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引起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性、短暂性、可逆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 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 h者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CT及MRI检查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TIA好发于34~65岁,男性多于女性。该文根据TIA的病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从用药原则、用药方案、用药提示等方面,就TIA的临床合理用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童彤  姚振威  冯晓源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179-1181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脑组织信号强度值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5例TIA患者和33例脑梗死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DWI检查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进行.使用后处理软件分析病灶侧与对侧的DWI信号强度比值(rAIb=1000)及病灶侧与对侧ADC值的比值(rAIADC).结果:45例TIA患者中有22例DWI上有局灶性高信号(49%).DWI上有阳性病灶者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4.5 min,而无病灶者症状持续时间平均为40.5 min,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rAIb=1000=1.96明显比DWI上有阳性病灶的TIA患者(rAIb=1000=1.46)要高,而其rAIADC=0.69明显比DWI上有阳性病灶的TIA患者(rAIADC=0.87)要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TIA和脑梗死可以通过DWI测量病灶信号强度来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应用价值,以及DWI异常与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 研究2006年3~7月在发病后7天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59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临床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59例TIA患者中,22例(37%)有DWI异常(阳性组),37例(63%)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TIA持续时间较长(≥30min)、发作频繁、有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和房颤患者.22例DWI异常者中9例在常规MRI上未显示病灶,13例在常规MRI(T2和FLAIR)上也显示异常.结论 在临床诊断的TIA患者中,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发作频繁、有运动障碍、失语、脑卒中或TIA史、糖尿病和房颤史与DWI异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 at-tack,TIA)或可逆性卒中发作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大多数仅持续5~10min,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可反复发作,影像学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无特异性诊断指标。我院对146例临床确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行脑干听觉诱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3.0T常规磁共振(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63例TIA患者分别行常规头MRI(T1WI、T2WI)、DWI、PWI、头颅MRA及颈部MR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发现23例(36.5%)DWI异常,其中17例(27%)T2WI与DWI均显示在同一部位;PWI显示40例(63.5%)异常;PWI异常率明显高于DWI异常(χ2=20.83,P=0);MRA示颈部或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1例(49.2%),中度狭窄25例(39.7%),正常-轻度狭窄7例(11.1%)。症状持续时间≥1h者T2WI、DWI及PWI阳性率高于持续时间<1h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A所示动脉狭窄程度与PWI异常及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部分TIA间歇期的脑血流灌注异常,部分TIA已经发生脑梗死。应重视TIA的处理以防止TIA复发及脑缺血进展。  相似文献   

6.
小卒中(minor stroke)[1]又称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指脑缺血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超过24 h,可在数天~3周内完全或近于完全消失。TIA则常指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1 h内完全恢复。近年来发现,军队离休老干部已进入高龄,这部分患者不仅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高,小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风来势凶险,犹如急风暴雨让人猝不及防,但有时也有先兆。如果早认识早治疗,可以防微杜渐,避免中风的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简称为 TIA),就是中风的常见先兆。 TIA的特征是:( 1)短暂的、可逆的、局灶性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几次,多至上百次,常与动脉硬化有关;( 2)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 1~ 15分钟,长至 1小时,症状和体征在 24小时内消失;( 3)主要为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症状和体征。