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PTX3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风险评分的相关性,评价PTX3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依据患者入院时GRACE评分分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26例)、高危组(28例),另选30名体检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入院后1h内采集血液标本,送检肌钙蛋白、心肌酶等常规化验;应用酶联免疫法测血浆PTX3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中、低危组(P<0.05),中危组患者血浆PTX3高于低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患者PTX3水平与年龄、GRACE评分、Killip分级、肌钙蛋白T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TX3与GRACE评分中的Killip分级独立相关(P<0.05).结论 PTX3可作为心肌坏死的早期分子指标,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有效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总胆红素(TB)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风险(GRACE)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院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20年1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为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23... 相似文献
3.
邱峻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18,32(4):375-376,38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浓度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104例STEMI患者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ET-1浓度。根据血清ET-1浓度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四分位数分组,分为≤25%组17例,26%~50%组26例,51%~75%组29例和≥75%组32例,比较不同ET-1浓度组的GRACE评分。根据GRACE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血清ET-1浓度,并分析血清ET-1浓度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T-1为107.64±8.3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15±7.36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ACE评分,≤25%组为99.54±21.28分,26%~50%组为110.34±18.79分,51%~75%组为134.10±24.31分,≥75%组为151.45±20.17分,随着血清ET-1浓度升高,各组GRACE评分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T-1浓度低危组为83.13±6.49 pg/mL,中危组为94.21±8.22 pg/mL,高危组为109.93±7.62 p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T-1浓度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6352,P<0.01)。结论:血清ET-1浓度是STEMI进展及预后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索蒲霞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5):140-143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与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1例AMI患者H-FABP水平、血清CK-MB水平、血清TNI水平,并于发病10日内行冠脉造影检查,跟踪随访6个月,探讨AMI患者H-FAB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结果: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Gensini积分的高低分为轻、中、重组,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男/女)、吸烟、高血压高血压、高血脂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重度组于CKMB、cTnI及冠脉狭窄程度方面呈正相关,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结论:H-FABP可做为AMI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急性非ST段抬高型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AMI)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NSTEAMI与STEA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NSTEAMI组的多支病变率为63.34%,其中大于75%的严重狭窄率为78.33%,侧支循环率为30.00%,三者均高于STEAMI组,而完全闭塞率为8.33%,低于STEAMI组。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变血管的构成上组间无差异。结论 NSTEAMI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于STEAMI,完全闭塞率低于后者,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确诊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组和住院期间无不良预后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影响STE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43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组185例,无不良预后组25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无不良顸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吸烟者比例更低,体重更轻,心率更快,收缩压和舒张压更低,心肌酶、肌酐和血糖更高,血红蛋白、LVEF更低,前壁梗死、Killip 2 ~4级、既往患糖尿病比例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llip 2~4级、既往患糖尿病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LVEF升高则是住院期间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三者比值比分别为3.1090、2.552 0和0.960 8(P <0.05).结论 心功能差、既往患糖尿病患者发生住院期间不良预后风险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GRACE和TIMI危险评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例2007年1月~2008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GRACE、TIMI危险评分并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3组,随访患者发病30 d内及出院后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脏呼吸骤停、室速及室颤等高危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死亡等)的情况,计算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比较两种评分方法下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比较GRACE及TIMI危险评分对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预测的准确度.