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手术时间短的儿外科小手术依靠静脉麻醉就可取得良好效果。但由于患儿对药物的转化和代谢有其自身的特点[1],故要求用药量小、起效快、镇痛效果好、苏醒快及不良反应少的麻醉药物实施麻醉。2016-06—2017-01间,我们将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效果。方法将自愿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早期妊娠孕妇80例随机数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缓慢静注丙泊酚丙泊酚2.5 mg/kg,观察组静脉滴注0.5μg/kg的瑞芬太尼后静脉注射1.5 mg/kg的丙泊酚,必要时追加0.5 mg/kg。观察与对比2组麻醉效果、丙泊酚用量、术中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术后苏醒时间。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丙泊酚用量、术中低血压及呼吸抑制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术后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好麻醉效果好,孕妇苏醒时间短,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七氟烷复合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合理应用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 方法 择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15例):S1组(吸入4%的七氟烷);S2组(吸入6%的七氟烷);S3组(吸入8%的七氟烷);P组(靶控血浆靶浓度3 mg/L的异丙酚),待各组患者镇静警觉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1后静脉注射瑞芬太尼、罗库溴铵,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各组达到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A/S=1的时间及各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line ARX index,AAI)值;记录诱导前,注入瑞芬太尼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2、3 min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BIS、AAI值. 结果 七氟烷组随着吸入浓度增高,S3组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MS评分=1的时间[(84±5)、(92±5)、(178±9)s]短于S1组[(109±5)、(117±4)、(197±9)s]和S2组[(95±5)、(102±5)、(188±8)s](P<0.01);S2组短于S1组(P<0.01).P组各时点时间[(131±4)、(139±4)、(222±8)s]较S1、S2、S3组延长(P<0.01).各组诱导后MAP均降至最低,组间比较P组(68.9±2.3) 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低于S1、S2、S3组[(76.8±6.6)、(75±3)、(75±3) mmHg](P<0.01).插管后各组MAP均高于插管前,组间比较S1组[(99.3±4.6)、(95.7±4.3)mmHg]在插管后1、2 min高于S2组[(96±5)、(92±4) mm Hg]、S3组[(96±3)、(92±3) mm Hg]、P组[(96.1±3.3)、(92.4±3.4) mm Hg](P<0.05). 结论 6%、8%七氟烷复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麻诱导起效快、血流动力学平稳、不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可安全可靠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经阴道取卵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根据给药时间、剂量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用计算机模拟药物浓度,建立并分析药效学模型及其特点。方法静脉麻醉下行经阴道取卵术患者4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5mg/kg(PR15组,n=24)或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 mg/kg(PR10组,n=18)。根据患者体动反应和自诉疼痛情况,酌情追加瑞芬太尼0.5μg/kg和/或丙泊酚0.5 mg/kg。麻醉质量评价主要指标包括睫毛反射消失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低氧发生率(SpO_292%)及其他不良反应。基于模拟浓度、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采用NONMEM软件建立药效学模型。结果PR15组患者定向力恢复时间明显慢于PR10组[(4.9±1.3)min vs(3.6±1.2)min,P0.05];但两组睫毛反射消失时间[(58±14)s vs(64±13)s]、低氧(12.5%vs 16.7%)和咳嗽(16.7%vs11.1%)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_(50))分别是1.71μg/ml、2.57ng/ml;95%患者有效镇静的丙泊酚浓度和有效镇痛的瑞芬太尼浓度(EC_(95))分别为4.30μg/ml、4.57ng/ml。丙泊酚1.0 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低于EC_(50),而1.5mg/kg产生的峰效应位则高于EC_(50);但瑞芬太尼1.0、1.5μg/kg产生的峰效应位浓度均高于EC_(50),后者接近EC_(95)。结论基于患者恢复时间,经阴道取卵术麻醉时瑞芬太尼1.0μg/kg复合丙泊酚1.0mg/kg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全身麻醉中瑞芬太尼与七氟烷的药效学相互作用。方法ASAⅠ级妇科或外科拟行择期腹腔镜手术的患者65例,每名患者预先选定七氟烷的目标浓度,并在试验过程中维持七氟烷呼出浓度恒定。采用七氟烷吸入诱导。当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设定浓度,观察七氟烷与瑞芬太尼不同剂量组合(0、1、2、4、6和8ng/ml)时,患者对100Hz、60mA、5s的强直电刺激(electrical tetanus stimuli,ETS)的体动和循环反应。应用NONMEM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和浓度-效应曲线(即S形曲线)的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求算七氟烷强直电刺激时的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结果单独应用七氟烷,抑制ETS引起体动反应的MACETS为1.52%,抑制ETS引起循环反应的MACETS为2.24%。小剂量的瑞芬太尼即可明显降低七氟烷的MACETS。当瑞芬太尼的靶控浓度为8ng/ml时,抑制强直电刺激体动反应和循环反应的MACETS值分别下降70.0%和76.3%。结论瑞芬太尼与七氟烷在抑制强直电刺激的体动和循环反应方面存在协同作用。瑞芬太尼可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行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应用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ASA1—2级择期行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经相同方法诱导后,按照麻醉维持方法不同,随机分为七氟烷一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烷一瑞芬太尼组(R组),每组20例。