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10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RHR水平分为3组:RHR1组,〈75次/min;RHR2组,75次/min-84次/min;RHR3组,≥85次/min。分析静息心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高(P均〈0.05)。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参与了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静息心率(RHR)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 MS患者178例,按 RHR 水平分为4组,RHR1组:<65次/ min(52例);RHR2组:65次≤RHR <75次/ min(50例);RHR3组:75≤RHR <85次/ min(38例);RHR4组:RHR≥85次/ min(38例)。对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心电图、血液生化全项、头颅 CT 及 MRI 检查。结果静息心率加快使得老年 MS 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高。结论老年 MS 患者静息心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控制 RHR 对于老年 MS 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增加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非S-T段抬高ACS患者167例,按RHR水平分为:RHR 1组,RHR<65次/min;RHR 2组,65次/min≤RHR<70次/min;RHR 3组,70次/min≤RHR<75次/min;RHR 4组,75次/min≤RHR<80次/min;RHR 5组,RHR≥80次/min.随访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因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住院)发生率.结果随访167例患者,6个月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31.1%,RHR 5组随访6个月时反复心绞痛发作住院事件(33.3%)和复合心血管事件(66.7%)均较RHR 1~4组明显增多(P<0.05及P<0.01).结论 RHR增加是非S-T段抬高ACS患者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何芳  罗亦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591-593
目的探讨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和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50例夜间高血压患者,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三小组:70次/min以下为Ⅰ组,70~80次/min为Ⅱ组,80次/min以上为Ⅲ组,和同期140例健康体检患者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血脂、心率、动态血压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第Ⅲ组患者的白昼、24h、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脉压均显著高于第Ⅰ、Ⅱ组(P<0.05),白昼、24h、夜间平均舒张压相对于第Ⅰ、Ⅱ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三组患者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者RHR增加,IVST(interventricular septalthickness)与LVPW(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和LVMI(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水平增加,IVEF(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水平则降低;观察组中三组患者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增加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的水平呈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呈降低趋势。结论夜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其动态血压,左心室肥厚和患者血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应注重考察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静息心率(RHR)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住的女性急性心肌梗死234例,根据住院期间平均静息心率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平均RHR在55~64次/min、65~79次/min、80次/min以上,按心梗常规治疗,观察1月内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绞痛发作、再梗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RHR在55~64次/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结论 女性AMI应严格控制静息心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高血压病患者104例,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两组:SBP<160mmHg,SBP≥16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80次/分,RHR2组,≥80次/分。对入选患者做一下检查:心电图,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RHR与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呈正相关,与肌酐清除率呈负相关。结论 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肾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增加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同期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RHR、血压、血脂、血糖及心脏超声等各项指标。结果高血压组患者RHR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组RHR≥80次/min者明显多于对照组;RHR〈75次/min者高血压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高血压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R在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高血压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在高血压的防治工作中,应重视RHR,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与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平均年龄(67.9±7.3)岁,分布于60~85岁.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mg/24h定为尿微量白蛋白尿阳性.按收缩压(SBP)水平分为三组:SBP<160mmHg(1mmHg≈0.133KPa),160mmHg≤SBP<180mmHg,SBP≥180mmHg.在以上每一组中,又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RHR<70次/min(48例);RHR2组,70次/min≤RHR<80次/min(62例);RHR3组,RHR≥80次/min(45例),比较其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结果 各组中随RHR增加,尿白蛋白排泄率依次增高(P<0.01);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依次增高(P<0.01).结论 随着RHR的升高,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微量白蛋白尿阳性率均相应升高.RHR的增加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RHR)及心肌桥下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高血压、糖尿病等与心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心肌桥的49例患者RHR进行测定,并分为心肌桥前段血管AS组(A组)和心肌桥前段血管非AS组(B组),又按RHR测定结果将RHR〈75次/分者分为RHR 1组,RHR≥75次/分者分为RHR 2组.结果 A组患者RHR为(78.75±5.45)次/分,B组为(70.94±4.31)次/分,A组患者RHR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P〈0.05).RHR 2组患者更易发生心肌桥前段血管AS,与RHR 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桥前段血管AS与吸烟史、高血压、动脉狭窄程度相关(P〈0.05),A、B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R、吸烟史、高血压、心肌桥下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可能共同作用于心肌桥前段血管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5,(10):772-774