结果 两种评分方法下,低、中、高危三组患者30 d及1年内MACE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RACE危险评分各时间段MACE发生率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更大.结论 两种评分方法均可为临床上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与TIMI危险评分相比GRACE危险评分评估患者预后的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和肽素(Copeptin)联合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嘉定区南翔医院急诊ICU科2019年1~12月收治的70例NSTEMI合并HF患者,入院时即刻行血清Copeptin检测,并进行GRACE评分。根据GRACE积分进行危险级别分层,其中低危组(评分<109分) 22例,中危组(评分109~140分) 25例,高危组(评分>140分) 23例。所有患者住院时均行常规治疗,出院后随访180 d,观察指标为再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比较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以及出院后180 d内再发MACE患者和未发生MACE患者的血清Copeptin及GRACE评分。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血清Copeptin水平分别为(17.59±3.06) pmol/L、(22.76±5.01) pmol/L、(43.04±11.55) pmol/L,Copeptin水平随着GRACE评分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随访180 d,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9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vs14%,P<0.01),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vs20%,P<0.01);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0.01)。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TIMI)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系统对中国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院内事件的评估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至12月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NSTEMI患者。终点事件为院内死亡、再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心搏骤停。患者入院时根据TIMI和GRACE评分结果进行危险分层评分,采用ROC曲线评估2种评分系统及两者结合对院内事件的预测价值。使用TIMI评分筛选所有人群,再将TIMI评分中危患者进一步分为GRACE评分高危亚组(GRACE评分≥140分)和GRACE评分非高危亚组(GRACE评分<140分),比较两个亚组患者院内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32例患者,其中男163例、女69例,平均年龄为66.1(95% CI 64.6~67.6)岁。TIMI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为69例(29.7%)、142例(61.2%)和21例(9.1%),3组院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4.5%(10/69)、24.6%(35/142)和33.3%(7/21);GRACE评分低危、中危、高危患者分别为41例(17.7%)、85例(36.6%)和106例(45.7%),3组院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3/41)、11.8%(10/85)和36.8%(39/106)。GRACE评分和TIMI评分对是否发生院内事件均显示出较好的区分度,GRACE评分对院内事件的预测价值更高(AUC 0.81 vs 0.62,P<0.001)。TIMI评分中危组患者中,GRACE评分高危亚组的院内事件发生率高于GRACE评分非高危亚组[38.2%(29/76)vs 9.1%(6/66),OR=6.2,95% CI 2.4~16.1,P<0.001]。TIMI评分与GRACE评分结合对院内事件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0.71,95% CI 0.65~0.77),并且其阳性预测值(37.1%)高于TIMI评分(33.3%)和GRACE评分(36.8%)。结论 在中国NSTEMI患者中,GRACE评分的预测准确性优于TIMI评分,但简便性不足。TIMI评分与GRACE评分结合应用的危险分层方法为预测中国NSTEMI患者的院内事件提供了一种简便且有效的判别工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青海地区急诊胸痛患者中应用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就诊的98例急诊胸痛患者,在入院结果:98例急诊胸痛患者,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包括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57例,其他原因胸痛41例(包括心绞痛、胸腔积液、急腹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3小时内H-FABP阳性病例为45例,而CTnI为23例, H-FABP阳性率显著高于CTnI,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可以早期确定或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诊室应用中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价值.方法:对65例发病6h内的AMI患者,其中AMI组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1例,选择35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应用ELISA法对入院即刻和第7天的H-FABP含量进行检测,同时与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4种生化标志物诊断发病3h内和7天内AM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AMI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清H-FAB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在第7天时的血清H-FAB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FABP的敏感性高于cTnI和CK-MB,而H-FABP的特异性高于MY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FABP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早期AMI的检测指标之一,对早期AMI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102例APE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采用双向侧流免疫法检测H-FABP浓度,比较两组血H-FABP水平以及观察组治疗前后血H-FABP水平、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氧分压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H-FABP浓度为(6.95±4.80)μg/L,对照组为(4.97±2.77)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E患者治疗前后血H-FA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E患者治疗后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肺动脉压力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E患者血H-FABP浓度升高,有效治疗后浓度下降,观察血H-FABP浓度变化有助于APE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