在持续吸入0.65MAC七氟烷的基础上,P组复合静脉输注2-6mg·kg-1·h-1丙泊酚,R组复合静脉输注2-6μg·kg-1·h-1瑞芬太尼。手术结束前15min停吸入,手术结束即刻停静脉麻醉药。记录术中不同时点的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观察患者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及拔管时OAA/S评分和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记录术中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于诱导后MAP和HR均有下降,但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转俯卧位后,两组患者MAP下降均较术前显著(P〈0.05)。各时点两组间SpO2和PETCO2无明显差异。拔管时的MAP和HR两组间无明显差别。两组间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患者睁眼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均小于P组(P〈0.05或P〈0.01)。R组患者拔管时OAA/S评分高于P组(P〈0.05)。R组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短于P组(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均可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但复合瑞芬太尼麻醉苏醒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7.
8.
单肺通气(OLV)麻醉时由于无通气肺的血液未得到充分氧合就流到了左心,造成了静脉血掺杂,从而使PaO2下降。肺泡低氧时虽然可产生低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使非通气肺血流转向通气肺,改善PaO2。但HPV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体温、创伤、麻醉药物等均可使机体缺氧加重。本研究比较静吸复合麻醉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时对呼吸、循环和血气的影响,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择开胸侧卧位手术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体重48~86 kg,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均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Ⅰ组)和全凭静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对全麻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择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年龄60岁~75岁,体重49 kg~8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瑞芬太尼七氟烷组(R组)和舒芬太尼七氟烷组(S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以持续吸入3%~5%七氟烷,依次静注瑞芬太尼1.0 μg/kg或舒芬太尼0.3 μg/kg、罗库溴铵0.9 mg/kg,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值≤60维持5s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吸入七氟烷,小剂量输注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维持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在基础值20%的范围内.于麻醉前(T0)和拔管后1(T1)、3(T2)、6(T3)、24 h(T4)采用短期方向记忆注意力试验(the short orientation memory concentration test,SOMCT)和改良的瑞秋洛斯阿米哥斯量表(rancho los amigos scale,RLAS)双盲法评估患者认知功能. 结果 两组SOMCT评分和RLAS评估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和T2时点R组SOMCT评分明显高于S组(P<0.05);RLAS评估Ⅷ级T1时点R组23例(77%)、S组8例(27%)(P<0.05),T2时点R组28例(93%)、S组15例(50%)(P<0.05),T3时点R组30例(100%)、S组28例(93%)(P>0.05);T4时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均回到术前水平. 结论 上腹部手术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麻醉患者术后早期皆可出现短暂的认知功能下降,但R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在隆乳术中应用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隆乳求美者30例,入室后给予静脉注射芬太尼0.20μg/kg和丙泊酚2.0~2.5mg/kg麻醉诱导,经口腔插入喉罩至口咽部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控制呼吸,维持气道压<20kPa;术中以微量泵每分钟持续泵入丙泊酚6.00~9.00μg/kg、瑞芬太尼0.10~0.15μg/kg维持麻醉效果;消毒铺巾后,采用肿胀麻醉技术行双侧乳房局部麻醉,在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静脉给药,待受术者清醒后拔出喉罩.结果 全部病例麻醉经过顺利,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平稳,受术者对手术耐受性良好,术后清醒时间为10~25min,无不适感觉和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在隆乳术中的应用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11.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负荷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雷米芬太尼以0.5μg·kg-1·min-1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0.1μg·kg-1·min-1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1·h-1输注10min,4mg·kg-1·h-1输注10min,20min后3mg·kg-1·h-1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均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P<0.01),且Ⅰ组较Ⅱ组明显(P<0.05)。Ⅰ组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不良反应较Ⅱ组高(P<0.01),术中无知晓。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两个注射泵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美容整形手术中应用瑞芬太尼(remifentanil)+丙泊酚(propofol)联合输注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renous anesthesia,TIVA)方法对诱导麻醉、维持麻醉及术后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美容整形手术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丙泊酚组及芬太尼(feutanyl)+丙泊酚组,观察两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及术中的血压、心率变化。