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采用食管胃肌层纵切横缝法治疗贲门失弛缓症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例,女3例,年龄16~31岁,病程1~3年,均经手术证实。 2 手术方法经胸或腹部切口,游离食管,切开食管胃肌层直达粘膜下层,粘膜膨出后将肌层与粘膜分离1/2周,再将纵形切开的胃食管前壁肌层横行缝合,遮盖保护食管粘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粘膜成形食管胃吻合术的可行性 ,寻找食管胃吻合术后抗反流方法。方法 :成年健康羊 11只 ,实验组 6只 ,对照组 5只。对照组用常规术式 ;实验组手术方法 :在胃底前壁拟吻合处剥除约 8cm× 4cm横长方形浆肌层 ,在下横切缘处切开粘膜 ,并纵形切开 1 5~ 2cm ,粘膜反折吻合成形为管状。食管粘膜延长 1 5~ 2cm ,分层吻合。依靠突向胃内粘膜瓣起抗反流作用。结果 :适当剥除肌层保留粘膜血供良好 ,未见坏死现象。与对照组比较 ,粘膜吻合口直径、突向胃内结构厚度、食管与胃内压力差变化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突向胃内粘膜瓣长 >3 0cm ,粘膜缝合严密 ,肌层吻合线与粘膜层吻合线距离 >1 0cm。结论 :①切除肌层保留完整粘膜下层 ,不引起粘膜缺血坏死。②粘膜瓣较薄、柔软、关闭性强 ,具有良好抗反流结果。③粘膜层密缝对合良好 ,与肌层不在同一平面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④不同平面吻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前临床上胃肠吻合术大都沿用传统的内翻缝合。自1987年以来我们对50例胃手术采用粘膜、粘膜下层—粘膜、粘膜下层、浆肌层—浆肌层的分层缝合技术,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作者于1987年~1990年间连续对54例食管贲门癌切除后,行食管胃改良式一层吻合,未发生吻合口瘘、狭窄及返流。本组食管上段癌1例,中段癌23例,下段癌16例,贲门癌14例。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31例,颈部吻合1例,其余为主动脉弓下吻合。吻合方法:将胃最高点的后壁4 cm 处,提至食管吻合平面后上方约4cm 处,并将其高位悬吊固定于纵隔食管床周围组织。在吻合端两侧放置三翼无损伤钳予以对拢,以防食管及胃吻合端回缩及内容物外溢。食管端沿粘膜下层将肌层平行向上分离0.5cm,并环形剪去多余的粘膜,使肌层长于粘膜0.5cm。胃端切口与食管等宽,亦同法修剪。吻合后壁时用细丝线作间断或连续缝合,勿将浆肌层和肌层嵌入腔  相似文献   

5.
胃管成形术在食管重建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食管次全切后用胃代替食管行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临床上应用最多,为了使替代食管的胃有足够的长度和丰富的血液供应,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我们设计了切除贲门和小弯侧胃组织,将胃作成管状来满足颈部吻合的要求。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这一术式进行基础和临床的可行性研究。方法胃管成形术通过距大弯4~5 cm作一平行曲线,用电刀切开胃的浆肌层,在浆肌层和粘膜下层之间游离,分别切开上述两层,切除贲门和小弯侧胃组织,分别缝合粘膜层和浆肌层。传统方法是在贲门上1 cm切断食管下段,双U字缝合食管断端,用胃浆肌层包埋该断端。本文胃管成形术38例,传统方法60例,将病人分成两组,术中分别测量胃的长度,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测量胃的血流量和吻合口处组织血流量,统计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病率。结果胃管成形术后胃的长度明显长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38.5±3.2 cm和30.2±3.6 cm(P<0.01),吻合口处胃组织血流量,胃管成形术为16.8±2.3 ml/min/100 g,传统方法组为10.5±3.2 ml/min/100 g,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后者明显高于胃管成形术(P<0.05)。结论胃管成形术使管状胃明显延长,胃组织血流量也显著增多,此种方法可以使胃有足够的长度在胸腔内或颈部任何部位进行吻合,使吻合口处有丰富的血供和相对无张力,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我们认为此种技术对食管癌食管次全切除,用胃重建食管是可靠的并且术后并发症降低。  相似文献   

6.
