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中药学干预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 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儿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学干预,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干预后的相关腹泻发生率,大便次数,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腹泻总疗程,腹泻程度积分,药物起效时间和APACHEⅡ积分.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7.50%,观察组患儿干预后的相关腹泻发生率是7.50%(3/40),对照组患儿干预后的相关腹泻发生率是25.00%(10/40)(x2=4.8756,P<0.05).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干预后相关腹泻发生率,大便次数,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腹泻总疗程,腹泻程度积分,药物起效时间和APACHEⅡ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学干预对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患儿具有较大的意义,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相关腹泻发生率,减少患儿的大便次数,缩短患儿的大便次数恢复时间,大便性状恢复时间,腹泻总疗程和药物起效时间,降低患儿的腹泻程度积分和APACHEⅡ积分,为该病患儿的治疗提供较为科学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大便性状改变、次数增多,可伴有发烧、呕吐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因腹泻失水过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危害患儿生命健康~([1-2])。目前西医多采用活性菌、抗生素等治疗本病,疗效欠佳。中医认为,小儿腹泻的根本在脾胃,由于感受风寒、喂养不当等导致脾胃失调,水湿滞留,从而引起腹泻,故临床治疗应以调理脾胃为主。本研究探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肠炎常见的病原为:人类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人类轮状病毒是主要病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小儿时期急性腹泻的病原中轮状病毒占45%左右,在冬季发病率可占感染性腹泻的80%。根据肠炎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型腹泻。 1 一般症状 ①轻型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至10余次,量不多,大便稀薄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可混有少量粘液。患儿一般情况好,体温多正常,体重不增或稍低,无脱水症状。大便镜检可见大量脂肪球,多在数日内痊愈。 ②中型腹泻:急性起病,胃肠道症状重,日解大便10次以上,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伴呕吐。患儿一般情况较差,伴发热、食欲差,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4.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尤其在夏季,腹泻更是多见。有的家长认为“拉肚子”没什么大碍,其实不然,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而且若腹泻病程长,还可引起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生长发育迟缓。什么才是正常的大便呢?人乳喂养儿的粪便呈黄或金黄色,稠度均匀呈膏状或有种子样的颗粒,每天排便2~4次。人工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或土黄色,质较干稠,每天1~2次。混合喂养儿若同时加喂淀粉类食物,则大便量增多,稠度较单纯牛乳喂养儿稍减,呈轻度暗褐色,臭气加重,若将蔬菜、水果等辅食加多,大便外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先天性肠闭锁患儿术后营养状况的变化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10例先天性肠闭锁行肠切除术后患儿的营养状况进行随访,当患儿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情况,估计存在经口摄入不足、肠吸收不良、腹泻病以及不能耐受分次喂养时给予24 h持续胃管喂养,对比观察肠内营养前后的体重变化并进行随访.结果 采用24 h持续胃管喂养的患儿呕吐、腹胀消失,90%患儿体重增加、10%体重不变,66.7%患儿腹泻治愈、33.3%好转,全部患儿能耐受分次喂养而出院.结论 持续胃管喂养用于先天性肠闭锁术后患儿,可以促进腹泻治愈,改善肠吸收不良状况及营养状况,是一种经济、有效的营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小儿腹泻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小儿腹泻的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儿腹泻的护理干预措施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小儿腹泻的致病原因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导致的,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严重的会导致患儿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症状,它和不合理的喂养方式、不科学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系,要依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分别实施对症、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中西医综合的护理干预。结论对于小儿腹泻要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主要从小儿的生活起居护理、饮食护理等方面进行护理,依据患儿的发病原因、症状等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白银地区2007年10月~2008年9月,5岁以下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特点。方法以医院为监测点,对5岁以下门诊及住院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收集,做大便常规检查、大便潜血及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同时进行喂养史、腹泻病史以及就诊前是否口服补液等详细临床资料的收集。结果共检测546份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测阳性者178份,阳性率为32.6%。95%以上的轮状病毒腹泻者为2岁以下儿童,每年11月~次年2月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中,母乳喂养组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喂养组。结论轮状病毒是白银地区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之一,母乳喂养的婴儿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医源性腹泻病人逐渐增多。我们采用微生态制剂妈咪爱颗粒剂与思密达联合治疗医源性腹泻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收集了原发病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年龄 2个月~ 4岁的患儿 90例 ,入院时均无腹泻 ,但治疗过程中原发病好转时出现腹泻等症状 ,根据小儿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1] 确诊为医源性腹泻。腹泻次数每天 4次~ 10次。少数伴轻度脱水症。腹泻呈水样、黏液样大便 ,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大便镜检正常或少许脂肪细胞。1 2 治疗方法将 90例…  相似文献   

