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食管经常发生多部位的鳞状上皮化生,且这种改变可以被色素内镜检查(Lugol溶液)所发现,表现为多个Lugol着色阴性区(LVLs)。尽管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 R)通常被用来治疗浅表性食管癌,但是新的病变又会出现,而且切除不全时可导致后遗症。目前对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合理治疗所知甚少。方法:对116例患者的165份食管鳞状细胞癌进行回顾性研究,内容包括色素内镜检查(Lugol溶液)和活检,这两项检查在EM R后第1年每3个月进行1次,以后每6个月1次。当在EM R瘢痕处发现肿瘤时,该病例即为局部复发。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来预测复发…  相似文献   

2.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ubmucosal tumor,SMT)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1],内镜黏膜切除术是应用辅助技术,在内镜下对消化道较小的无蒂浅表性病变行病灶切除的方法[2]。随着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内镜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的浅表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3日至2017年12月31日ESD术后的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病例187例。对每例标本的肿瘤分化程度、侵犯深度、浸润生长方式、肿瘤是否出芽、脉管是否侵犯、切缘状态进行判读。查询所有患者术后内镜活检记录及手术根治记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年龄42~83岁,男性147例,女性40例。9.1%患者合并其他部位的癌/上皮内瘤变,以胃腺癌最常见。高、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分别占0.5%、41.7%、15.0%,其余42.8%的病例仅有微灶浸润,难以分级。黏膜固有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浸润者,分别占39.6%、32.6%、27.8%。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1)占9.1%,黏膜下层浸润≥200 μm(SM2)占18.7%。淋巴管侵犯与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出芽、浸润生长方式有关。淋巴管侵犯率随着浸润深度增加及出芽级别增加而增高。浸润方式为混合型和弥漫型的淋巴管侵犯率高于膨胀型。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之间淋巴管侵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完整切除130例(占69.5%)。非完整切除者(57例,30.5%)切缘多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再次内镜下活检,病理证实无复发46例(66.67%),复发19例(27.54%),其他部位新发4例(5.80%)。完整切除者与非完整切除者之间病理活检复发率〔28.3%(13/46) vs. 31.6%(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生长方式、肿瘤出芽、淋巴管侵犯均应作为ESD标本病理报告的必要指标,其中肿瘤出芽是淋巴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淑蓉  杨利  周静  杨静  刘冬梅 《吉林医学》2011,(35):7592-7593
目的:探讨内镜下小儿结肠息肉黏膜下切除术(EMR)的护理。方法:对12例<8岁的结肠息肉患儿在内镜下行EMR,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结果:1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息肉切除,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EMR是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研究目的:内镜黏膜下层切除术(ESD)近来被用于整体切除胃肿瘤,从肿瘤学成因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角度考虑,该技术也有望用于直肠肿瘤。患者与方法:35例术前诊断为大上皮内瘤样变并伴黏膜下纤维化或局限于直肠皱襞的连续直肠肿瘤病例入组,对用于胃肿瘤的方法作一些改良后进行直肠肿瘤的ESD,并对有效性、并发症和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整体切除术和整体切除联合R0根治切除术实施率分别为88.6%(31/35例)和62.9%(22/35例),术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均≤2g/dl,没有患者因术中出血或术后便血而输血或接受急诊结肠镜下止血。2例(5.7%)患者术中出…  相似文献   

6.
自从Aub等发现麦胚凝集素能使腹水癌细胞凝集,而对相应的正常细胞没有作用后,利用各种凝集素观察的结果均表明,凝集素对肿瘤细胞的凝集作用一般比相应的正常细胞强。最近,朱正美等用放射受体技术比较正常鼠肝细胞和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7.
利用Con A-HRP定位技术观察食管上皮细胞ConA受体分布。结果概括为:(1) 增生食管上皮细胞的ConA受体主要位于表浅细胞和棘细胞质膜;(2) 癌细胞的ConA受体有较明显的增加,且细胞核膜上出现ConA受体;(3)自原位癌,Ⅰ、Ⅱ至Ⅲ级鳞状细胞癌,核膜的ConA受体似乎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提示核膜上的受体可能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早期胃食管结合部(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GEJ)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非治愈切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的早期GEJ癌患者114例,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对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形态、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溃疡等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非治愈性切除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非治愈性切除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形态、病灶位置、深在性囊性胃炎、背景炎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肿瘤直径、黏膜下浸润、溃疡、病理类型和黏膜下纤维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独立危险因素的数量与术后非治愈性切除发生率相关(rs=0.492,P<0.01),危险因素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率越高。结论:肿瘤直径(>2 cm)、黏膜下浸润、溃疡、未分化癌是早期GEJ癌ESD治疗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因素的数量越多,非治愈性切除的比例越高。  相似文献   

10.
李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137-2138
目的 探讨食管、胃早癌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 对42例食管、胃早癌行ESD治疗患者给予围术期护理干预,护理内容主要包含术前宣教、心理护理,术中观察与配合,术后生命体征监测、病情观察、生活指导及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结果 42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 规范的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ESD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宋鹏  吴联晖  何金财 《吉林医学》2023,(7):1838-1840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与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均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选取,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试验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两组均于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切除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内复发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略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处于更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相比,早期食管癌患者行内镜下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中更具优势,而在完整切除率及复发率中略具劣势,因此,临床可以根据患者...  相似文献   

