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玲  赫卫平 《医学综述》1995,1(7):309-3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乳胶灌注在心的血管教学中的应用,为临床科研,尤其是在冠心病的诊疗等方面提供形态学依据和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冠状动脉、冠状窦口插管,采用手推法,多方位、顺逆向相结合进行乳胶灌注。结果:灌注的标本,心的血管显示清晰,且色彩鲜明。结论:乳胶灌注心的血管标本立体感强、血管及其分支暴露充分,分布清晰,标本美观、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行螺旋CT检查,将数据输入工作站行图像三维重建。对其中24例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CTA对动脉瘤检出率达100%;3D-CTA对动脉瘤的瘤体;瘤颈及周围结构关系显示良好;可显示附壁血栓及钙化。3D-CTA对DSA是一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种更适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 对68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造影前、后的指导及护理配合等.结果 通过护理指导,所有患者均能顺利通过检查.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对保证患者顺利通过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术与MRA、DSA的对照观察关俊宏潘蔚然王成林赵崇智王朋1刘贵军2田边纯嘉3端和夫3(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沈阳110001)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术;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三维CT血管造影术(Th...  相似文献   

8.
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观察80例脑梗塞急性期血管形态。63例(78.8%)中显示异常,分为4种类型:①完全闭塞;②不完全闭塞;③血管稀少、血流减慢;④广泛血管分支纤细、僵硬。以①型及②型居多,分别占42.0%和30.2%。闭塞的程度与病灶大小有关。治疗后21~28d内18例MRA复查,发现9例①型中有5例大片脑梗塞完全闭塞的血管部分再通,MRI见有出血灶;4例形态未变,但出现侧枝循环,MRI显示病灶缩小。对非大片脑梗塞患者应用血管扩张剂对促进侧枝循环建立,改善病灶供血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能真实记录眼底动态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治疗选择和疗效观察,至今已成为眼科常用的检查项目。我科1996~2003年为1022例患者实施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68例。IV DSA和IA DSA图象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2.8%和100.0%,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IV DSA和IA DSA创伤性较少,对颅内、颈部大血管、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有诊断价值,但IV DSA因血管互相重叠,末稍分支显影不够清楚。让被检者在检查前咽下2%利多卡因麻醉咽部粘膜,或肌网注射盐酸654-2、腹部加压等,可减少不自主吞咽或肠蠕动引起的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替代单纯常规冠状血管造影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16日-2008年6月17日在我院心内科行单纯CCA并最大狭窄处≤50%的患者共568例,其中1个月内曾在我院行CTCA检查的患者102人,对比CTCA与CCA的结果。结果80例为单纯CCA检查,19例为支架植入术后复查,3例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CTCA诊断8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92.2%;其中19例支架植入术后复查患者,CTCA诊断3例偏差,诊断符合率为84.2%。结论CTCA可较准确的鉴别无需再血管化治疗的患者,包括支架植入术后复查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无创性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MRCA)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健康志愿者和21例近期接受诊断性X线冠状动脉造影(XCA)的病人进行了MR-CA成像。结果33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旋支的显示率分别为97%、100%、91%和91%;显示长度分别为51±15(28~80)mm,11±4(4~22)mm,44±13(24~66)mm和40±12(20~66)mm。21例有XCA对比的病人中,37处近、中段血管狭窄中有29处(78%)可被MRCA识别。结论MRCA可识别左右冠状动脉近段4~5cm内的大部分中度以上狭窄病变,对轻度狭窄不够敏感,远端血管狭窄尚不能显示。目前可作为一项补充性的冠状动脉成像方法有选择地试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双源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对照。方法:2007年3月至11月对临床拟诊主动脉病变的57例患者行双源CT主动脉成像。根据双源CT图像确定是否存在主动脉病变以及类型和范围。部分患者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57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14例,主动脉瘤2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另外6例正常。同时有9例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6例与CTA一致,1例漏诊,2例升主动脉瘤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1例行DSA,结果与CTA相近。1例行MRA,与CTA一致。结论:DSCT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主动脉的无创性成像,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和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the left radial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 Methods:195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CAG) into a left radial artery approach group(98 cases) and a right radial artery approach group(97 cases) from Jan 2006 to Dec 2006. Selective coronary angiographies were performed with 5F TIG catheters. The time of puncturing, duration under X-ray fluoroscopy and of the operation, successful rates of puncturing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recorded. Results: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the time of puncturing(2.25±1.58 min vs 2.19±1.62 min), duration under X-ray fluoroscopy(3.12±1.53 min vs 3.21±1.49 min)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operation(12.87±2.52 min vs 12.98±2.85 min), nor in the success rates of puncturing(95.91% vs 95.87%)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94.90% vs 94.85%). Conclusion: Coronary angiography can be accomplished via the left radial artery approach, indicating that this is a worthwhile clinical approach.  相似文献   

15.
