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IT)新斯的明(NEO)对脊髓一氧化合酶(NOS)活性、一氧化氮(NO)产量和环鸟苷酸(cGMP)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6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组I0、术前30minIT0.9%氯化钠20μl组(组Ⅱ)、术后30minITNEO10μg组(组Ⅲ)和术前30minITNEO10μg组(组Ⅳ)。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以累积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在术后2h断头取腰段脊髓,以分光光度法测定NOS活性、NO产量;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含量/结果 组Ⅲ和组Ⅳ大鼠的累积评分均明显低于组Ⅱ(P<0.01)。组Ⅱ的脊髓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较组Ⅰ明显升高(P<0.01)。组Ⅳ的脊髓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较组Ⅰ明显升高(P<0.01)。组Ⅳ的脊髓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较组Ⅱ明显降低(P<0.05或0.01)。而两用药组上述指标比较以及用药组与组I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术前IT NEO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NO/cGMP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吗啡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Ⅰ组)、对照组(Ⅱ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μl,术后吗啡治疗组(Ⅲ组)、术前吗啡治疗组(Ⅳ组)分别于术后和术前30min鞘内注射吗啡5μg(10 μl)。所有大鼠均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PKCγ的表达。结果 Ⅱ组术侧脊髓背角PKCγ-IR表达高于非术侧及Ⅰ组(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Ⅳ组脊髓背角PKCγ-IR表达降低(P<0.05或0.01),而Ⅲ组、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的PKCγ-IR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鞘内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研究鞘内(IT)吗啡对切口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P物质(SP)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只)假手术组(组Ⅰ)、术前30min IT 0.9%氯化钠20μl组(对照组,组Ⅱ)、术后30min IT吗啡5μg组(组Ⅲ)和术前30min IT吗啡5μg组(组Ⅳ).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以累积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SP免疫反应(SP-LI).结果组Ⅲ和组Ⅳ大鼠的累积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组Ⅱ(P<0.01).组Ⅱ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SP-LI物质积分光密度明显高于组Ⅰ及对侧(对照组0.62±0.07,假手术组0.40±0.09,P<0.01);与组Ⅱ比较,组Ⅳ的大鼠术侧脊髓背角浅层SP-LI物质积分光密度(0.37±0.06)明显降低(P<0.01),但两用药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与其抑制SP在脊髓背角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新斯的明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L4-5)兴奋性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Ⅰ组为假手术组;Ⅱ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 μl,Ⅲ组术后30 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μg(10 μl),Ⅳ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新斯的明10 μg(10μl)。按Brennan法制成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以累计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应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结果Ⅱ组累积疼痛评分高于Ⅰ组(P<0.01),Ⅲ组和Ⅳ组累计疼痛评分低于Ⅱ组(P<0.01)。与Ⅰ组比较,Ⅱ组脊髓Asp、Glu含量升高(P<0.05),Ⅲ、Ⅳ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组和Ⅳ组Asp、Glu含量低于Ⅱ组(P<0.05);Ⅲ组与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新斯的明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IT)吗啡对脊髓一氧化氮(NO)/环鸟苷酸(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只:假手术组(组I);术前30minIT0.9%氯化钠20μl组(组Ⅱ,对照组);术后30minIT吗啡5μg组(组Ⅲ,术后吗啡治疗组)和术前30minIT吗啡5μg组(组Ⅳ,术前吗啡治疗组)。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以累积疼痛评分确定疼痛行为。在术后2h断头取腰段脊髓,以分光光度法测定NOS活性、NO产量;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含量。结果:术后吗啡治疗组和术前吗啡治疗组大鼠的累积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在对照组,脊髓的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较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术前吗啡治疗组的脊髓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O.01)。上述指标两用药组比较以及用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术前IT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可能与NO/cGMP信号转导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KN-93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热痛阈和脊髓背角神经元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影响.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坐骨神经结扎损伤(CCI)+KN-93组,于术前15 min内注射KN-93 10 μl(50 μg溶于5%DMSO);B组,CCI+二甲基哑矾(DMSO)组.手术前15 min鞘内注射5%DMSO 10μl;C组,假手术+KN-93组,假于术前15 min鞘内注射KN-93 10μ1(50 μg溶于5%DMSO);D组,假于术+DMSO组,假手术前15 min鞘内注射DMSO10μI.