12.
刘奉  刘新景 《当代医学》2013,(13):118-1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5月在消化科确诊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20例患者行ESD治疗,并在术前、术中及术后给予患者综合的护理。结果 20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入院后情绪不稳定,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恐惧甚至悲观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后症状得到改善。所有患者ESD手术基本成功,病灶均被完全切除,其中3例患者术中发生创面少许出血,采用钛夹、电热活检钳等成功止血,术后未见继发性出血;其他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等并发症,均于4~8d内痊愈出院。结论对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精心、优质的护理,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心理及生理的康复,提高ESD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6年至今胃镜下ESD 32例,肠镜下ESD28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配合。结果 60例患者中有11(18.33%)例患者入院后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产生悲观的负面心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配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一定改善。60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皆成功,病灶被全部切除,其中有术后发生穿孔1(1.67%)例,6(10.00%)例患者术中出现少许创面出血,应用氩气、钛夹、电热活检钳进行止血处理,术后未出现继发性出血症状。剩余患者术中及术后皆没有发生出血、消化道不适等情况,4~7 d可痊愈。结论给予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升临床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研究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应用由于存在淋巴结的转移而受到限制。该项前瞻性研究旨在分析比较鳞状细胞癌及腺癌中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浸润深度的关系。患与方法:共60例pT1期食管癌患纳入该项研究,其中鳞状细胞癌(SCC)24例,腺癌36例,其中50例接受经胸食管切除术外加两个区域淋巴结清扫,另10例接受经食管裂孔食管切除术。平均病检30个淋巴结,并进一步对下列指标进行分析:组织学类型、黏膜浸润、黏膜下浸润深度(分为3等级;sm1,sm2,sm3)、肿瘤分级、切除方式、淋巴结转移率、转移淋巴结所在的部位。结果:16例黏膜内癌中无一例淋巴结转移,44例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5%(P〈0.01)。黏膜下腺癌(转移率41%)和黏膜下SCC(转移率50%)的淋巴结的转移率没有显差异。Sm1组(SCC33%,腺癌22%)较sin3组(SCC69%,腺癌78%)淋巴结转移率低。2例(9%)黏膜下SCC和5例(23%)黏膜下腺癌患被归于pM1期。pN1期的腺癌患平均淋巴结转移率为13%,SCC患为1%,二间没有显差异。经多因素分析,黏膜内735黏膜下(P〈0.01)以及G1/G2 vs G3(P〈0.05)对淋巴结转移率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模式对胃息肉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0),低于对照组的13.3%(8/60,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及时性、适宜性、连续性、全面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促进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能降低患者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作者回顾性地调查了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ESCC)患者同时行放化疗(CRT)后的远期毒性反应。方法:对110例T1~T4期伴M1期淋巴结累及(LYM)的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化疗包括氟尿嘧啶400m g/m21~5d和8~12d的24h持续静脉注射伴顺铂40m g/m2第1~8天的2h输注。化疗同时给予纵隔区15次30Gy的放射治疗。治疗安排为3周治疗,2周休息,共2次,放射剂量共计60G y。采用肿瘤放疗组织/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晚期放疗病死率评分方案进行毒性评估。结果:研究共纳入81例Ⅰ~ⅣA期的ESCC患者。在34例对治疗完全应答的患者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EA)发病率不断升高,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 EA 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和致病因素.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轻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高度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腺癌(adenocarcinoma).中、重度异型增 生癌变率高且甚少逆转,能否早期发现并开展确实 有效的干预性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8.
徐霞 《大家健康》2016,(10):252-253
目的:对胃息肉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筛选2014年01月至2016年06月因胃息肉进入该院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30例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15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研究组内15例则加行优质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手术质量及满意度。结果:经救护后,对照组15例有效率66.67%,满意度80.00%;研究组内15例有效率93.33%,满意度93.33%(P<0.05)。结论:选择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息肉患者展开救治时,配合落实优质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手术效果,并取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浅表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浅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符合EMR适应证的166例患者,部分用超声内镜(EUS)探查证实病变浸润深度未超过黏膜层,应用EMR切除了184处病变,对手术发生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EMR前123例患者行EUS检查,占74%。EMR切除病变184处,完全切除169处,完全切除率达91.8%。术后病理诊断鳞癌2例,腺癌3例,小细胞癌1例,腺瘤或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6例,伴中度异型增生18例,伴低度异型增生21例,腺瘤不伴异型增生8例,平滑肌瘤63例,间质瘤13例,炎性息肉6例,幼年型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41例,异位胰腺1例。并发症包括出血和穿孔,发生出血22例占13.3%,其中发生在EMR中/后24 h内的早期出血16例(73%),24 h后的延迟出血6例(27%)。并发穿孔1例,经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好转。随访1~36个月,无1例复发或癌变。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浅表肿瘤安全有效,尤其是对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老年患者,效果好、易操作、较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刘志民 《中外医疗》2012,31(18):35-36
Barrett食管可能并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合并症是癌,癌几乎总是伴有非典型增生或先前有非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几乎总是发生于不完全肠化生的部位。本文旨在探讨患有Barrett食管的病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而且其发生癌变的时间并不总是漫长的,有可能受家族性遗传基因的影响,癌变时间明显的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