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主要颈肌的肌电疲劳特征及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运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1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即刻效应。结果:右侧(病变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经推拿治疗后,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后伸运动中的双侧颈脊旁肌及右侧斜方肌比治疗前MF值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方联合疏经通督推拿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我院推拿科门诊的颈椎病患者2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温经通络方联合常规推拿法治疗,治疗组给予温经通络方联合疏经通督推拿法治疗,应用等速肌力测速仪和表面肌电图测量患者治疗前后颈脊旁肌、斜方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的中位频率值(MF)和颈部的前屈和后伸50%的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前屈运动和后伸运动50%MVC值均显著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颈脊旁肌、斜方肌以及胸锁乳突肌的MF值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通络方联合输经通督推拿治疗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颈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耐力的影响。方法:入组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与VAS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MF值、MPF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MF、MPF下降斜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强脊三步五法"能够改善颈型颈椎病的抗疲劳性,提高颈椎肌耐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检测评价自编导引功法对颈肩痛患者颈部肌群的影响,探索自编导引功法在颈椎病防治中的客观依据。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肩痛患者进行自编导引功法锻练60 d,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患者锻炼前后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频域分析中的平均功率频率(MPF)和中位频率(MF),以及时域分析中的均方根值(RMS)。结果 60例患者锻炼后颈部肌群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表面肌电图MPF值、MF值均较锻炼前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方肌表面肌电图RMS值较锻炼前提高(P0.05),胸锁乳突肌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利用表面肌电图测试,通过统计分析表明,自编导引功法能够明显缓解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在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推拿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肉协调性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进行牵引治疗,每周5次,每次25分钟,共2周;分别于干预前后检测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时等长收缩肌力,以及双侧胸锁乳突肌、头夹肌、上斜方肌的同步均方根的值,分析其协同激活比的比值。结果:组内比较:试验组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前屈时左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差值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前屈时左右SPL协同激活比的前后差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推拿能提高颈部部分肌肉的协调性,其效果优于颈椎间歇牵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手法治疗前后颈肌MRI的变化以明确其起效机制。方法:运用推拿手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经过3周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FS-CS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测量颈部双侧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横截面图长短径变化,评估两组肌肉形态学变化。结果:经推拿手法治疗后,患者FS-CS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径、短径均较治疗前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的双侧斜方肌的长短径则较治疗前长(P0.01)。结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起效机制可能与调节颈部肌肉,尤其是胸锁乳突肌以及斜方肌形态变化(长短径)从而维持颈椎的动力平衡有关,提示临床治疗颈椎病除了关注骨性结构的变化外,更应该注意纠正肌源性导致的力学失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以及对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和疼痛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对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治以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颈部肌群肌电信号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CU颈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MCU肌力增长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IEMG、MPF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增加和提高痛阈方面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伸推拿在颈椎运动的动态过程中完成,借助颈椎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寻找病损部位点,通过患者颈椎运动的动力、医生的推拿力、肌肉之间的挤压力等多种力量作用于病损部位,实行病损部位松解调治,具有更为安全,更为省力,对周围软组织损伤更小,疗效更好的特点。本研究将探讨动伸推拿对胸锁乳突肌病损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电脑三维构图技术,建立胸锁乳突肌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加载模拟动伸推拿手法外力,进行所在空间几何形状和内在应力分析,分析动伸推拿手法在颈椎病被治疗或复位过程中的作用力传导与应力分布。结论:研究结果阐明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生物力学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同时为手法的科学化、范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深入展开手法的基础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手法可视化研究提供平台,建立一种在动态中推拿的医患同步进行的“动伸”推拿新理念。本研究为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提供了较为客观的依据,在研究胸锁乳突肌运动的方法上较理想地模拟了完整的胸锁乳突肌的运动模式,并模拟了动伸推拿对其的影响,在推拿临床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2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胸锁乳突肌部局部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推拿治疗,两周后观察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88.10%(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颈椎病功能障碍指数NDI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结合胸锁乳突肌部位推拿对于颈型颈椎病急性期活动度受限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颈型颈椎病是以颈项僵直、疼痛,并伴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颈椎旁肌压痛为特征的一类颈椎病。“落枕”大多属于该型颈椎病。本病也可为其他类型颈椎病的前期表现。  相似文献   

11.
