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氧化氮供体型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酸酯的合成及抗炎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供体型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酸酯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将一氧化氮供体硝酸酯和呋咱氮氧化物通过酯键与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酸偶联,评价偶联化合物的抗炎活性,并考察连续经口给药对大鼠胃肠道(GI)的影响.结果: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III1-10),其结构经IR、1HNMR和MS确证.4个化合物(III1,4,5,9) 对小鼠耳肿胀表现显著的抗炎活性,其中 III1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抗炎活性与双氯芬酸(DC)和罗非昔布(RC)相当 (P>0.05);III5,9的GI副作用均显著小于DC(P<0.01),与RC和CMC-Na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一氧化氮供体型α-取代的对甲磺酰基苯丙烯酸酯的抗炎活性较强,GI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炎活性。方法: 将三环类选择性COX-2抑制剂的药效团对氨磺酰基苯基与五元含氮杂环酮拼合,合成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两种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并考察其连续7 d灌胃给药对大鼠胃肠道的影响。结果: 合成了12个目标化合物(LHZ-101~LHZ-112),结构经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元素分析确证。小鼠耳肿胀模型显示LHZ-105,LHZ-106,LHZ-111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显示LHZ-106,LHZ-111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LHZ-105,LHZ-106,LHZ-111的胃肠道副作用小于阳性药双氯芬酸钠和CI-1004。结论: 对氨磺酰基苯亚甲基环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胃肠道副作用较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高效低毒的非甾体抗炎药。方法: 将具有抗炎活性的2-(2,4-二氯苯基)-3-(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I)转化为酰胺衍生物,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 合成了12个新化合物(Ⅱ1-12),其结构经IR、1H NMR和高分辨MS确证。其中化合物Ⅱ3与阴性对照CMC-Na相比呈现显著的抗炎活性(P<0.01),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相比有较强的抗炎活性(P<0.05)。结论: 化合物Ⅱ3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据报道,对-羟基本丙烯酸(Ⅰ)对小鼠有很好的抗生育作用。鉴于芳基取代的苯乙烯美化合物亦有不同程度的抗生育活性,我们在对-羟基苯丙烯酸的α位,用芳基取代,合成了24个衍生物。初步药理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Ⅱ_(1,3,7,23)对小鼠有抗早孕作用(P<0.05~0.001),其中以化合物Ⅱ_1为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5.
6.
7.
本文研究了四氢叶酸模型化合物碘化1,2-二甲基-3-对甲氧苯磺酰基咪唑啉的还原反应,生成了一种新化合物;N-甲基-N-乙基-N^1-对甲氧苯磺酰基乙二胺,通过1HNMR,IR,UV,EA,MS的测定,确定了它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的邻苯磺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并进行抗癌活性测试.方法:以取代苯胺和取代苯磺酰氯为起始原料,设计并合成了邻甲磺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了化合物8a~8d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胃癌BGC-823,人乳腺癌MDA和人子宫颈癌HeLa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4个邻甲磺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研究表明,化合物8a和8b对BGC-823细胞株在浓度为100 μg/mL时有一定抑制率,其他化合物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8a和8b显示了抑癌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2-芳基-5-苯磺酰基-1,3,4-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芳基-5-苯磺酰基-1,3,4-噻二唑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广谱抗真菌活性,我们对文献提供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合成的2-芳基-5-苯磺酰基-1,3,4-噻二唑化合物共有两个(3a、3b),3a的总收率由文献报道的32.1%提高到46.8%,3 b的合成目前尚未见报道.合成产物的药理活性正在进行测试.现将合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穿心莲内酯衍生物,并进行抗炎免疫活性研究,比较不同结构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活性。方法以穿心莲内酯(A)为底物合成了14-去氧-11,12-二去氢穿心莲内酯(DDA)、14-去氧穿心莲内酯(DA)、异穿心莲内酯(IA)、穿心莲酸(AA)等穿心莲内酯衍生物。采用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观察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抗炎活性,小鼠碳粒廓清实验观察其免疫活性。结果目标物结构经红外、质谱、核磁共振氢谱确证。穿心莲内酯衍生物A、DDA、DA、IA、AA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A、DDA、DA、AA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而IA无免疫抑制作用。结论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炎活性与双键的位置有关,具有环内双键的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较具有环外双键的抗炎活性强,IA的四氢呋喃环可能增强抗炎作用;穿心莲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双键位置有一定关系,具有环外双键的较具有环内双键的免疫抑制作用强,IA无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四氢呋喃环有关;A的五元内酯开环物AA的活性与母体相当,说明五元内酯环打开与否和抗炎免疫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进3,4-亚甲二氧苯丙烯酸的合成工艺。方法:以胡椒醛、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在醋酸哌啶的催化下,经过缩合、水解、脱羧合成。结果:新方法合成得到的产品化学结构及理化参数与文献相符。结论:改进后的合成方法具有降低原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适合工业生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根据硒与癌症的负相关关系和有机硒的生物活性可能更高,作者设计并合成了二一个取代苯亚硒酸化合物。化合物经抑制乙酰胆碱脂酶,体外抗HL-60和K562及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实验,发现Ⅳa和Ⅳb有较强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
取代苯磺酰氯在碱作用下选择性的使5′-腺嘌呤核苷酸的2′-羟基酰化。2′-取代苯磺酰基-5′-腺嘌呤核苷酸与亲核性试剂反应,极易产生脱嘌呤反应。 相似文献
14.