9.
消旋卡多曲与妈咪爱治疗秋季腹泻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秋季腹泻又叫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多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呕吐,大便次数多、量多,常伴有脱水和酸中毒。对我院2009年5—11月门诊及住院秋季腹泻患儿80例,采用消旋卡多曲(杜拉宝)治疗,并对全身症状的改善及大便的排出量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腹泻是在多因素、多病原的共同影响下所引发的一种临床疾病,该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加以及大便性状改变等病症存在,患儿在发病期间伴随有发热、呕吐等症,严重者亦会出现电解质紊乱以及重度脱水等现象。鉴于腹泻对婴幼儿身体的影响,临床医学对于婴幼儿腹泻的研究与报道亦相对较多,该病的临床急救以及护理亦较为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6月门诊收治的腹泻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捏脊疗法,将患儿大便次数,治疗周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患儿大便次数,治疗周期,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等观察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确切,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适宜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婴幼儿腹泻多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季、秋季(11、12、1月)多发,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两类,前者多见。婴幼儿腹泻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重症患儿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死亡率高,是小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苓健脾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52例,根据患儿入院诊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白苓健脾颗粒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腹泻、腹胀、大便性状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96.15%vs 80.76%)(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腹胀、大便性状症状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白苓健脾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者临床疗效佳,及时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可作为临床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常见于每年秋冬季节,是婴幼儿秋季腹泻流行最主要的原因,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稀水便,部分患儿伴有轻中度脱水症状,重者可导致重度脱水、酸中毒、末梢循环衰竭,大便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小儿腹泻患儿,对以上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和大便常规检查结果,感染性腹泻患儿27例,非侵袭性因素导致的腹泻患儿23例,通过综合治疗后,以上50例患儿中,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的有效率达到96%。结论对于小儿腹泻,其病因相对复杂上,临床上应当准确分析病因,在此基础上实行科学的综合治疗,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儿科常见病,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 .近年来由于预防方法的不断改进,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下降.我们对126例腹泻患儿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分析腹泻原因,旨在减少小儿腹泻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用醒脾养儿颗粒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性状症状的好转时间,治疗前后大便次数改变,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腹痛、腹胀、腹泻、大便性状症状的好转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大便次数均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明显高于对照组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2=6.111,P=0.013)。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但对照组患儿发生便秘2例,大便干结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3%;观察组患儿发生便秘2例,大便干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0.153,P=0.696)。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联合醒脾养儿颗粒结合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应用推广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一般护理病室准备:在腹泻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应做好病室准备工作,以备集中收治腹泻患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了解婴儿腹泻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掌握婴儿腹泻的护理及各种常用液体的张力和不同张力液体的配制方法。做好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新入院与恢复期的患儿应分室居住,大便中培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者,应住单间病室。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后要洗手,换尿布后要彻底刷手。奶瓶奶头使用1次后要更换,饮水瓶每日更换1次。患儿出院后,进行相应消毒。电解质与液体补充小儿因喂养方法不同,营养状况差异较大,补液时如按年龄计算体重,不够准确,应实…  相似文献   

19.
1.1一般资料治疗组:50例,6月~2岁40例,~5岁10例。腹泻时间:1~5次35例,>5天15例。对照组:20例,6月~2岁15例,~5岁5例。腹泻时间:1~5天17例,>5天3例。两组均为轻型腹泻,由喂养不当引起,每天腹泻5~10次。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发热及呕吐,呈轻度脱水。大便外观呈黄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臭味或含少量奶皂块食物残渣、粘液,无胶状和脓血。大便常规见少许脂肪滴或1~2个白细胞。未作大便培养。  相似文献   

20.
轮状病毒是小儿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有报导在秋冬季小儿腹泻大便轮状病毒的检出率可达80%以上。 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发病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大于4岁者少见。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多数患儿在病初即发生呕吐,常先于腹泻。每日大便次数多在10次以内,亦可达数十次,量多,黄或淡黄色,稀水状或蛋花汤样,无脓血及粘液。常出现脱水和酸中毒症状。病程一般3~8天。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或偶有少量的白细胞。有条件者可取患儿新鲜大便进行轮状病毒抗原单克隆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核酸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A)检测轮状病毒RNA阳性者,可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