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揭示脑梗死后运动性、感觉性失语的语言功能区代谢的变化,探讨失语症可能的发病机制,为语言康复训练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003年5月至2005年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58例经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采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标准判断失语症类型。对评定结果为运动性或感觉性失语的患者的病变波及的Broca区、Wernicke区进行磁共振波谱分析,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Choline,Cho),肌酸(Creatine,Cr)和乳酸(Lactate,Lac),并与对侧镜像区进行对比。结果在符合入选标准的58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9例,女19例,平均年龄(64.02±3.87)岁。经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12例为运动性失语、21例为感觉性失语,其他失语症类型25例。对12例运动性失语和21例感觉性失语患者的MRS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受累语言功能区即Broca或Wernicke区的NAA、Cho的代谢较对侧镜像区降低,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受累语言功能区的Cr与对侧镜像区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在受累的Broca区或Wernicke区出现Lac峰,而对侧镜像区没有Lac峰出现,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失语症患者急性期语言功能区呈低代谢表现,这可能是失语症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磁共振DWI及灌注加权成像对不同时期脑梗死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1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所得图像进行分析,对比不同时期梗死区与健侧对照区ADC值,PWI各灌注参数(rCBV、rCBF、MTT、TTP)表现,以及DWI、PWI在不同分期脑梗死中表现关系。结果不同时期梗死区与健侧对照区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超急性期25例患者中,rCBV、rCBF降低,MTT、TTP升高;急性期44例患者中以rCBV、rCBF降低, MTT、 TTP升高为主;亚急性期33例患者中以rCBV、rCBF正常,MTT、TTP升高为主;慢性期10例患者中均为rCBV、rCBF降低,1例患者MTT、TTP表现为升高,其余为降低。超急性期患者68.00%(17/25)为DWIPEI;亚急性期78.78%(26/33)为DWI=PWI;慢性期患者均表现为DWI=PWI。结论 PWI、DWI序列联合诊断可识别早期梗死病灶,并对患者血流灌注情况进行评价,可鉴别半暗带缺血区,并为不同时期临床诊断和梗死分期提供可靠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时期脑梗死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特征及其缺血半暗带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病变区和检测对应部位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PWI灌注参数在不同时期脑梗死中的表现,并分析DWI和PWI在不同时期脑梗死表现的关系。结果不同时期的脑梗死患者梗死区和健侧对应区的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急性期和急性期rCBV、rCBF以降低为主,MTT、TTP以升高为主;亚急性期rCBV、rCBF基本正常,MTT、TTP以升高为主;慢性期rCBV、rCBF、MTT、TTP均以降低为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分别有18例、14例患者DWIPWI,亚急性期、慢性期未见;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分别有4例、26例、11例患者DWI=PWI,超急性期未见;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分别有3例、19例、5例患者DWIPWI,慢性期没有。结论 MRI检查DWI技术可显示微小的缺血病灶;PWI可显示可能存活的缺血半暗带,两者联合可有效鉴别诊断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价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的30例烟病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多层螺旋CT对其行脑灌注成像扫描,观察患者的术前术后CTP图像表现,分析其脑缺血区域术前术后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延迟时间(DLY)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有9例存在脑出血症状,21例存在脑缺血症状,经影像检查发现单发或多发软化灶20例,出血灶10例,共有颈内动脉末段不同程度狭窄53支,其中大脑前动脉狭窄18例,大脑中动脉21例,大脑后动脉14例,且均有异常侧支循环形成;而其中有行双侧颅骨多点钻孔间接血流重建术治疗7例,行单侧直接血流重建术治疗23例;30例患者经CTP检查发现异常灌注区41处,而术前异常灌注区与双侧相对正常区比较,rCBV、rCBF明显减低,TTP、MTT及DLY则明显延长,且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异常灌注区与双侧相对正常区rCBV、rCBF与术前比较则明显升高,TTP、MTT及DLY则明显缩短,但rCBV、rCBF、TTP、MTT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DLY与术前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异常灌注区与双侧相对正常区比较,rCBV、rCBF仍明显减低,TTP、MTT及DLY则仍明显延长(P0.05)。结论 CTP可有效为术前烟雾病检查提供脑血流灌注信息,显示患者血管狭窄、闭塞及异常情况,同时还可明显显示血管重建术治疗期间患者脑血流灌注改变情况,对评估血管重建术后烟雾病患者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进行CTP和CTA联合检查,按照MCA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及重3级,进行病变侧与健侧的脑血流量(rCBF)、局部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灌注参数对比.