各组分别在术前和术后3、7、10 d用热痛刺激仪测定各组大鼠术侧热痛敏实验潜伏期(PWL)及基础值.术后4 d和10 d各组随机处档死4只人鼠,取大鼠L4~5脊髓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脊髓背角pCREB染色阳性神经元进行记数分析.结果 各组术后热痛敏阈值Lj术前基础础值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术后3,7、10 d B组PWL值明显比其他三组减少(P<0.05);术后7 d与10 d B组脊髓背角pCREB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 KN-93在脊髓水平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与促进脊髓背角pCREB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IT)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损伤大鼠(CCI)脊髓背角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假手术组(组Ⅰ);CCI组(组Ⅱ);氯胺酮组:于术前30min、术后1、2、3d分别IT氯胺酮12.5μg(组Ⅲ)、50μg(组Ⅳ)、100μg(组Ⅴ)、300μg(组Ⅵ)。按Bennett法制作CCI模型,以von-Frey filaments测定触痛及冷刺激反应,术后14d断头取腰段脊髓,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脊髓背角NOS活性。结果 与组Ⅰ相比,术后第7、14天组Ⅱ、组Ⅲ痛阈下降,冷刺激反应升高(P<0.05或0.01),组Ⅳ、Ⅴ、Ⅵ痛阈及冷刺激反应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的痛阈升高,冷刺激反应下降(P<0.05或0.01)。与组Ⅰ相比,组Ⅱ、Ⅲ脊髓背角NOS活性升高(P<0.01),而组Ⅳ、Ⅴ、Ⅵ则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组Ⅱ比较,组Ⅳ、Ⅴ、Ⅵ髓背角NOS活性明显下降(P<0.01)。组Ⅲ、Ⅳ、Ⅴ、Ⅵ痛阈、冷刺激反应和NOS活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N0/NOS系统参与了CCI大鼠痛敏的形成,此过程与NMD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鞘内注射特异性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20~260 g,结扎L5神经根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随机分为4组(n=12):Ⅰ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Ⅱ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Ⅲ组仅暴露L5神经根但不结扎,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μl);Ⅳ组暴露并结扎L5神经根,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 μg(10 μl).于术前1 d~术后18 d,每日鞘内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2次/d.于术前1 d(基础状态)、术后1、2、4、6、8、10、12、14、16、18 d各组取6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并确定机械痛周最低点,然后在机械痛阈最低点时各组另取6只大鼠测定脊髓背角GABABR2的表达.结果 与Ⅰ组相比,Ⅱ组机械痛阈降低,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机械痛阈升高,术侧脊髓背角GABABR2表达上调(P<0.05或0.01).结论 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介导神经病理性痛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GABAB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intrathecal injection,IT)吗啡加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A,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成功的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吗啡2.5μg组、可乐定5 μg组和吗啡2.5 μg+可乐定5μg组.按Yaksh法鞘内置管,按Brennan法制作大鼠足底切口疼痛模型,用机械缩爪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爪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观察疼痛行为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印迹法测定大鼠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术后2h对照组大鼠的MWT明显降低,TWL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明显增加,TWL明显延长(P<0.01),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哑单位表达明显减少(P<0.01);而吗啡2.5μg组和可乐定5μg组大鼠的MWT、TWL、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神经元胞浆内PKA催化亚单位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大鼠切口痛模型中,IT可乐定能增强吗啡的抗伤害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切口痛引起的脊髓背角PKA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吗啡和可乐定对切口痛大鼠脊髓背角磷酸化环腺苷酸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五组:切口痛组(A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组(B组)、鞘内注射可乐定5μg组(C组)、鞘内注射吗啡2.5μg+可乐定5μg组(D组)和假手术组(E组).观察大鼠术后2h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热缩足潜伏期(TWL)和脊髓背角pCREB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E组比较,A、B、C、D组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A组比较,D组MWT升高,TWL延长,脊髓背角pCREB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和pCREB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 鞘内注射吗啡加可乐定可抑制大鼠切口痛,这可能与其引起的脊髓背角pCREB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鞘内预注L-NAME对神经痛大鼠脊髓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鞘内预先应用非选择性NOS抑制剂——L-NAME对结扎坐骨神经所致神经痛大鼠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雌性大鼠84只,随机分为4组。A组:假手术组(n=16);B组:坐骨神经结扎组(n=24);C组:假手术前15min鞘内注射L-NAME 10μl(250μg)(n=16);D组:坐骨神经结扎前15min鞘内注射L-NAME 10μl(250μg)(n=24)。各组动物均再随机平均分为4个亚组,术后分别存活1d、3d、7d和14d。另有4只没有接受任何手术的大鼠处死后作为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术后各测量时间点A、B两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其中以B组最为明显(P<0.05)。