发生在颈动脉系统的表现为一过性单瘫、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单眼失明等;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内代谢的改变.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5例临床诊断为TIA的患者,23例卒中患者及45例正常人,同时获取患者临床及神经系统方面的资料.患者均在症状发作后3 d内行1H-MRS扫描.结果 在非梗塞区域TIA患者NAA/Cho在症状半球(1.33±0.38)明显比非症状半球(1.51±0.41,P<0.05)及对照组(1.58±0.17,P<0.001)低,症状半球Lac/NAA(0.78±0.18)明显比对照组(0.00±0.01,P<0.05)高;TIA患者症状半球(P<0.05)与非症状半球(P<0.05)Lac/NAA均明显比卒中患者低;有TIA发作史的TIA患者,症状半球(P<0.05)与非症状半球(P<0.05)NAA/Cho均明显比首发TIA患者低;DWI阳性的TIA患者症状半球(P<0.001)与非症状半球(P<0.001)Lac/NAA均明显比DWI阴性的TIA患者者高.结论 TIA患者的神经症状是短暂的,但是脑内的代谢改变至少持续至症状发作3 d.这些代谢改变并不局限于症状半球及缺血邻近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标准ABCD2评分及临床特征与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结果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对临床确诊为TIA的87例患者进行连续性磁共振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DWI检查,DWI检查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使用后处理软件测量计算病灶侧ADC值、指数表观弥散系数(EADC)值、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相对EADC(rEADC)值,分析TIA患者临床特征及ABCD2评分与DWI阳性结果及上述指标是否相关.结 果 87例TIA患者中有39例(44.8% )DWI上有局灶性高信号.临床症状面瘫与DWI阳性结果相关(P=0.017),logistic回归模型确立面瘫是DWI检查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68,95%CI 1.31~44.93,P=0.024).ABCD2评分与DWI检查阳性结果之间无相关性(P=0.588),但不同ABCD2评分组病灶侧ADC值(t=2.599,P=0.019)、EADC值(t=-2.640,P=0.018)及rADC值(t=2.721,P=0.015)、rEADC值(t= 2.954,P=0.009)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无面瘫症状组与有面瘫症状组上述指标间无差异(P>0.05).结论 TIA患者的临床症状面瘫与DWI检查阳性相关,而ABCD2评分与DWI检查阳性无关.患侧ADC值、EADC值及rADC值、rEADC值的测量有助对TIA患者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Neumar等[1]2008年提出的心脏骤停后综合症(post 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它包括:(1)心脏骤停后脑损伤,(2)心脏骤停后心肌功能障碍,(3)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4)持续诱因性病变(引起心脏骤停的未解除的病理过程).日渐增多的研究表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每个组份均具有潜在的可治疗性. 一、心脏骤停后脑功能障碍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后脑功能障碍是死亡的常见原因.CA复苏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响脑复苏的重要因素,脑灌流不全影响CA复苏后脑功能恢复.正常血压下CA(≥10 min)复苏后脑灌流不全的再灌流过程分为4期[2]:(1)多灶性无再灌流:CA复苏后即刻发生,它与脑微循环改变和低灌流压有关,通过升高血压而提高脑灌流压,此期是可以逆转的;(2)短暂全脑反应性充血:持续15 ~ 30 min,可能与脑血管麻痹有关,同时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轻微短暂升高;(3)延迟性、持续全脑多灶低灌流:CA后2~12 h明显,此期ICP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11.
脑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的病因与类型脑缺血是指足以导致症状,一切原因引起的脑血流降低。如果循环底物与02运输降低,和/或毒性代谢产物清除不足,则有从TIA(短暂脑缺血发作)到脑死亡的过程。我们所要关心的是脑缺血阈值,如果脑O2运输低于2ml/ml血·100g-1组织,将致脑神经元立即或延迟性死亡〔1〕1.全脑缺血与缺O2全脑缺血最常见于心扬骤停,全脑缺O2最初伴有充血)见于溺水、窒息及呼吸衰竭。偶尔也因呼吸机失灵、心衰或手术失误导致全脑缺O2和/或缺血。2.灶性缺血与全脑缺血相比,灶性缺血更多见于手术室:有意无意的脑血管夹闭、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2.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由Edmondson[1]于1958年首次报道。1995年,相关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Working Party)将FNH定义为独立的肝脏再生性病变,以强调与肝脏腺瘤(即真性肿瘤)有本质区别[2]。FNH的定义是:由组织学结构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良性肝细胞所组成的结节[2]。FNH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超声检查和CT对鉴别FNH与肝脏其他实性占位有一定难度,而MRI能够反映病变的组织学特性,因此诊断准确性较高。绝大多数FNH患者无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3.
报道 1例少见的起源于左下肺静脉 (PV)的自律性房速的电生理特征及射频消融结果。患者女 ,31岁。 5年前出现发作性心悸 ,每次持续 10~30min ,发作时心电图提示室上速 (PR >RP) ,心室率 2 0 0次/min左右 ,可自行缓解。近 3个月发作频繁 ,数天发作 1次或 1天发作数次 ,每次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时伴晕厥前症状 ,口服普罗帕酮和维拉帕米等药物无效。无高血压等病史 ,入院后体检、胸片、ECG、心脏超声等检查无异常。 2 4h动态ECG检查均发现有频发房早及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室上速。常规放置希氏束、右心室、右心房、冠状静脉窦导管行心电生理…  相似文献   

14.