结果 病变侧与健侧分水岭区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rCBV、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于涛  李忠南  桑雅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8-19,2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CTP)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相关病因分析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28例TIA患者均在发病24h内行CTP及头颈部CTA检查,其中12例患者在CTP检查后48h内接受介入治疗,并于治疗后1周内行CTP检查,分别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评价TIA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TIA患者灌注异常区的TTP、MTT及rCBF与健侧对照区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侧rCBV与健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TIA患者介入治疗后MTT、rCBF及TTP参数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于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疗效评估及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急性期脑梗死16排螺旋CT扫描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疑似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均于发病后6 h内展开CT扫描与灌注成像,对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CT平扫30例未见明确病灶,8例为可疑脑缺血区;38例患者经CT灌注检查,发现灌注图中均有对应于临床症状的脑缺血区域。30例在头部CT复查中发现程度不同的脑梗死,脑梗死区域中rCBF、rCBV明显低于对照区域,MTT、TTP相有明显延后;缺血性暗带区rCBF明显低于对照区域,rCBV有轻度升高或正常,MTT、TTP有明显延后。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与灌注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64层CT灌注(64-SCTP)成像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TIA间歇期局部脑血流灌注状态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26例,于间歇期行64-SCTP检查,测定兴趣区及对侧相应区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对这些灌注参数进行半定量分析,所有患者同期进行CTA检查,CTA检查结果均经DSA证实。结果所有2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中有18例CTP脑灌注异常,其患侧及对侧的平均rTTP、rMTT、rCBF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rCB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TA发现26例患者中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20例。结论以桥脑层面为基础灌注层面的64层CT灌注成像可以用于评估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间歇期血流灌注状态,帮助了解患者病情,结合CTA检查可以发现相关责任血管,对指导临床早期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成像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共62例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资料,比较治疗前后病灶边缘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P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 结果 全部62例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55例局部动脉血管分支减少,7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rt-PA静脉溶栓后60例梗死区局部血管分支增多,2例脑血管成像未见明显异常。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20.73±5.44)、(1.21±0.30)、(19.37±3.70)、(6.52±0.77);静脉溶栓后rCBF、rCBV、TPP及MTT水平分别为(37.66±8.10)、(1.96±0.41)、(18.98±4.25)、(6.55±0.81);静脉溶栓后rCBF和rCBV水平显著优于静脉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TTP和M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多层螺旋CT动态4D扫描可准确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前后脑部血流灌注及病灶血管情况,可为溶栓疗效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检查显示无责任病灶的脑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探索PCI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符合PCI临床诊断的24例患者行头颅MRI检查,对未发现责任病灶的患者进一步行CT灌注成像(CTPI)检查.在CTPI图像上手绘感兴趣区域(ROI),记录病灶区与对照区的灌注参数,包括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CTPI检查发现异常灌注18例(阳性率75%),缺血灶共26处,其中小脑10处(38.5%),枕叶7处(26.9%),颞叶3处(11.5%),脑干6处(23.1%).TTP发现异常15例,且均与临床症状相对应,rCBF发现异常13例,rCBV发现异常8例.脑梗死前期分期:玉1期4例,玉2期1例,域1期5例,域2期8例.病灶区的rCBF、rCBV、MTT及TTP与对照区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 CTPI检查通过对PCI患者进行ROI半定量分析,可客观评价脑后循环脑血流灌注情况,发现头颅MRI检查所未能发现的缺血灶,为临床诊治PCI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灌注及血管成像分析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中信惠州医院41例早期脑缺血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检查,比较CT灌注和CT血管成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 ①CT平扫示患者早期大脑梗死区提示有低密度病灶,CT平扫的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0%,诊断准确性为73.2%;而CT灌注成像可见缺血脑组织,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下降,平均通过时间(MTT)、峰值时间(TTP)延长.