用抽签法将60例头颈动脉成像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方案组和优化方案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方案和优化方案成像,对所形成图像进行评价。优化方案组能有效消除头臂静脉高密度伪影干扰、显著提高颈部动脉起始段及颅内动脉的显示能力,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优化方案可行,是比较理想的64层CT头颈动脉成像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脑血管容积成像的技术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临床怀疑脑血管性疾病患者的16层CT脑血管成像(CTA)资料,并与数字减影(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52例中,脑动脉瘤33例,16层CT容积成像清晰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生长方向、瘤颈特征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体与相邻血管和颅骨的三维结构关系,优于DSA.脑血管畸形8例,16层CT容积成像并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形态、范围大小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形态及数量.烟雾病2例,16层CT容积成像显示闭塞血管近段及颅底异常增生侧枝血管.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re 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颈部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3例患者的3D CEMRA及DSA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比较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并比较3D CEMRA与DSA在不同程度血管狭窄方面的符合程度。结果与DSA相比,3D CEMRA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为97.5%,特异度为95.9%,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在五种狭窄程度(Ⅰ-Ⅴ)3D CE-MRA与DSA比较符合度分别为97.5%,91.7%,88.9%,93.8%,100%。结论 3D CE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上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基本可以替代DS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6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利用其先进的后处理功能对冠状动脉进行重建,以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及其分支,并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其中6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256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有249例成功地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左冠脉主支、左冠脉回旋支、左冠脉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主支)及其分支(包括右冠脉的后降支、左室后支、圆锥支、窦房结动脉及左冠脉的对角支、钝缘支等),另外7例由于扫描过程出现心率过快(>90次)或出现严重心律不齐,重建图像质量欠佳或出现锯齿状伪影,部分冠状动脉显影欠佳。138例64-MSCT诊断201支冠状动脉有斑块形成并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66例患者的64-MSCT诊断冠脉狭窄的患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诊断 62例的78支冠状动脉伴有不同程度的狭窄,64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率为93.94%。结论:64层螺旋CT对冠脉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接近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0例AD(主动脉夹层患者)按DeBakey分类法分为DeBakey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按照Stanford分型法为A型6例、B型14例。"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双源CTA对AD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4例患者假腔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假腔内的充盈缺损。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更有利的指导依据,操作简单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5例疑有下肢动脉狭窄患者,49例行3D CE-MRA检查,其中1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149例行CTA检查,其中20例行DSA检查。将每条下肢动脉分9个节段,分别对2组病例以DSA为金标准进行效果评价,对比2种检查方法差异。结果①3D CE-MRA与DSA对比,准确率94.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05)。②CTA与DSA对比,准确率96.4%,敏感性100%,特异性100%,其中Ⅱ级以上狭窄准确率94.9%,敏感性100%,特异性97.6%,2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0.05)。结论3D CE-MRA与CTA在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诊断中均具有较高价值,二者能准确评价下肢动脉狭窄性病变,是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