张苗  卢洁  李坤成 《放射学实践》2006,21(4):409-4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又称小中风(mini-stroke),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TIA是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血液供应不足,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多在24h以内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由于TIA具有高度卒中危险性,因此需要早期评价和及时治疗,但CT及MR常规检查难以发现责任病变,诊断价值有限。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能够监测细胞内代谢变化,可以在形态学改变以前早期作出诊断,近年来在TIA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对^1H MRS在TIA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神经科临床上常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短暂性、局灶性、反复性等特点.对TIA后接受常规治疗人群进行研究,发现其早期卒中率约为10%~13%[1].TIA后预示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危险中[2-4].如果在其重要的时间窗内早期干预和治疗,可最大限度预防卒中复发和发生相关并发症[5].笔者将TIA概念及其演变,预后风险评价、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TIA后脑卒中发病率及卒中致死率均明显增高.因此加强对TIA的研究,探讨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对寻找有效的治疗途径、估计预后十分必要.颈动脉内膜斑块或粥样硬化斑块可引起TIA及脑卒中的临床症状[1].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血管重组技术已应用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在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斑块引起的TIA中正逐渐显示其优势[2].  相似文献   

17.
吴成跃  苟文 《武警医学》2002,13(10):635-636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单一受侵袭的非特异性血管炎症 ,为非全身性疾病。发病机理可能与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过敏反应有关 ,病因尚不明确 ,淋巴瘤或白血病患者发病率达 10 % ,患者的单核巨细胞在电镜下可见到类病毒颗粒或类支原体结构。临床表现有局灶性或非局灶性症状。局灶性症状包括短暂或持续性的偏瘫、截瘫、感觉丧失、共济失调、抽搐、颅神经病变等。非局灶性症状包括全身不适、头痛、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意识障碍等。伴发脊髓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上较为罕见 ,我院经组织活检确诊 2例 ,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18.
梁伟健  王松 《临床军医杂志》2014,(6):570-572,601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住院肺心病并发TIA病人分别从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氧、高血黏度、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反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与肺心病并发TIA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结论肺心病并发TIA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易漏诊、误诊,及早病因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对推算最大累积氧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对推算最大累积氧亏(MAOD)的影响。方法:以15名体育系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位受试者均接受一次VO2max测试、5次不同强度(25%、40%、55%、70%、85%VO2max)定量负荷运动、一次2~3min强度为120%VO2max的超大强度运动测试。结果:当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少于4min时,VO2-运动强度回归曲线斜率、ETED、MAOD均与Medbo确定的10min持续时间所获值差异显著(P<0.01),而持续时间在4min以上时,虽然各值小于10min持续时间所获值,但差异不显著。结论:定量负荷运动持续时间少于4min会降低MAOD值,为简化实验过程,可将运动持续时间缩短到4~6min。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时间、输出功率对消融灶形态特点与方位的影响.方法 取新鲜离体牛肝脏8副,重5.2~6.5 kg,采用国产2 450 MHz水冷循环MWA系统对离体牛肝脏作消融.根据微波参数,将实验分为不同输出功率(40、60、80、100 w)组和不同消融时间(5、10、15、20 min)组,每项设定参数下重复作5次消融.消融后沿针道切开肝脏组织,测量消融灶的纵径(LD)、横径(TD)、针尖前冲径(PD),计算消融灶类圆率(SR).结果 消融时间恒定条件下,随着微波输出功率增加,消融灶LD、TD逐渐增大(P均<0.05),PD、SR并未增大(P均>0.05);输出功率恒定条件下,随着消融持续时间延长,消融灶LD、TD、PD逐渐增大(P均<0.05),SR越接近于1(P<0.05).结论 增加微波输出功率能有效扩大消融灶LD、TD,但未增大PD、SR;延长消融持续时间既可扩大消融灶LD、TD、PD,还可获得类圆性更好的消融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