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李士材言:“脾为生痰之源”,柯韵伯则进一步曰:“肺为贮痰之器”,稍后徽州名医吴澄在《不居集》中则强调“肾为生痰之源,胃为贮痰之器”,未久,陈修园、林珮琴等又大讲痰源于肾、动于脾、贮于肺之理,阐述了痰证和脾(胃)、肺、肾的关系,后世医家对此也予以了较多的探讨。然  相似文献   

2.
尹德峰  房经富 《光明中医》2003,18(2):F002-F002
祖国医学很早就有关于痰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素问·六经正纪大论》中即有 :“太阴所致 ,为积饮痞隔。”后世并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历代医家对痰的成因认识也非常精辟 ,《丹溪心法》中云 :“痰之源不一 ,有因痰而生热者 ;有因热而生痰者 ;有因气而生者 ;有因风而生者 ;有因惊而生者 ;有积饮而生者 ;有多食而成者 ;有因暑而生者 ;有因伤冷物而成者 ;有脾虚而成者 ;有饮酒而成者。”总之 ,痰可生百病 ,而一些急难杂证多以治痰而取效。另外痰的生成也与体质密切相关 ,即肥人多痰。可见 ,痰的致病因系千变万化 ,真可谓…  相似文献   

3.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慢支”重在肺脾肾周宜强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450002)笔者认为治疗慢支应重在肺、脾、肾三脏。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三脏受损则脾失健运,肺失治节,肾不纳气而成咳喘、痰饮诸症。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  相似文献   

4.
<正> “五脏之病,俱能生痰”之说,见于《景岳全书》,它着重以脏腑学说为根据,阐明痰证的发病规律、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原则,对痰证辨证论治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本文试结合临床略陈管见。五脏生痰的机理中医认为,痰是脏腑功能失调病理变化的产物。脏腑的阴阳偏胜,气血失和,气化失常,或感受外邪等均可生痰,其中与肺脾肾关系尤为密切。前贤曾概括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生痰之本”,实为精辟之言。  相似文献   

5.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6.
<正> “见痰休治痰”见于《景岳全书·卷一·论治篇》。所谓“见痰休治痰”,并非痰病不治痰,而是治疗生痰之源,以“使之不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生痰之因颇多,然总不离五脏六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变异。因而必须对痰这一病理产物探本求源,不治痰而痰除,以达事半功倍之效。此就常用治痰十法略述于次,以期共讨。益气以治痰痰乃水液凝聚所化生,有“痰即人之津液”之说,水液的正常代谢输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如三脏气虚多产生虚痰、湿痰。常以气短懒言,周身乏力,大便稀薄,吐痰量多色白,舌淡苔白腻,脉虚缓为症状特点。以肺气虚为主者,兼见咳嗽,  相似文献   

7.
林素财  罗燕 《环球中医药》2009,2(2):141-142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活法机要’咳嗽证》所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相似文献   

8.
从痰湿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支气管炎 (简称慢支 ) ,在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咳痰或喘息为特点 ,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秋冬气候骤变时病情加重而引起急性发作。由于反复的继发感染 ,使病变持续发展 ,则咳嗽频繁 ,咳痰增多 ,甚至长年不断。中医辨证多属痰饮范畴 ,其急性发作期以痰热证、慢性迁延期以痰湿证为多。病位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 ,且三脏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一旦脾湿过盛 ,则运输到肺的精微中含有过多水饮 ,可使肺气受损 ,失其宣降 ,而致咳喘 ,故有“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相似文献   

9.
12 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哮喘等症.刘老认为:哮喘为常见病之难治症,前人有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开、治肾宜纳的经验.哮喘多伴痰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五液之主,痰为病之因,亦为病之果,识病之机、索其病本治之,则不中远矣.  相似文献   

10.
<正>咳嗽既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疾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纵观以往,众医家多遵“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之说而从肺脾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有痰之病证。但在临床实际中发现,从胃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亦可取得不错疗效。《素问·咳论》最早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  相似文献   

11.
周丽雅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30余年,对于肺结节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为理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认为肺结节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失健运、肺气不足、肾气虚弱为本;以痰瘀、气滞等因素为标。因此在治疗上提出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的方法,临证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哮喘证治     
<正> 哮喘是劳动人民的常见病。特别在农村,更为多见。患者痛苦非凡,每逢气候突变,即见发作,并且越发越剧。气急之时,呼之不出,吸之不纳,真乃无性命之忧,有终身之累。哮喘的成因和机理哮喘的起因一般多先受风寒所致。正如叶天士在《临症指南医案》中说:“宿哮沉痼,起病由于寒入肺俞,内入肺系,宿邪阻于气阻于痰。”由于寒邪伏肺,痰浊内生,迁移失治,久郁化热。因此,当本病发作时,呈现本寒标热之象较多。即使经过清化,邪热已去,若寒痰未尽,仍有复发之机。脾为生痰之源,痰浊乃脾津所化;肺为贮痰之器,痰壅则肃降失司。病久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失于肃降,脾气失于健运,穷必  相似文献   

