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及其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的必要性。方法对112例年龄>65岁的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前第2天,术后第3、7、10天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术后第5天行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统计分析探讨更具临床价值的D-二聚体临界值。结果 术后D-二聚体水平较术前普遍升高。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阴性患者相比,DVT阳性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3mg/L诊断DV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7%和86.96%。统计分析显示,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 以3mg/L作为D-二聚体临界值,在高龄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预防中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术后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标准后正中入路减压融合手术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84例,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采集所有患者的静脉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其D-二聚体含量,于术后第7天对所有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根据患者的静脉彩超结果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将患者分成血栓组(13例)和对照组(271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D-二聚体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所有血栓均为无症状血栓。在术前和术后的不同时间点内,血栓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5%CI为0.77~0.90,D-二聚体诊断腰椎管狭窄症术后即刻出现下肢深静脉的临界值为0.63μg/mL,灵敏性为92.31%,特异性为68.27%,准确性为72.6%。结论在术后即刻以0.63μg/mL含量的D-二聚体作为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和诊断手段,其灵敏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有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通过监测术后D-二聚体含量以预测血栓的发生,对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患者,予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钠,以降低血栓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具有VTE发病高危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62例,研究组32例,对照组30例,术后监测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即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以及术后第7天的D-二聚体含量,研究组术后24~72h后若D-二聚体含量≥5μg/mL,予低分子肝素钠4 000 IU皮下注射,每日1次,预防静脉血栓形成,连续用药5~7 d.对照组只监测D-二聚体含量,不予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D-二聚体含量均较术前上升,研究组15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13例D-二聚体含量≥5μg/mL,发生血栓9例,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3.33%及69.23%,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风险增高,术后监测D-二聚体含量预测血栓形成是有临床价值的;对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且≥5μg/mL的患者,预防性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治疗,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能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肺动脉栓塞(以下简称肺栓塞)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变化规律以及手术前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的关联.方法 所有食管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3、5天分别化验D-二聚体水平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将发生肺栓塞的患者检测结果与同期未发生栓塞者进行比较,同时观察肺栓塞与手术前、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否相关.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肺栓塞患者术后第1、3、5天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未发生肺栓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后肺栓塞并无关联(P>0.05),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易导致肺栓塞.结论 通过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及术后尽早发现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术后肺栓塞的预警.  相似文献   

5.
目的 估测D-二聚体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界值,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62例创伤后急性DVT患者,并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分为血栓组(71例)和非血栓组(291例),记录两组D-二聚体含量,并应用统计软件绘制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ROC曲线下面积为0.631,D-二聚体用于诊断下肢DVT最佳临界值为287 mg/L (敏感度为76.1 %,特异度为52.6 %,阳性似然比为1.61).结论 D-二聚体对创伤后急性下肢DVT诊断准确性偏低,287 mg/L作为诊断创伤后急性下肢DVT的临界值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一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乳胶凝集免疫比浊法,于入院当天、术前1天和术后1、3、5、7、9、14天采集静脉血样动态测定本院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10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1天即达2000 ug/L以上,其中有l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5d达高峰(4427±324) u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4 d仍有(2622±96)ug/L,而其他9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5d即降至2000u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9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9.8%。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1d和术后3、5、7、9、14d 的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70-471
目的:探讨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术前、术中、术后检查D-二聚体的必要性以及其对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对四肢骨折病例512例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6例。对于观察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术前、术后3d、术后7d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于术前1d、术后3d及术后7d加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观察组术前、术中、术后均检查D-二聚体,术前查双下肢血管超声。设定D-二聚体血浆浓度>2000ng/ml为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将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的阳性结果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采用诊断试验的方法检验2种方法在诊断方面的一致性。结果:检查组术前患者D-二聚体血液浓度有256例均增高,将持续升高患者列为血栓高危人群,术前常规检查双下肢血管超声发现血栓18例,术前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均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活血化瘀治疗、2周后抗凝治疗,检查组未出现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手术后D-二聚体持高不下,警惕深静脉血栓,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血栓10例,随后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未出现肺栓塞等致病性疾病。对照组:术前术后均未检查D-二聚体,术前术后未行双下肢血管超检查,术前术后患者共发生肺栓塞10例,抢救并治愈8例,1例麻醉后翻身过程中死亡,1例手术后死亡。