鞘内预注L-NAME可明显抑制结扎坐骨神经所诱导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c-fos基因的表达,使D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Fos阳性细胞的数目在术后第3d、7d和14d分别较B组下降53.8%、57.1%和43.2%(P<0.05),但A组和C组大鼠同侧脊髓背角内Fos阳性细胞的数目没有差异。结论 一氧化氮是介导神经痛发生的一种重要介质,鞘内预先应用L-NAME可有效减少或预防神经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数量神经干细胞(NSCs)鞘内注射对坐骨神经半切断(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脊髓背角、背根神经节(DRG)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8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七组:假手术组(Ⅰ组)、PST组(Ⅱ组)、PST+NSCs 1×10<'3>组(Ⅲ组)、PST+NSCs 1×10<'4>组(Ⅳ组)、PST+NSCs 1×10<'5>组(Ⅴ组)、PST+NSCs 1×10<'6>组(Ⅵ组)、PST+NSCs 1×10<'7>组(Ⅶ组).NSCs于术后3 d鞘内注射.记录术前1 d、术后1、3、7、14、21 d机械痛及热痛阈;术后7、21 d免疫组织化学与RT-PCR检测同侧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Ⅶ组术后1 d痛阈下降,术后7、14 d最低(P<0.05);与Ⅱ组比较,术后7 d Ⅳ、Ⅴ、Ⅵ、Ⅶ组随着NSCs量的增加,痛阈逐渐升高,脊髓背角及DRG GDNF表达逐渐上调(P<0.05);术后21d,Ⅴ、Ⅵ、Ⅶ组痛阈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GDNF表达Ⅴ组最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1×10<'5>NSCs能最有效缓解PST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鞘内预注射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L-NAME)对结扎坐骨神经所致神经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SD雌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假手术组;B组:坐骨神经结扎组;C组:假手术前15 min鞘内注射L-NAME 10 μl(250 μg);D组:坐骨神经结扎前15 min鞘内注射L-NAME 10 μl(250 μg)。各组分别在术后第1、4、7和14天随机处死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的表达。结果 与A组比较,B组、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表达在术后第4、7和14天明显升高(P<0.05),C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组比较,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CGRP表达在术后第4、7和14天明显升高(P<0.05)。而D组大鼠结扎侧脊髓背角内的CGRP表达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鞘内预注射L-NAME不能抑制周围神经损伤所诱导的脊髓背角CGRP表达,提示一氧化氮介导神经性疼痛的作用不是通过促进CGRP释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大鼠脊髓背角表达CD55的影响,探讨在NP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选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假手术组(A组)、慢性坐骨神经损伤组(B组)、溶媒对照组(C组)和米诺环素组(D组)。A组大鼠分离坐骨神经干后逐层缝合,B组、C组和D组采用慢性坐骨神经损伤法制作NPP模型。D组于术前1d开始鞘内注射米诺环素50μg,每天1次,连续7d,C组在相同时点鞘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术前(T0)、术后1d(T1)、3d(T2)、7d(T3)测定大鼠热缩足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阈值(MWT)。术后7d处死大鼠,取L4~L6段脊髓背角,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测定CD55蛋白细胞阳性数和光密度值。结果与T0时比较,T1~T3时四组大鼠TWL明显缩短、MWT明显降低(P0.05)。与A组比较,T2、T3时B组、C组和D组大鼠TWL明显缩短、T1~T3时MWT明显降低(P0.05),大鼠脊髓背角CD55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与D组比较,T2、T3时B组、C组大鼠TWL明显缩短、T1~T3时MWT明显降低(P0.05),大鼠脊髓背角CD55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值明显减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米诺环素可增加大鼠脊髓背角中CD55蛋白的表达,大鼠脊髓中CD55蛋白的表达是NPP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氯胺酮(Ket)对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CCI组和腹腔注射Ket 50mg/kg治疗组。假手术组,CCI组和Ket治疗组又按术后取材时间的不同分别分为3个亚组,即术后3d组、术后9d组和术后14d组。用TUNEL标记法标记脊髓背角浅层凋亡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各亚组比较,CCI3d,9d,14d亚组和Ket9d,14d亚组大鼠脊髓背角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CCI3d亚组比较,Ket3d亚组大鼠脊髓背角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各亚组比较,CCI3d,9d,14d亚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Bax阳性神经元和Bax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CCI9d,14d亚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Bcl-2阳性神经元和Bcl-2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CCI3d亚组比较,Ket3d亚组脊髓背角浅层Bax阳性神经元和Bax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而Bcl-2阳性神经元和Bax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结论Ket能抑制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Bax的表达,促进Bcl-2的表达,提示Ket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下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凋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神经生长因子β(hNGFβ)基因转染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8只,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3组(n=16):假手术组(Ⅰ组)假手术后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Ⅱ组和Ⅲ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术后分别立即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或重组腺病毒介导入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于术前1 d、转染后28 d内每4天测定热痛阈、机械痛阈及行为学评分.