由芳香醛与吗啡啉、氰化钾反应形成的α-芳基-α-(4-吗啉)乙腈,可对α、β不饱和腈或酯进行1,4-加成,生成1,4-酮酸型化合物。此物与肼缩合,再经芳构化即得6-劳基-3(2H)哒嗪酮。后者再经氯化及氨解可得3-氨基-6-芳基哒嗪。本文应用此法合成了15个3-取代哌嗪-6-取代苯基哒嗪类化合物,并初步测定了它们的抗惊(MES)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3种NSAIDs(双氯芬酚钠,萘普生和吲哚美辛)的葡萄糖酯,考察其生物活性。方法:用均相反应法制备葡萄糖酯,用1H NMR、13C NMR、IR和MS确认结构,用小鼠耳肿胀法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用羧酸盐均相反应法和羧酸-有机碱均相反应法合成了3个乙酰基葡萄糖酯,收率为53%~67%;所合成的3个目标化合物其抗炎活性均高于原药,刺激性低于原药。结论:均相反应法制备糖酯简便易行,优于相转移催化法;糖酯化修饰可提高芳基烷酸类NSAIDs的生物活性,降低刺激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硒与癌症的负相关关系和有机硒的生物活性可能更高,作者设计并合成了十一个取代苯亚硒酸化合物(Ⅳ_(a~k)。化合物经抑制乙酰胆碱脂酶,体外抗HL-60和K562及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实验,发现Ⅳ_a和Ⅳ_b有较强的活性。Ⅳ_b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瘤率为20.30%(20mg/kg),高于亚硒酸钠的10.65%(0.5mg/kg)。 相似文献
17.
18.
以丁香醛(1)为原料,通过乙酰化保护羟基、醛基还原、氯代、与三苯基膦反应合成膦叶立德中间体(5),并在此基础上通过Wittig反应、脱乙酰基和双键还原反应,合成杓唇石斛素(moscatilin,MST)及其12个类似物(MST-1~MST-12),结构经1HNMR、13CNMR和ESI-MS表征.采用细菌脂多糖诱导小鼠... 相似文献
19.
以齐墩果酸(OA)为起始原料,合成了2-氰基-3,12-二氧代齐墩果烷-1,9(11)-二烯-28-酸甲酯(CDDO-Me),继而经DMF/K2CO3作用,制备了该化合物A环上的1,4加成物(1),再用不同的脂肪羧酸和取代芳香羧酸分别与其C-3位羟基反应,合成了CDDO-Me羧酸酯前药(2~8),以期得到活性较强、毒性较小的抗炎药物。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释放一氧化氮(NO)的模型来评价目标化合物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8对细胞中NO释放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合物2[IC50=(2.34±0.67)nmol/L]和7[IC50=(3.83±0.97)nmol/L]抑制活性最强。此外,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巨噬细胞RAW 264.7增殖的影响,发现它们的抑制活性显著低于CDDO-Me,提示其毒性小于CDDO-Me。 相似文献
20.
2-(2, 6-二氯苯胺基)苯乙酸(3-硝氧甲基)苯酯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获得抗炎活性强、胃肠道副作用小的新型非甾体抗炎药。方法:以间羟基苯甲醛为原料,经还原、溴代和硝氧化,最后与双氯芬酸进行酯化反应,制备2-(2,6-二氯苯胺基)苯乙酸(3-硝氧甲基)苯酯(ZLR-9);观察ZLR-9对二甲苯致炎小鼠和角叉菜胶致炎大鼠的抗炎活性,对热板法实验和扭体实验小鼠的镇痛活性及致大鼠胃肠道反应,研究体内外ZLR-9的NO释放。结果:ZLR-9结构经MS、IR、^1HNMR确证,它的抗炎镇痛活性强于DC-Na,胃肠道副作用显著小于DC-Na,并小于文献报道的硝酸酯类DO-DC,体内有明显的NO释放。结论:ZLR-9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