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郭志娟 《吉林医学》2012,33(31):6770-6771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鼻息肉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4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行嗜酸性粒细胞定量测定、术后疗效评估,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高,鼻息肉手术疗效越差。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手术疗效直接相关,可做为鼻息肉手术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鼻息肉标本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鼻息肉标本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28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复查疗...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术后复发和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与鼻息肉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51例鼻息肉鼻窦炎患术前鼻息肉和复发鼻息肉组织均行嗜酸性粒细胞定量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深,鼻息肉越易复发。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鼻息肉复发直接相关,可做为术后鼻息肉是否治愈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5.
陈炜  毛玉  邱昌明  周林路  童敏   《四川医学》2018,39(2):169-172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以及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较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可作为判断术后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鼻息肉(nasal polyps,NP)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病,成人发病率为1%~2%,术后或保守治疗后复发率高。组织学特点为上皮增生、间质水肿、腺体水肿增生等改变,同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尚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嗜酸粒细胞浸润增多是鼻息肉发病的关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抑制是导致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的机制之一。本文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息肉中的嗜酸性粒细胞与细胞凋亡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death,PCD),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嗜酸粒细胞凋亡调节基因主要有Bcl家族蛋白和Fas/FasL系统。研究表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凋亡受到抑制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增多的原因之一[1]。鼻息肉的发生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是复杂的多因素、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凋亡抑制或诱导的过程中,相关的凋亡调控基因表达可能会发生变化。1.1Bcl家族在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B-celllymphoma/leukemia,Bcl)家族蛋白是目前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免疫球蛋白E(IgE)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对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聚集的作用及二者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别检测30例鼻息肉标本和11例鼻中隔手术患者下鼻甲黏膜标本组织匀浆中IgE和GM-CSF水平,同时观测两组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鼻息肉组织中IgE、GM-CSF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且二者水平分别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和0.62,P<0.01),且鼻息肉中IgE与GM-CSF水平呈正相关(r=0.54,P<0.01)。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IgE及GM-CSF则对鼻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发挥重要作用;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在鼻息肉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本地区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8例广东地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收集并对比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血清变应原、鼻内镜、鼻窦CT及术后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按照鼻息肉病理学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39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69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广东地区成年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36.1%,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63.9%,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比例、合并哮喘比例、外周血IgE水平、双侧后组筛窦总分、筛窦上颌窦比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等指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是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截断值为0.275×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截断值为4.32%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3.9%,两者均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为主,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只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类阎醇激素对鼻息肉嗜酸性粒细胞及IL一5的作用。方法收集20名患者新鲜的鼻息肉组织切成碎片,分成4等份,置于含有不同浓度地塞米松(DXM)的培养基中,对照组不加DXM,24h后检测悬浮液的细胞活力,并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培养液上清和组织匀浆中IL-5的含量。结果组织培养液上清和鼻息肉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DXM浓度升高而降低。培养液上清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各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随DXM浓度升高而降低。结论皮质类固醇可抑制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及IL-5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米克令舒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后术腔恢复的影响。