每组分别于转染后4、7、14及28 d各处死4只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SP和CGRP含量.结果 与Ⅰ组比较,Ⅱ组和Ⅲ组行为学评分升高,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均降低(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行为学评分及机械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8~24 d热痛阈升高(P<0.05).术后Ⅱ组和Ⅲ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高于Ⅰ组,术后7~28 dm组术侧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明显低于Ⅱ组(P<0.05或0.01).结论 Ad-hNGFβ基因转染可能通过降低脊髓背角SP及CGRP含量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热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重组大鼠脂质运载蛋白-2(LCN2)对大鼠吗啡镇痛效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150~18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四组(n=8):Ⅰ组为对照组:鞘内注射MES缓冲液10μl,Ⅱ组、Ⅲ组和Ⅳ组分别鞘内注射10μl含LCN2蛋白0.02、0.2、2μg的MES溶液,每天1次,连续5d。分别在鞘内给药前和给药后第6、7、8天皮下注射吗啡10mg/kg,吗啡注射前和注射后45min测定大鼠热辐射缩足潜伏期(PWTL),并计算最大可能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第8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Ⅰ组和给药前比较,Ⅱ组大鼠鞘内给药后基础PWTL和MP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鞘内给药后第6、7、8天基础PWTL和MPE均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鞘内给药后脊髓腰膨大内pp38 MAPK、脊髓背角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Ⅳ组脊髓腰膨大内p-p38MAPK、脊髓背角GFAP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鼠连续5d鞘内注射LCN2蛋白0.2、2μg能够诱导热痛敏并导致吗啡镇痛效能下降,其机制可能与活化脊髓内星型胶质细胞和p38 MAPK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脊髓背角γ-氨基丁酸转运体-1 (GAT-1)在大鼠骨癌痛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体重150~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5组(n=16):假手术组(Ⅰ组);骨癌痛组(Ⅱ组)采用胫骨上段骨髓腔接种Walker-256乳腺癌细胞的方法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假手术+ GAT-1选择性抑制剂NO-711组(Ⅲ组)和骨癌痛+NO-711(Ⅳ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NO-711 20 μg,1次.d,连续3d;骨癌痛+生理盐水组(Ⅴ组)于术后第14天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1次/d,连续3d.于术前1d、术后第3、5、7、10、14、16天时测定大鼠机械痛阈,术后第16天机械痛阈测定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GAT-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Ⅰ组和Ⅱ组大鼠患侧脊髓GAT-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共表达.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比较,Ⅱ组、Ⅳ组和Ⅴ组术后第7~ 16天机械痛阈降低,Ⅱ组和Ⅴ组术后GAT-1表达上调(P<0.05);与Ⅱ组和Ⅴ组比较,Ⅳ组术后第16天鞘内给药后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GAT-1表达下调(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患侧脊髓GFAP和GAT-1共表达增加(P<0.05).结论 脊髓背角GAT-1的表达上调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形成与维持,该作用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鼠鞘内注射艾司洛尔能否抑制福尔马林大鼠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方法雄性SD大鼠,鞘内置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n=8):生理盐水组(N组),艾司洛尔300μg/kg组(E1组),艾司洛尔600μg/kg组(E2组)。在异氟醚麻醉下,鞘内注射上述药物10μl,5 d后,所有大鼠一侧后肢爪掌背侧皮下注射福尔马林(5%,50μl),观察大鼠在Ⅰ相(0~5 min)和Ⅱ相(15~50 min)疼痛行为学变化(包括添足、咬足、抬腿动作等),并进行Dubuisson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E1、E2组大鼠Ⅱ相阶段的疼痛相关行为均有减少,呈量效关系(P<0.05),且E1、E2组L4~5节段脊髓表达的c-fos蛋白均较N组减少(P<0.05)。结论鞘内注射艾司洛尔可减少福尔马林大鼠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ⅡA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丹参酮IIA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8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糖尿病组(B组)、糖尿病+IIA组(A组)(n=6)。以佐脲霉菌素(STZ)75mg·kg~(-1)一次性经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分别于注射STZ前、注射后7、14、27d测定机械性痛阈。于A组机械性痛阈小于8g开始腹腔注射丹参酮IIA 25 mg·kg~(-1),每日1次,持续2周。于注射STZ后27d处死大鼠,取I_(?)脊髓,采用尼氏体染色法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法测脊髓神经元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组、B组机械性痛阈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在注射STZ后27 d机械性痛阈升高(P<0.05)。B组脊髓背角萎缩.冲经元变性坏死,数量减少.背角神经元内尼氏体减少,溶解消失;与B组比较,A组脊髓背角萎缩减轻,神经元数量增多.可见少量尼氏体。C组脊髓背角神经元有较多CGRP表达;B组背角神经元有少量或者无CGRP表达;与B组比较,A组脊髓背角神经元有大量CGRP表达。结论丹参酮IIA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丹参酮IIA上调脊髓背角神经元CG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