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及早的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测定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丁建军   《中国医学工程》2014,(12):146-146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经我院救治的骨盆及下肢骨骨折患者30例,其中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患者7例为DVT组,其余23例为非DVT组,另选30名健康人(无骨创伤)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并在术后第7 d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研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监测作用。结果 DVT组患者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和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DVT的一致性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DVT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术前,且术后7 d(2190.86±4.67)μg/L明显高于术后3 d(1032.76±5.7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作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实验室指标可以提早揭示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系数,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科学数据,有助于骨创伤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排除诊断,值得广大医护工作者大力推广及普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 结果 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 结论 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 年10 月-2016 年10 月208 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 及超过5 天和术后第2、5、7 及14 天8 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8 例患者,其中术前抗凝组115 例,有16 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3.91%,术前未抗凝组93 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7 例,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 =0.007)。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CDT)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置管溶栓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术前1 d、术后每天监测2次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至术后7 d,计算置管溶栓术前1 d、术后3 d、术后7 d的静脉通畅度评分。  结果  37例患者在行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肺栓塞症状。本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腘窝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未予特殊处理,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平均值在DVT溶栓过程中先呈升高趋势,在术后2 d达最高水平,最高值为77.4 mg/L,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平均值在置管溶栓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 d静脉通畅度评分为(3.7±0.9)分,术后7 d通畅度评分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监测停止溶栓和出血情况的指标,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可以作为血栓清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以及骨科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DVT可以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国内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1]显示,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1%、预防组为12%,经过血栓预防治疗后,术后出现症状性静脉血栓DVT的概率为1%~10%。静脉造影是临床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且有一定的设备技术要求,所以使用并不广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10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均采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预防DVT,术前1 h预防性用药1次,术后每天腹壁下注射4100 U,连续用药14 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加服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连续14 d。两组分别观察DVT发生率,观察记录患肢肿胀程度、股静脉血流速度和术后引流量,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各项凝血指标水平。结果:治疗组DVT总发生率5.77%,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1);术后第7、14天,治疗组髌上和髌下肿胀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1);术后第14天治疗组血清CRP、TNF-α、IL-1和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第14天血清D-二聚体(D-dimer)均下降,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体征,降低血清CRP、TNF-α、IL-1、IL-6和D-dimer水平,减轻炎症反应,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KG*2〗探讨出院前复查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重要意义。 〖HTH〗方法〖KG*2〗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湘江院区收治的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26例,分析其性别、年龄、骨科疾病诊断、基础疾病合并症、血栓类型及发生部位、肺栓塞并发症情况等,比较不同疾病所占比例及血栓类型分布差异。 〖HTH〗结果〖KG*2〗下肢DVT患者共26例,中央型血栓3例(股浅静脉血栓3例),占11.54%;周围型血栓22例(腘静脉血栓3例,胫后静脉血栓3例,腓静脉血栓5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1例),占84.61%;混合型血栓1例,占3.85%。3种血栓类型在性别、年龄、是否肥胖、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手术方式、有无输血史、骨折类型构成比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发骨折共4例,占15.38%;髋关节置换和髋部骨折(包括骨盆髋臼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共9例,占34.62%;膝关节表面置换及膝部骨折共6例,占23.08%;踝关节骨折及足部骨折共2例,占7.69%;下肢管状骨骨折共5例,占19.23%。所有患者在抗凝与溶栓治疗过程中,无大出血及肺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HTH〗结论〖KG*2〗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安全、简单方便、实时动态、可重复性、无创伤等优点,可作为DVT常规检查的首选方法,可在出院前及时发现血栓情况,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出院后的医疗隐患,避免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24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定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1.67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与双下肢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D-二聚体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闭合穿针髓内钉治疗,中药组术后给予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西药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后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C)以及患肢周径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凝血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中药组干预前后患肢周径的变化值大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瘀法与利伐沙班均能改善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的高凝状态,预防DVT的发生,但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效果优于利伐沙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