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损血管"对于评价易损斑块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块内新生血管,正性重构血管以及内皮功能严重不良血管与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故提出易损血管概念,并将这3种类型的血管归属于易损血管范畴,认为在对易损斑块进行药物干预的同时,应考虑其对易损血管的影响,利用中药多靶点、多途径干预疾病的优势,研究开发对易损斑块和易损血管均有良好作用的中药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外科治疗痈的理念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内皮损伤后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增生性疾病,炎症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始终。针对发病机制的转变,根据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从外科治疗痈的理念,指出热毒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运用清热解毒中药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3.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破裂与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对防治脑血管意外事件意义重大。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对颈动脉易损斑块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本文就颈动脉易损斑块相关的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方药及干预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活血化瘀类中药(单味药、复方)可通过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壁的微血管新生,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抑制斑块增殖和破溃,稳定易损斑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等多途径和多靶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综述细胞焦亡在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形成机制中的作用及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焦亡从而稳定AS的研究现状,探讨今后中医药干预AS易损斑块的研究思路。抑制炎性小体或 caspase-1细胞焦亡信号通路已成为近年来防治AS易损斑块新的干预靶点。中医药干预细胞焦亡稳定AS及易损斑块的研究涉及中药单体如灯盏花乙素、二氢杨梅素、雷公藤红素、大黄素,单味中药如菝葜,以及中药复方化瘀祛痰方、清心解瘀方等;干预的靶细胞多为巨噬细胞与内皮细胞;涉及的分子标志物主要有炎性小体NLRP3、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与IL-18、蛋白质caspase-1等;干预机制可能与抑制以上分子标志物有关。中医药调控细胞焦亡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尚停留在细胞水平和动物实验层面,相关的临床研究未见报道。今后有关中医药稳定AS易损斑块的研究应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调控而非单纯抑制炎症小体与炎症因子,以期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AS易损斑块的疗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的重要机制,稳定易损斑块对防治ACS意义重大,中药多靶点干预的作用在稳定斑块方面已露出可喜苗头,现就近年来中医药对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是易于受损的斑块,包括易于发生破裂的斑块及所有可能有血栓性并发症,进展迅速的斑块,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主动地对易损斑块进行防治,可以使易损斑块转变成稳定斑块,甚至促使斑块消退,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现代医学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有很好稳定作用,中医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在对易损斑块的防治中具有潜在优势和发展前景,中医在易损斑块的治疗研究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果,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易损斑块的稳定性是继发性血栓是否形成的主要原因,及时识别易损斑块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具有重要意义。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形成的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等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并已从分子水平阐释了中药组分及有效成分稳定As易损斑块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鲁喦  李涛 《中医药研究》2012,(10):1200-120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采用开放、对照方法,分析药物干预对9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患者的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全部90例患者主要使用的药物有:血小板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活血化瘀中药、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血小板拮抗剂+阿托伐他汀+活血化瘀4类药物组合,4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所加重;服用活血化瘀中药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斑块无明显影响;服用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结论药物治疗不能逆转颈内动脉颅外段动脉硬化的总体加重趋势,活血化瘀中药未能体现出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有效干预作用,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较小、部分病例治疗时间较短以及参与干预的活血化瘀中药种类较多有关。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颈内动脉硬化加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肺损伤是指胸部肿瘤经放射治疗后,损伤放射野区正常肺组织并发的损伤.采用养阴清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药治疗在减轻放疗不良反应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本文归纳中药干预放射性肺损伤研究的相关文献,围绕其不同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六郁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易损斑块处Ⅰ型、Ⅲ型胶原的含量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稳定易损斑块的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方法建立易损斑块模型。将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辛伐他汀组,每组10只,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2周后,用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观察Ⅰ型、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法检测MMP-9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形成易损斑块;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Ⅰ型胶原增加、Ⅲ型胶原减少(P0.01),Ⅲ型胶原/Ⅰ型胶原比值降低(P0.01),MMP-9表达减少(P0.01)。结论六郁同治法可稳定易损斑块,调节Ⅰ型、Ⅲ胶原的含量和抑制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急性盆腔炎的治疗中,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方法 80例急性盆腔炎患者在应用相同抗生素治疗同时,随机分为:治疗组以中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对照组以中药清热解毒利湿法治疗.观察总结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应用清热解毒利湿法的对照组.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急性盆腔炎时确有增强疗效、缩短疗程、防止迁延与复发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景尚  黄烨 《中医药研究》2013,(12):1501-150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血瘀证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AS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斑块形成、钙化、溃疡、血栓形成、出血等复杂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血瘀"、"痰阻"表现十分相似.随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中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中"抗AS效应"就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调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发挥抗AS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快速发展,AS机制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和作用靶点.本文在总结活血化瘀中药抗AS研究的基础上,结合AS机制研究最新进展,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的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医院HIS数据的异位妊娠临床用药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丽  廖星  谢雁鸣  杨薇  王卓月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87-3492
该研究选取全国15家三级甲等医院异位妊娠患者的HIS数据,分析真实世界中异位妊娠的临床用药关联情况。结果显示异位妊娠患者在治疗中最常用的西药种类是抗生素、止血药、杀胚药,最常用的中药种类是清热解毒类药、活血化瘀类药、补益气血类药。中西药联合应用常见组合依次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生素,清热解毒类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类中药+抗生素,补益气血类中药+抗生索,活血化瘀类中药+止血药,补益气血类药+止血药,活血化瘀类中药+杀胚药。研究表明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用药类别比较集中,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在西药抗炎、杀胚、止血基础上辩证应用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益扶正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回顾性分析,结合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从病因病机、基础研究、中药药理、辨病辨证四个方面对易损斑块中医研究思路与方法提出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玄昌波  王显 《中医杂志》2014,(18):1607-1610
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是指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中医学多从"虚"、"瘀"、"痰"、"毒"、"风"等方面认识易损斑块的"易损性"。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抑制血管新生、干预氧化应激、干预信号通路等多途径、多环节使易损斑块趋于稳定,在稳定斑块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易损斑块是指那些不稳定和有血栓形成倾向的斑块,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等危急重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结合现代医学对易损斑块形态、去稳因素及干预等方面的认识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近5年来各医家对易损斑块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雪芳  张敏  李琛  苏敏 《河北中医》2010,32(4):586-587
目前,我国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补益类为主,每年使用近30亿人次,但随着中药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频发,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我们认为临床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预防干预是避免中药注射剂出现问题的关键,兹将综合护理干预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病理基础,特别是易损斑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直接致病因素。近年来,随着对易损斑块病理学、组织学、细胞分子学及物理检测的研究进展,进一步阐明了易损斑块的整体结构、形态、组织成分、形成机制、循证性提供了临床干预及治疗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