残胃纵轴延长技术在残胃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勉  张诠 《广东医学》2002,23(11):1197-1198
目的:解决在残胃食管癌根治手术中,因残胃过短而造成残胃与食管吻合困难的问题,方法:根据胃壁的解剖特点,将胃的浆肌层横向切开后,利用黏膜层有许多皱襞且延伸性好,可将残胃纵向拉伸以将其纵轴有效延长;同时,将胃小弯侧的迷走神经干及其分支和周围血管纤维素作分段切断及结扎,也可有效地增加胃小弯侧纵向延伸。这一技术在一组22例残胃食管癌患者的根治手术中使用,通过分析总结其临床价值。结果:在使用残胃纵轴延长技术中,残胃纵轴延长了5-8cm,残胃与食管残端均能满意吻合,且并发症少。结论:残胃纵轴延长能有效地延长残胃轴长度,从而可避免因残胃与食管残端吻合张力过大或因食管切除过于保守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消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返流等三大并发症。方法 食管两侧剪1.5cm,形成二叶瓣片。胃前壁造口为胃腔内。不缝粘膜层,将食管肌层与胃壁浆肌层作双层间断缝合,二层间距为3cm,以食管胃套接术代替食管胃吻合术。结果 194例,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及胃返流,结果满意。结论 (1)缝合粘膜层是食管胃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基本原因。(2)食管胃套接术,不缝粘膜层,以套接术代替吻合术,从理论上及临床应用,确能消除吻合口瘘、吻合口窄狭及胃返流三大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贲门失弛缓症经腹手术治疗1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贲门失弛缓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经腹行迷走神经左支切断,食管下端贲门肌层切开,胃底固定及幽门成型术,切开食管肌层直达粘膜下层,长度5-7cm,将肌层粘膜分离1/2-2/3周,使食管粘膜充分膨出。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食管钡透,证实疗效满意,无手术死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腹行贲门失弛缓症,,恢复快,避免了开胸手术对心肺的干扰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0年2月~1996年5月共行食管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单层斜面吻合226例,无吻合口瘘和狭窄发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与结果常规操作切除肿瘤后,把食管近端修剪成斜行向下20~30°的斜面,要求食管粘膜比肌层长0.2~0.3cm。将胃或残胃无张力地提至吻合部位,在预定吻合处横行切开胃壁3~3.5cm,采用Gambee氏单层缝合法和单层内翻结节缝合法隔  相似文献   

10.
许瑞云  凌启波 《广东医学》1996,17(7):483-484
作者对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进行改良,设计了胃小弯和胃底部浆肌层切开术。以狗为实验对象,观察手术前后胃组织内胆碱能纤维和壁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术后胃固有膜、粘膜下层和肌层内的胆碱能纤维明显减少,壁细胞的泌酸功能受到极度抑制,提示LFS能有效地去除壁细胞的迷走神经支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手术中管胃重建消化道的临床应用及其术后生活质量。方法:474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管胃组及对照组,管胃组243例,对照组231例。管胃组采用切除胃小弯侧形成管状胃由食管裂孔经后纵隔沿食管床及主动脉弓后送至右胸膜顶或者左颈部行食管胃吻合,食管胃吻合采用粘膜肌层分层吻合;对照组则采用全胃由同样途径在右胸膜顶或左颈部行食管胃断端分层吻合。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均恢复出院,无手术死亡。管胃组吻合瘘发生率为0.8%,明显低于对照组吻合瘘发生率5.1%,p<0.05;吻合口狭窄发生率1.2%,明显低于对照组吻合狭窄发生率13.8%,p<0.05;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2%,明显低于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16.4%,p<0.05。结论:食管癌手术中管胃重建消化道更加符合患者生理解剖要求,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香蕉”胃术治疗高位小弯胃癌,既能做到切线无癌细胞残留,确保根治,又能同时避免难度大、并发症多的全胃切除等复杂术式。方法 选择高位小弯胃癌且无远处转移患者,先行胃周围淋巴结清扫及韧带分离,然后在癌肿近端4.0cm处取数块组织,行快速冰冻病理活检,对发现癌细胞者,则按“香蕉”胃术的弧形设计,上移切线处,再取活检,如活检阴性,可于平脾下极处胃体置两把kocher氏钳,夹胃宽度4.0cm,从两钳间切断后,沿胃纵轴向近端呈弧形行边切边缝法断离,直至小弯侧,使大弯侧胃体形成“香蕉”形残胃。结果 “香蕉”胃术式(新法)切线残留癌发生率为14.36%,旧法切线残留癌发生率为78.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u=2.378,P<0.01)。对42例患者分别进行了3年、5年生存率随访,其疗效优于常规术式。结论 “香蕉”胃术式治疗高位小弯胃癌,符合肿瘤根治原则,切线癌细胞残留率低,多能保留胃体组织,大部分病人不用行近侧胃切除或全胃切除。该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毛峰  周燕 《河北医学》2013,(8):1148-1151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探讨股骨粗隆问骨折合理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11年4月,分别采用DHS(DHS组49例)和PFNA(PFNA组40例)治疗并随访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术中透视次数、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相比PFN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平均愈合时间与DSH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良率,PFNA组89.4%;DHS组86%,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DHS组明显发生率要高,尤其是远期并发症。结论:应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问骨折,在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PFNA内固定平均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骨折愈合时间短。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固定更为牢靠,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十二指肠镜高频电治疗胃内特殊部位息肉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56例胃内特殊部位息肉普通胃镜(前视内镜)治疗困难,应用十二指肠镜(侧视内镜)行高频电治疗,术后送病理检查,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结果:胃内特殊部位息肉56例,手术成功53例,成功率94.6%。其中贲门下41例(38/41),胃体小弯侧15例(15/15),息肉大小0.4-1.5cm,平均0.9cm,均一次切除。手术时间18-30min,平均20min,无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例,腺瘤性息肉2例,胃底腺息肉6例,组织学阴性lO例。结论:十二指肠镜在胃内特殊部位息肉治疗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疗效,值得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尽管胃黏膜下肿瘤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是一些仍然有潜在的恶变可能,切除肿瘤不但可以通过病理诊断确诊,而且