<正>近年来研究发现,在高血压和理想血压间的过渡状态——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不但更容易进展为临床高血压状态,而且伴随着更多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聚集,这些因素的聚集更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国内外把静息心率(RHR)作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监测指标。RHR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间有重要联系,如何合理有效地减缓心率,对防治高血压前期及心血管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原发性血压患者静息心率增高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0例,根据RHR水平分为三组,RHR 1组(RHR<70次/分)52例,RHR 2组(RHR 70~85次/分)158例,RHR 3组(RHR>85次/分)110例,各组患者测定血压、腰围、空腹血糖(FIB)、糖负荷后2 h血糖、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胰岛素浓度(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等指标。结果腰围、血压、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HDL-C、FINS、IR在不同RHR高血压患者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DL-C随着RHR增加而降低,而其他指标随着RHR的增加逐渐升高。随RHR的增加,合并代谢异常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HR与腰围、FBG、糖负荷后2 h血糖、TC、TG、LDL-C、FINS、I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61、0.45、0.28、0.45、0.41、0.36、0.54,P<0.05),与HDL-C呈负相关(r值为-0.41,P<0.05)。结论静息心率增快与高血压患者代谢紊乱程度相平行,可能参与了代谢综合征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息心率(RHR)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AMI患者108例,据RHR水平分为心率增快组(心率≥100次/分)和心率正常组(心率<100次/分),测定RHR和射血分数(EF)。结果老年AMI患者心率增快组EF值明显低于心率正常组(P<0.01);心率增快组EF值<50%比率明显高于心率正常组(P<0.01)。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MI后心率增快是预后不良前兆,RHR是老年AMI患者预后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冷静  唐海滨  孙连达  韦旻  李颖  刘鲲 《贵州医药》2007,31(7):632-632
近年来静息心率(RHR)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9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RHR、血糖、血脂及左室壁厚度的检测,并与8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以进一步探讨RHR与高血压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分组1.1.1高血压组(EH)92例高血压患者均为2004年8月至2007年1月我院老干科或老干门诊的患者,男83例、女9例,平均年龄74.5岁。高血压诊断标准[1]: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即为高血压,经详细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1.1.2正常对照组(NT)88例正常对照组均系本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对于提高高血压控制率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制定规范化电子社区血压监测表及一对一的电子社区高血压患者资料表,每月由社区护理人员对社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社区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血压监测结果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并跟踪其用药效果及时适当的作出相应调整。结果对照组血压控制率为30.38%,因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为1.53%;应用组血压控制率为47.14%,因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为0.87%。结论社区规范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遵医程度,更有效的控制患者血压水平,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正>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作用的破坏都与猝死的各种基质和触发因素直接相关[1]。心率增加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上升密切相关[2]。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较快的静息心率伴随较高的血压。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3]。本文用心率变异定量分析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以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发展及死亡等各个过程中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  相似文献   

16.
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变化,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平衡作用的破坏都与猝死的各种基质和触发因素直接相关[1].心率增加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上升密切相关[2].静息心率与血压水平密切相关,较快的静息心率伴随较高的血压.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3].本文用心率变异定量分析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以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发展及死亡等各个过程中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及静息心率(RHR)、平均心率(AHR)、夜间心率(NHR)的变化规律,为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区中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社区所有入选对象进行血压、静息心率测定,根据静息心率的测量结果分为4组,同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体质量、身高,统计有无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异常等合并症,比较不同的静息心率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DP)、脉压(PP)、体质量指数(BMl)、血糖、血脂以及合并症构成比的差异性。结果随着静息心率的增高,SBP、DBP、PP、BMI、血糖、血脂以及合并症构成比均增高(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危险因素和合并症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某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825例某高校社区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并比较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心率,分析影响血压达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 825例患者中,血压达标患者489例(59.3%),血压未达标患者336例(40.7%)。血压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21±12.1)岁,平均病程为(12.0±9.2)年,平均BMI为(23.9±2.6)kg/m2,平均心率为(74.2±4.8)次/min;血压未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5±12.1)岁,平均病程为(12.3±10.0)年,平均BMI为(24.6±2.8)kg/m2,平均心率为(75.5±6.5)次/min。血压达标患者的平均年龄、平均BMI、平均心率均低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的女性比例、BMI<24 kg/m2比例、心率<75次/min比例、体育锻炼时间≥150 min/周比例均高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年龄比例优于血压未达标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达标患者与血压未达标患者的病程比例、药物应用数量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45~64岁、BMI<24 kg/m2、心率<75次/min、体育锻炼时间≥150 min/周为血压达标的保护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在社区管理中应注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管理重点;对≥65岁患者医务人员应注意其心理、生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社区血压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20.
<正>2003年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价和治疗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明确~([1])提出了高血压前期一词。在临床上高血压前期极易转归为高血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2])。因此学者们开始寻找引起高血压前期新的危险因素其中之一是人体在不活动清醒状态下每分钟的心率(RHR)。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RHR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及死亡的预报因子~([3])。目前关于RHR与高血压前期的关系尚未完全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