目38例次,占18.8%。不合格标本重新采集标本检验,可疑项目38例次均存在误差。结论: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减少检验误差率,需要各相关科室和人员的密切配合,更需要检验操作人员积极控制影响检验结果的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合格的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研究探讨其解决对策。方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本院检验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间采集的53例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产生的原因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的53例血液标本中,标本延迟送检9例,占16.98%;溶血17例,占32.08%;标本出现凝块15例,占28.30%;标本量不足7例,占13.21%;其它5例,占9.4%。结论在采集临床血液常规检验标本时,要严格操作流程、操作规范,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参考价值,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