可以完全治愈病变。本研究是通过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经胃黏膜下隧道,切除黏膜下肿瘤后完全封闭切口,从而观察该方法是否
为一种新颖的安全、有效及实用的技术,并分析术中双孔道双弯曲内镜的优缺点。方法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本内镜中心
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考虑为胃黏膜下肿瘤共50例。术中应用CO2气体,在病变一侧行弧形切开黏膜1/3~2/3周,内镜分离
黏膜下层建立隧道,暴露病变后完整切除,利用内镜双孔道边钳拉胃黏膜边夹闭对位的弧形切口,直至创面完整闭合。观察术
中、术后穿孔、出血的发生率,临床转归以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切除的黏膜下肿瘤标本直径1.1±0.6 cm(范
围0.5~2.5 cm),28 例位于胃底,17 例位于胃窦,5 例位于胃体。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整切除。手术时间35.3±16.2 min(范围
23~76 min)。5例出现穿孔(10%),在切除病变完毕以钛夹完全夹闭弧形切口后成功封闭穿孔,经内科保守治疗后出院。16例
出现术中出血,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无内镜无法控制的大出血。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病例。48例术后1年随访均无复发,2
例失访。结论本研究显示该技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切除胃黏膜下肿物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Gastric stromal tumors are the most common mesenchymal tumors, and such submucosal mass lesions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ccur frequently. A 54-year-old woman with no major complaint wa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or evaluation of a mass located between the stomach and the pancreas.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demonstrated a mass lesion which was located near the lesser curvature of the stomach. Selective left gastric arterial angiography revealed a hypervascular mass, and we diagnosed it as a leiomyosarcoma of the stomach. At laparotomy, there was a large solid mass 5 cm in diameter along the minor curvature of the stomach. Tumor resection with partial gastr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the histological diagnosis was a gastric stromal tumor with CD34 immunoreactivity. We report a case of stromal tumor of the stomach with extramural growth and review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7):69-71+74
目的对比研究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0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远端胃癌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胃小弯全切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淋巴结清除数显著多于对照组,每例淋巴结平均清除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一例出现倾倒综合征,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家庭支持、生活感受各项评分分别为(8.3±2.5)分、(8.4±1.3)分、(8.2±1.5)分、(8.3±1.2)分、(8.9±1.2)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远端胃癌的效果更好,能有效清除淋巴结,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胃血管生长不良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罕见原因。本文报告2例并复习有关文献。胃粘膜下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并见淋巴管扩张。作者认为,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应考虑到胃血管生长不良,本文还讨论了胃肠道血管生长不良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2011年间收治的2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老年性(60岁以上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非老年性(小于60岁)出血患者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例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胃溃疡所致出血最多23例,占20.91%,其次为胃癌18例,占16.35%,其他常见的病因还有复合型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出血,老年组患者肿瘤发生率、胃溃疡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而十二指肠溃疡及肝硬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老年性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胃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