其中MTT和CBF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均明显高于CT平扫,颈内动脉CT成像敏感性明显低于CT灌注成像,准确性明显低于CT平扫和CT灌注成像,颅内动脉成像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度几种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T灌注成像显示患者半暗带区CBF、CBV、MTT、TTP、PE百分比值(rCBF、rCBV、rMTT、rTTP、rPE)与梗死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表现在rCBF、rCBV、rPE明显高于梗死区,rMTT和rTTP明显低于梗死区;③可见半暗带区和梗死区rCBF与rCBV呈正相关,rCBF与rMTT、rMTT与rCBV、rTTP与rRE呈负相关(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敏感性高,各个参数能够较为准确检测到大脑早期缺血引起组织变化情况,故可作为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 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确诊的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在治疗之前1周内完成MR-PWI的25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选取同期完成MR-PWI的正常健康者1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两侧额叶、顶叶、颞叶海马区及基底节区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数据,对比分析研究组两侧各部位脑组织、研究组与对照组相应各部位脑组织灌注参数值差异,并进一步分析8例患者驱梅前后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 研究组中左、右两侧的额叶、顶叶、颞叶海马区及基底节区各灌注参数相近(P>0.05);研究组患者各区域的rCBV、MTT、TTP较对照组相应区域均显著增加(P<0.01);8例患者治疗后各区域rCBF、rCBV及MTT接近恢复正常,TTP仍延长明显。结论 MR-PWI有助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早期诊断,并对其驱梅疗效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脑灌注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8月于本院行溶栓治疗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灌注(PWI)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n=34,正常)与研究组(n=46,异常)。对照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研究组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rMTT)、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神经功能缺损及卒中后残疾情况。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不同美国国卫院脑卒中评估表(NIHSS)与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的rTTP、rMTT、rCBV、rCBF情况。分析治疗后脑灌注表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研究组rCBV、rCBF均低于对照组,而rMTT、rTT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CBV、rCBF、rMTT、rTT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NIHSS与M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HSS与MRS评分越高,rCBV及rCBF越低,而rTTP与rMTT越高(P0.05)。rCBV、rCBF与NIHSS、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245、-0.904,P0.05),rTTP、rMTT与NIHSS评分、m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147、0.894,P0.05)。结论:rCBV、rCBF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呈正相关,rTTP、rMTT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呈负相关,脑灌注表现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溶栓术后患者预后判断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行颅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前后病变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的变化,于溶栓前、后进行NIHSS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于的脑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延迟,表明存在缺血半暗带.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脑灌注情况明显改善,梗死核心区rCBF,rCBV与溶栓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半暗带区rCBF显著增加(P<0.01),rMTT减小(P<0.01).溶栓后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行CT灌注成像能显示缺血半暗带,溶栓后缺血半暗带区脑灌注异常明显改善,对静脉溶栓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磁共振脑灌注成像(MRPI)在颈动脉狭窄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73例颈动脉狭窄致TIA患者的病历资料,均在我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MRPI检查。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TIA规范治疗,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进行分组,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未发生脑梗死患者纳入无脑梗死组。结果 73例TIA患者共14例患者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9.2%。脑梗死组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 CBF)显著低于无脑梗死组(P0.05),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 MTT)、达峰时间(TTP)与无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rCBV与rCBF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850,最佳阈值为1.010、1.195,灵敏度为79.7%、62.7%,特异度为71.4%、100.0%。