以内皮功能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其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如果在数小时内得不到明确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心肌就会缺氧造成不可逆的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监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发再通与其危险因素状况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发再通与其危险因素状况和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人选2008~2010年于我院就诊的未予静脉溶栓、直接行急诊冠脉造影及急诊PCI的STEMI患者共219例,分为自发再通(SR)组57例和非自发再通(NSR)组162例,对比分析两组危险因素和心肌酶学峰值及达峰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除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外,SR组的CHO、LDL—C、TG水平均明显高于NSR组(P〈0.05);SR组的心肌酶(CK、CK—MB)峰值明显低于NSR组(P〈0.05);达峰时间对比,SR组也低于NS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R组患者血脂水平高于NSR组,SR对减少心肌坏死程度有重要意义,从而影响并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GRACE评分与其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月经临床及冠脉造影明确的ACS患者319例为实验组,另取83例同期入院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根据GRACE评分将实验组分为低危组(n=83)、中危组(n=117)、高危组(n=119),根据所有入选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按四分位数分组分为≤25%组、26%~50%组、51%~75%组、>75%组。比较不同危险分层ACS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浓度差异及不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组的GRACE评分高低,分析实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中、低危组(P<0.05);与≤25%组相比,26%~50%组、51%~75%组、>75%组GRACE评分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514,r=0.520,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P<0.05);D-二聚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P<0.05)。结论 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对ACS患者早期危险分层具有独特预测价值,可作为ACS患者危险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尿酸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评分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全球急性冠脉事件注册危险(GRACE)评分相关研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经临床诊断为AMI的患者,按GRACE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25例),中危组(32例)和高危组(33例),入院时测其CRP、NT-proBNP、尿酸,分析患者CRP、NT-proBNP、尿酸与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结果 CRP、NT-proBNP、尿酸水平随着心肌梗死患者危险程度的增加而升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CRP、NT-proBNP、尿酸与心梗患者危险程度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NT-proBNP、尿酸水平和GRACE评分均能有效地预测AMI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对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86例成功接受急诊PCI术的AMI患者,根据心肌Blush分级分为0/1级组(n=26)、2级组(n=32)和3级组(n=28)。于PCI术前、发病24h、48h和14d测定血浆BNP浓度,14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血浆BNP水平PCI术前无明显差异,发病24h、48h和14d时Blush 0/1级组>Blush2级组>Blush3级组,分别为24h:(631±285)ng/L、(362±149)ng/L和(278±135)ng/ L,P<0.05;48h:(482±246)ng/L、(278±112)ng/L和(205±124)ng/L,P<0.05;14d:(257±133)ng/L、(163±78)ng/L和(119±50)ng/L,P<0.05。14d时BNP水平与LVEDVI(r=0.75,P<0.01)、LVESVI(r=0.78,P<0.01)正相关,与LVEF (r=-0.63,P<0.01)负相关。结论:急诊PCI后心肌再灌注水平显著影响AMI患者血浆BNP水平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吴文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6,37(1)
[摘要]目的 探讨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联合简化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急性肺栓塞(APE)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纳入130例血液动力学稳定APE患者,测定H-FABP和进行sPESI评分.结果 13例(10.0%)患者出现30 d不良事件.H-FABP[OR, 4.96(1.70-14.42),P=0.003]与sPESI [OR,9.50(2.24-40.28),P=0.002]是血液动力学稳定的APE短期预后的预测因子.30例H-FABP<6 μg/L且sPESI 0分组的患者,无1例出现30 d不良转归.H-FABP≥6 μg/L联合sPESI≥1分对血液动力学稳定APE患者的30 d预后的预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结论 H-FABP和sPESI能有效预测血液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短期预后,H-FABP联合sPESI能提高短期预后的预测敏感性,尤其有助于识别低危APE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18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并发心源性休克为分组标准,对2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可能引起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回归分析,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有血压(OR=6.314)、C-TnI(OR=12.932)、BNP(OR=3.523)、广泛前壁心肌梗死(OR=17.241)、冠脉多支血管病变(OR=5.039)、前降支病变(OR=9.955)、左室射血分数(OR=10.022)、室性心律失常(OR=7.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压、心率、心肌酶(CK-MB)、心肌标志物(C-Tn)I、BNP、左心室射血分数、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前降支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史、房颤、左束支阻滞、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对导致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早期采取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