李永清  史婷  张啸 《四川中医》2020,38(3):147-150
目的:探讨化裁八珍汤联合艾灸对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疼痛、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及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12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是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63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具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对照组行艾灸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化裁八珍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疗效、疼痛、颈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及颈椎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5%(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VAS得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者下降幅度更大,两组患者JOA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颈前屈持续时间、颈后伸持续时间、颈伸肌中位频率、胸锁乳突肌中位频率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结论:化裁八珍汤联合艾灸较单独使用艾灸治疗可明显缓解神经根性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颈椎神经功能,延长颈前屈持续时间、颈后伸持续时间,增加颈伸肌中位频率、胸锁乳突肌中位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颈椎导引操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3月—2022年1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颈型颈椎病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2例,观察组脱落3例。对照组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颈椎导引操锻炼,2组疗程均为20 d。比较2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疼痛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患侧斜方肌上束表面肌电图(sEMG)MF值。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0%,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患侧斜方肌上束sEMG MF值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N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患侧斜方肌上束sEMG MF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椎导引操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手法,可明显缓解颈椎疼痛及颈肌疲劳症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熊震坤  薛明新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38-1140
近年来,中医采用针灸与推拿相结合的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风池、供血、颈椎旁三针等穴,进行单一针刺治疗,也可针灸结推拿治疗,对风池穴、风府穴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等穴位和肌肉在针刺后进行按摩以提高疗效,还可采用针刺加拔罐等综合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内外同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募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7例,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内外同治法和单纯推拿手法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e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部肌肉定量评估(颈部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硬度、张力测定),并对治疗后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疼痛NRS评分、NDI评分、斜方肌与胸锁乳突肌张力和刚度均显著下降(P <0.05),治疗组患者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平均张力、刚度降低更为明显(P <0.05)。结论: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改变患者肩颈部肌肉力学性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应力变化和分布特点。方法:使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胸锁乳突肌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动伸推拿手法,分别在头部旋转和后伸位施予胸锁乳突肌前后、上下方向各100牛顿的按压力,观察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特点。结果:头部后伸住时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集中在胸锁乳突肌的中部,并随按压作用点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头部向一侧旋转时胸锁乳突肌的应力分布出现高应力区域,主要分布在胸锁乳突肌肌腹远端。结论:应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验证动伸推拿胸锁乳突肌的科学性、可行性,为中医推拿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颈椎后伸和前屈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特征和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设立颈椎病等长运动组(45例)、颈椎病等速运动组(52例)和正常对照组(48例),每组分青、中和老年3个亚组。所有颈椎病患者采用推拿治疗;分别在推拿治疗前、第1次和第10次推拿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仪测定等长和等速运动状态颈部后伸和前屈肌群最大随意收缩力矩的比值(F/E)。结果正常人等长运动F/E比值有增龄性升高的趋势(P〉0.05),等速运动F/E基本一致(P〉0.05);颈椎病患者等长和等速运动两组F/E值较正常人增高(P〈0.05,P〈0.01);推拿治疗对青中年颈椎病患者F/E值有明显改善作用(P〈0.05)。结论颈椎病患者颈前屈和后伸肌群力学平衡紊乱,推拿可以改善颈椎病患者F/E值,以青中年患者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清广  房敏  沈国权  姜淑云  程英武  周楠 《中医杂志》2011,52(15):1290-1292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对颈椎病颈部肌群疲劳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理筋手法和颈椎关节调整手法治疗,隔天1次,每周3次,疗程2周;对照组进行牵引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疗程2周。治疗前后应用TeleMyo 2400T表面肌电图仪分别测试两组患者颈伸肌群疲劳程度,指标包括积分肌电(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部右侧肌群IEMG、MPF、MF及治疗组左侧肌群IEMG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部、左侧、右侧肌群IEMG、MPF、MF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理筋手法联合颈椎关节调整手法可以增加颈椎病患者颈伸肌群运动神经元募集数量和运动单位放电频率,从而缓解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的疲劳程度。  相似文献   

18.
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强  杨梅岭 《陕西中医》2011,32(10):1375-1376
目的:观察宣氏推拿配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均符合宣氏椎管外软组织损伤诊断,采用针刺项伸肌群颈椎椎板附着处,宣氏推拿枕外隆突肌附着处,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半棘肌和头最长肌,肩胛提肌,前、中、后斜角肌,项筋膜和项伸肌群压痛点。针刺与推拿隔日交替操作。结果:总有效率100%。提示:本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快速缓解颈肩部肌肉痉挛,加快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恢复,减少对椎动脉的刺激,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而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先进行颈肩部手法按摩,然后予以功能训练(颈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分别在治疗1月、2月、3月后观察胸锁乳突肌长度变化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痊愈14例,好转8例,治愈率 63.64%。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与治疗后不同阶段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不同疗程间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早期颈肩部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是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本症因撞车或急刹车时,可引起颈前屈,然后立即后伸,出现所谓挥鞭式损伤。症现:颈后肌肉或斜方肌有痉挛;若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痉挛可产生斜颈,颈部活动均可引起疼痛,但无神经症象。故临床常易误诊颈椎关节损伤,给患者带来痛苦。近一年来,我科收治6例挥鞭式损伤患者,经用四头带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