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结果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组血循环稳定,血压、心率的变化与芬太尼+丙泊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丙泊酚联合输注TIVA用于乳腺美容整形,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预先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C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min(T7)的BIS、MAP、H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T2时D组BIS明显低于T1时和C组(P<0.01);与D组比较,T2、T4、T6时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或P<0.01);T4、T6时C组的E、NE浓度明显高于T3时和D组(P<0.01),而D组则无明显变化;D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D组拔管期间体动、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预先静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可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且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 mg/kg,1 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 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 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 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 (TCI)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 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 (n =2 0 )采用丙泊酚闭合环路TCI ,靶浓度 4 μg/ml,以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5 0、MAP =80 %基础值作为反馈指标。异氟醚组 (n =2 0 )采用 3 4 %异氟醚吸入诱导 ,0 8%~ 2 %维持。术中监测HR、MAP、BIS等指标。结果 丙泊酚组入睡时间和诱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醚组 (P <0 0 5 )。术中丙泊酚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明显优于异氟醚组 ,麻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用丙泊酚进行以患者自身MAP、BIS为目标的反馈TCI,能及时地调节及维持有效麻醉深度 ,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较小 ,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优于吸入麻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在清醒气管插管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瑞芬太尼+丙泊酚2mg· kg-1·h-1组(P组)、瑞芬太尼+0.5 μg/kg右美托咪定组(D1组)和瑞芬太尼+1 μg/kg右美托咪定组(D2组),每组20例.入室后三组患者均以0.25 μg.kg-1· min-1泵注瑞芬太尼,同时泵注不同镇静药,给药后5 min,2%利多卡因进行气管内表面麻醉,给药后10 min行可视喉镜下气管插管.记录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并记录给药前(T0)、插管前(T1)、插管成功即刻(T2)及插管后3min(T3)时的MAP、HR、SpO2;记录T0~T2时RR及PETCO2;同时记录患者呼吸抑制、呛咳及插管知晓等不良反应.结果 P组、D1和D2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80%、85%和90%.与T0时比较,T1时D1、D2组HR均明显减慢(P<0.01),而D2组MAP明显升高(P<0.01);T2时P、D1组HR明显增快(P<0.01),三组MAP均明显升高(P<0.01);T3时P组MAP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D1、D2两组(P<0.01).与T0时比较,T1、T2时三组患者RR均明显减慢,PET CO2明显升高(P<0.01),其中D1组RR明显快于,PET CO2明显低于P组和D2组(P<0.05).P组患者呼吸抑制、呛咳及插管知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1、D2组(P<0.05或P<0.01).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右美托咪定可安全地用于清醒气管插管,在维持血压稳定及减少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呼吸抑制轻微,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浓度的异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数量化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异氟醚对听觉诱发电位指数 (AAI)、数量化脑电图 (QEEG)各参数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评价AAI判断异氟醚麻醉深度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A患者SAⅠ~Ⅱ级行下腹部手术的患者 30例 ,在丙泊酚、维库溴铵诱导插管后分别吸入 0 8、1 0、1 3MAC的异氟醚 ,每种浓度维持 2 0min。记录BP、HR、AAI、双频谱指数 (BIS)、95 %边缘频率 (95 %SEF)和中间频率 (MF)的值。结果 随呼末异氟醚浓度的增高 ,AAI、QEEG各参数 (BIS、95 %SEF和MF)均显著降低。以上改变与呼末异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 (R =0 818~ 0 92 4 ,P <0 0 1)。结论 在 0 8~ 1 3MAC的范围内 ,AAI、BIS、95 %SEF和MF与呼末异氟醚浓度呈线性相关。AAI、BIS、95 %SEF和MF均可作为异氟醚麻醉深度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异丙酚和异氟醚麻醉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异丙酚麻醉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的影响.方法16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待硬脑膜打开后,Ⅰ组(n=8)以100μg@kg-1@min-1异丙酚静滴维持麻醉;Ⅱ组(n=8)以吸入1.3MAC异氟醚维持麻醉.以0.01%硝普钠溶液使MAP降低40%.结果Ⅰ组血压易于下降和维持,停止降压后Ⅰ组MAP显著低于Ⅱ组(P<0.05);Ⅰ组硝普钠平均剂量显著低于Ⅱ组(P<0.001),硝普钠总量较Ⅱ组减少53%;两组各时点HR,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及尿量无显著性差异;维持降压期间Ⅰ组血浆肾上腺素浓度(PE)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异丙酚维持麻醉可增强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异丙酚的直接扩血管和交感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