13.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名医蒋宝素,江苏丹徙县人,集其四十余年经验而成《问斋医案人其中对痰饮的认识颇多创见,今略举其端,以飨同道。1探病穷源,要在脾肾蒋氏认为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他指出,“盖痰因病生,非病因痰致”,“痰即津液、精血、脂育之所化”,其形成主要与脾肾功能失调有关。盖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二者功能失调,均可来湿而成痰饮。蒋氏云:“然肾为水胜而司五液,当以肾为生痰之源为是”、“五液管居于肾,化生于冒,当以牌肾为生突之源,肺胃乃贮痰之器”、“肾虚水泛为痰”、“脾应湿热不化,酝酿生痰”。蒋氏还重视内伤七…  相似文献   

15.
论肾生痰     
痰乃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其形成机理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故而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依笔者之见,痰的形成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可谓“肾为生痰之根”。今就肾生痰之病理机制、临床意义和现代认识略论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安平 《河南中医》2001,21(4):58-59
痰、喘、嗽是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组特有证群 ,且以反复发作为特点。现代医学多诊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 ,多冬春发病 ,乃危害老年人健康一大症。笔者近年来采用助阳健脾法为主 ,辨证用药 ,取得满意疗效 ,介绍如下。1 痰喘嗽的病机与治则本病证的形成 ,内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外因触冒风寒 ,劳逸失度 ,饮食不节而诱发。老年人阳气已衰 ,致使三焦气化不利 ,肺不宣降则水气内停 ;脾不运化则水湿聚中 ;肾阳不化则寒水泛滥。水停饮留 ,聚湿成痰 ,则为喘为嗽。故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无湿不生痰 ,无…  相似文献   

17.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18.
活血化瘀法在哮喘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秋未 《新中医》2002,34(10):70-70
哮喘属中医学哮喘、痰饮等范畴。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证》曰:“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证”。说明本病的发生与气、痰、非时之气密切相关。但临床所见, “瘀血”在哮喘发病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唐容川《血证论》中有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由于外邪引发哮喘,痰浊壅阻于气道,气机阻滞,气滞导致血瘀,瘀血内生,停于脉络,阻塞气道,使气滞更甚,又加重瘀血。加之哮喘病程缠绵,易耗损肺气,肺贯心脉而朝百脉,肺气虚衰,鼓动无力,心脉不畅,瘀血内留。血瘀日久,新血不生,肺失所养,其气更虚,更加重血瘀留滞。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失调则痰浊内停,且“痰瘀同源”,瘀血内生,阻塞脉络,影响气机运行,瘀留更深。此外,肺肾为金水相生,肺虚及肾,日久损及元阳,肾阳不足,温煦无力,寒凝亦致血瘀。由此可见,气滞、气虚、阳虚、痰阻等皆可致瘀,又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形成痰瘀胶结的复杂病机。临床虽大多以清热化痰、理气平喘、益气补肾等为治则,但将活血化瘀法渗入其中,可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9.
小儿哮喘从痰瘀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哮喘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痰鸣、气喘为临床表现的肺系疾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特点[1]。如《幼科发挥·哮喘》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此为宿疾,不可除也。”笔者从痰瘀论治本病,疗效卓著,现将点滴体会奉之,供同道参考。1病因病机1·1小儿哮喘主要病因责之于“痰”:痰为哮喘之“夙根”,“无痰不成哮”。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之体,肺脾肾不足,肺失治节,脾失运化,肾失蒸化,水液代谢障碍,停聚为痰,痰饮伏肺,成为哮喘发病“夙根”。历代医家、古籍颇多记载,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认为:哮病“乃肺…  相似文献   

20.
<正> 高血脂一病,其病因中医多责之肝、肾脾功能失调,以及痰瘀。治疗每以调理肝肾脾以治本;活血化瘀,燥湿化痰以治标。笔者认为:肺与高血脂症的形成及其辨治均有密切关系,刍议如下,以求正于同道痰浊直源于肺:经云“肺朝百脉”,主呼吸之清气,水谷之精微而化血。病理时“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所贮之痰经“肺朝百脉”,入脉后面为血中之痰浊。痰浊入脉,滞而血行不畅乃成瘀,痰瘀交阻本病由生。治肺截痰入脉:高血脂症病人多见有胸闷憋气,气短乏力,身困头晕等症,临床处方中宜配伍宣肺化痰,宽胸理气之瓜萎、薤白、苏梗、杏仁、桔梗、贝母、陈皮、佛手等。实践证明,此对消除症状,降低血脂确有明显效果。究其机理,此乃截痰入脉故也。渗湿利浊肺之功:治疗高血脂症,亦常用泽泻、云苓类淡渗利湿药。渗利湿浊是通过肺“水津四布、五经并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这一生理功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