结论 MRPI对TIA患者预后评价具有一定价值,通过rCBV、rCBF等脑灌注参数可以预测其脑梗死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母语为汉语的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记录2002年2月2005年2月入院的1198例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失语症初步筛查;对符合入选标准的32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进行失语症的分类,应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并进行CT、MRI检查。结果119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例患者Broca区受累,4例患者Wernicke区受累,却没有引起失语症候群。在325例入选病例中,西部失语成套测验评定结果为Broca失语83例,Wernicke失语48例,完全性失语58例,传导性失语12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36例,经皮质感觉性失语17例,经皮质混合性失语19例,命名性失语52例。病变部位位于经典语言中枢的240例,非语言中枢受累85例;波士顿诊断性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结果:0级84例,1级79例,2级77例,3级63例,4级22例,其中失语严重程度为0级、1级的患者多为经典的语言中枢受累。结论多数失语症的类型与病变部位之间的关系符合经典的失语症模式,非语言中枢病变也可引起失语,病变部位位于语言中枢的失语症患者失语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瘤周水肿多层螺旋CT灌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脑膜瘤瘤周水肿区灌注特点.方法 对19例脑膜瘤伴瘤周水肿形成病例行瘤周水肿区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分别计算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采用t检验对瘤周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白质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瘤周水肿区的rCBF与rCBF较对侧脑白质明显降低(P<0.05),但MTT值在两部位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瘤周水肿区的rCBF值和rCBF值明显降低,水肿本身对微血管的压迫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与灌注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住院患者72例作为典型烟雾病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35例,年龄10~62岁,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并选取20例无神经系统病史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平均通过时间(MTT)图像为标准,将异常灌注范围划为感兴趣区(ROI),分别记录相应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MTT和达峰时间(TTP)。本研究以小脑作为参照,对灌注参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灌注参数相对比值(rMTT、rTTP、rCBF和rCB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典型烟雾病组患者rMTT和rTTP延长、rCBF减低(P<0.05或P<0.01),而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侧比较,烟雾病患者患侧rMTT和rTTP延长、rCBF和rCBV减低(P<0.05或P<0.01);与慢性起病组比较,急性起病组患者rCBV和rCBF减低(P<0.05或P<0.01),rMTT和rT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型与缺血型患者之间各灌注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脑灌注成像能够准确评价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情况,MTT和TTP较CBF、CBV的敏感性更高。采用磁共振灌注成像可评价烟雾病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最佳术式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借助特殊软件进行脑灌注成像 ,观察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动态变化。方法 静脉注射 10 0ml碘海醇 ,应用西门子SENSATION4型多层螺旋CT ,对 2 3例发病 6h以内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扫描观察时间 -密度曲线 ,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局部脑血流量 (rCBF) ,局部脑血流容积 (rCBV) ,平均通过时间 (MTT)等 ,并获得相应参数的脑灌注CT成像 ,所有病例至少在发病 1周后复查 1次普通CT。结果  2 3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 2 0例其脑梗死侧rCBF比对侧显著降低 (P <0 .0 1) ,有 17例患者 1周后复查CT发现其最终梗死面积比 6h内脑灌注的面积有缩小 (P <0 .0 5 ) ,证明此组患者在梗死灶中心周围有缺血性半暗区存在 ,有 3例患者 1周后CT图像显示最终梗死面积与 6h内脑灌注成像面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可以在急性脑梗死发病 6h内超早期明确梗死灶部位及范围 ,以及发现缺血坏死灶周围是否存在缺血性半暗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20排容积CT对1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病例溶栓治疗前后进行全脑灌注扫描,利用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容积图像,利用软件生成相应的全脑灌注三维图像;测量脑血容量(rCBV)、脑血流量(r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进行前后定量比较。结果治疗前全部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区域,患侧与健侧比较,rCBV、rCBF减低,MTT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异常灌注区域rCBV、rCBF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能够快速、准确反映缺血部位及范围,为指导急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溶栓治疗以及疗效的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