方法:27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Ⅱ型Ⅲ期或Ⅲ型患者,采用双侧鼻腔自身对照,常规选取左侧鼻腔为普米克令舒治疗组,右侧鼻腔为对照组。手术结束前,用含普米克令舒混悬液的明胶海绵覆盖术腔。留置筛窦术腔膨胀海绵1周,术后每次换药予以含普米克令舒混悬液的明胶海绵覆盖筛窦术腔。记录患者术腔黏膜的转归过程。结果:普米克令舒治疗组术后2个月内各鼻窦分泌物逐渐减少,鼻腔黏膜肿胀反应轻,上皮化时间大大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92.6%的患者达到治愈的标准,疗效满意,与对照组85.2%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局部使用普米克令舒能有效减轻术腔黏膜的炎症状态,加快术腔上皮化进程,促进黏膜的顺利转归,但对治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 (FESS)后鼻腔处理的新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将因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行FESS的 9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术毕两组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实验组自术后第 1天起间断性鼻腔滴抗生素注射液 ,术后第 3至第 5天取出填塞物。对照组于术后 2 4~ 4 8h取出填塞物。比较两组患者在鼻腔填塞期间的头痛、鼻痛、咽部干燥感等主要临床症状以及抽取鼻腔填塞物后鼻出血 ,黏膜水肿充血或损伤状况。结果 :实验组上述指标的测定结果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 .0 1)。 结论 :FESS术中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后间断性鼻腔滴抗生素注射液可减轻鼻痛、头痛、咽部干燥感 ,减少鼻腔出血 ,黏膜水肿充血或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鼻息肉患者接受鼻窦内窥镜手术后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的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应用量化标准评估75例鼻息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变应性鼻炎、哮喘症状及用药情况。结果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显效率为80.00%,有效率为14.67%,而对伴发的哮喘症状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后,鼻息肉患者伴发的变应性鼻炎症状有明显改善,变应性鼻炎伴有鼻息肉、鼻窦炎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对鼻息肉伴有哮喘的患者,要正确评估其预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经鼻内镜手术治疗60~77岁患者52例、82侧的临床资料。结果:参照FESS-97海口标准,随访1年以上,52例、82侧患者治愈、好转、无效率分别是64.2%(33/52)、26.6%(14/52)和9.2%(5/52)。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老年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有效且安全。术者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作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控制出血,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前鼻孔放置棉球的方法减少鼻腔通气,观察鼻内镜术后创面愈合的情况。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月我们为19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其中A组30例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以减少鼻腔通气;在余下的162例中以鼻窦炎类型为配对标准1∶1抽取未放置棉球的患者30例为B组。分析AB两组在术后12、、41、2周的鼻内镜检查结果。结果:术后4周,A组鼻腔痂皮明显少于B组。术后12周,A组鼻黏膜水肿和囊泡少于B组。A组有11侧(单侧9例,双侧1例)鼻腔轻度粘连,B组22侧(单侧10例,双侧6例)轻度粘连,2侧(均为单侧)重度粘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4周内鼻腔痂皮多者,术后12周易发生鼻腔粘连、鼻黏膜水肿及囊泡形成。结论:鼻内镜手术患者在取出鼻腔填塞物后,于前鼻孔放置棉球是减少鼻腔痂皮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术腔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方法:随访59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患者术后均用布地奈德喷鼻,1月后头孢菌素组37例加用头孢丙烯500 mg,口服,每日1次,共3周;阿奇霉素组22例加用阿奇霉素500 mg,口服,每日1次,共3周;观察2组术腔黏膜上皮化的情况和时间。结果:随访6个月,头孢菌素组28例上皮化,9例在随访期间未上皮化;阿奇霉素组22例均上皮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3,P=0.033)。头孢菌素组22~126 d黏膜上皮化,平均(51.143±27.655)d,阿奇霉素组11~83 d上皮化,平均(33.046±18.874)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4,P=0.006)。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术腔黏膜慢性炎症、促进术腔黏膜上皮化有良好的疗效,可作为患者术后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6年手术并随访6个月以上38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65例,Ⅱ型236例,Ⅲ型79例。结果Ⅰ型治愈率为92.3%,Ⅱ型为84.3%,Ⅲ型为67.1%。其中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轻微并发症27例。结论治愈率与临床分型、手术部位及术后综合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腔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对65例头痛患者行鼻内镜检查,鼻窦CT扫描及丁卡因实验诊断为鼻腔黏膜接触性头痛者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随诊6个月以上,治愈52例(80.0%),显效10例(15.3%),无效3例(4.0%),临床总有效率为95.3%。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黏膜接触点性头痛,治疗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窦炎、鼻息肉术后的用药及疗效,以规范治疗此病最佳方案。方法:对鼻内镜术后患者50例进行随访,记录鼻腔、鼻窦的恢复情况,辅以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治疗。结果:50例中,Ⅰ型3期5例,Ⅲ型6例,于6个月后有复发现象,余者治愈。结论:鼻窦炎、鼻息肉术后随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对术后鼻内黏膜消炎、创面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 :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 ,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 ,肥厚型鼻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顽固性鼻出血 ,早期鼻中隔鳞癌等 2 36例。结果 :2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130例中随访 97例 ,治愈好转 86例 ;鼻中隔偏曲 72例次 ,治愈率达 97%;肥厚型鼻炎 5 2例次 ,1次治愈率达 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 8例 ,上颌窦囊肿 5例 ,顽固性鼻出血 3例 ,早期鼻中隔鳞癌 1例 ,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 2~ 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