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秀茹  沈彤 《中草药》2012,43(4):661-663
目的研究菊科天名精属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反相硅胶等色谱技术对金挖耳全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天名精内酯酮(1)、天名精内酯醇(2)、11αH-桉烷-4(15)-烯-12,8β-内酯(3)、特勒内酯(4)、1-酮-桉烷-11(13)-烯-12,8α-内酯(5)、5α-羟基4-表旋覆花内酯(6)、5,6α-环氧桉烷-12,8β-内酯(7)、β-谷甾醇(8)、β-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5~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明智  罗舟  颜鸣  赵庆春 《中草药》2012,43(4):664-666
目的研究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脱皮马勃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酮(2)、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4)、反式桂皮醇(5)、反式桂皮酸(6)、对羟基苯甲酸(7)、4-羟基苯基乙酸酯(8)、苯丙氨酸(9)、正二十八烷(10)、对苯二酚(11)、棕榈酸(12)。结论化合物4~10为首次从脱皮马勃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程锁明  翟银成  薛芳  王金辉 《中草药》2015,46(24):3630-3636
目的对僵蚕Bombyx Batryticatus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溶剂提取、萃取、反复硅胶柱色谱、ODS、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僵蚕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α,6β)-3-苄基-6-异丙基-4-甲基-2,5-吗啡啉二酮(1)、(3α,6α)-3-苄基-6-异丙基-4-甲基-2,5-吗啡啉二酮(2)、氧麦角甾醇(3)、22E-3β-羟基-5α,6α-环氧麦角甾-22-烯-7-酮(4)、5α,6α-环氧-(22E,24R)-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5)、7α-甲氧基-(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醇(6)、(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7)、豆甾醇-7,22-二烯-3β,5α,6α-三醇(8)、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9)、(22E,24S)-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9(11),22-三烯3β-醇(10)、高精氨酸(11)、β-谷甾醇(12)。结论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花脸香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等波谱技术结合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论:从花脸香蘑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到10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烷-6,9(11),22-三烯-3β-醇(1)、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烷-6,9(11)-二烯-3β-醇(2)、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β-三醇(4)、(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7)、β-麦角甾醇(8)、豆甾醇(9)、β-谷甾醇(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7,(8)
目的:研究花脸香蘑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等波谱技术结合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结构。结论:从花脸香蘑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位分离到10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2E,24R)-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烷-6,9(11),22-三烯-3β-醇(1)、5α,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烷-6,9(11)-二烯-3β-醇(2)、5α,8α-环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22E,24R)-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β-三醇(4)、(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6)、(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7)、β-麦角甾醇(8)、豆甾醇(9)、β-谷甾醇(1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反柄紫芝Ganoderma cochlear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多种谱学技术(1D、2D NMR)并根据理化常数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拱状灵芝素G(1)、拱状灵芝素H(2)、麦角甾醇(3)、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4)和(22E,24R)-7,22-麦角甾二烯-3β-醇(5)。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灵芝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革叶山姜Alpinia coriacea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制备型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革叶山姜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4-甲氧基苯甲酸(2)、乔松素(3)、芹菜素(4)、良姜素(5)、山柰酚(6)、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7)、3,5-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8)、α-tocospiro A(9)、6α-羟基豆甾-4-烯-3-酮(10)、豆甾-4-烯-3-酮(11)、7-酮基-β-谷甾醇(12)、5α,8α-表二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3)、豆甾醇(14)和β-谷甾醇(15)。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革叶山姜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7、9~13为首次从山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0,(8)
目的:对黄秋葵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黄秋葵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为:9,19-23(Z)-环阿尔廷烯-3,β25-二醇(1)、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5,α6α-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β7α-二醇(3)、5α,8α-过氧麦甾-22-烯-3β-醇(4)、豆甾-5-烯-3,β7α-二醇(5)、豆甾-5,22-二烯-3,β7α-二醇(6)、豆甾-4-烯-3,β6β-二醇(7)、豆甾-4,22-二烯-3,β6β-二醇(8)、豆甾-4-烯-3,6-二酮(9)、豆甾-4-烯-3-酮(10)、β-谷甾醇(11)、β-胡萝卜苷(12)。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也为首次从秋葵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变绿红菇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汤建国  邵红军  刘吉开 《中草药》2008,39(12):1776-1778
目的研究变绿红菇Russula virescens子实体化学成分。方法变绿红菇子实体用95%乙醇浸泡提取浓缩,经硅胶、RP-8、Sephadex LH-20等多种材料进行分离,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铁屎米酮(canthin-6-one,Ⅰ)、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Ⅱ)、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Ⅲ)、3β,5α,6β-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Ⅳ)、硫代乙酸酐(Ⅴ)、顺丁烯二酸(Ⅵ)、D-阿洛醇(Ⅶ)、腺嘌呤核苷(Ⅷ)。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到,其中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中分到。  相似文献   

10.
苟亮  卯锦  刘博超  雷丹  孙河  刘蓉  肖朝江  姜北 《中草药》2024,55(5):1451-1459
目的 研究高寒植物长鞭红景天Rhodiola fastigiata干燥全株的脂肪族类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以及RP-18、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结果 从长鞭红景天干燥全株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5个脂肪族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α-葫芦-7,24二烯醇(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豆甾烷-3-酮(3)、豆甾-4-烯-3-酮(4)、β-谷甾醇(5)、schleicheol 1(6)、豆甾-4,6,8(14),22-四烯-3-酮(7)、(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8)、豆甾-4-烯-6β-醇-3-酮(9)、3β-羟基豆甾-5-烯-7-酮(10)、6α-羟基豆甾-4-烯-3-酮(11)、豆甾烷-3,6-二醇(12)、正二十二烷醇(13)、二十四烷醇(14)、去氢木香内酯(15)。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表葫芦二烯醇;化合物2、13和14为...  相似文献   

11.
高雪  王春凤 《中草药》2015,46(1):19-21
目的研究小花金挖耳Carpesium minum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数据和X-ray单晶衍射鉴定结构。结果从小花金挖耳地上部分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个新化合物,鉴定为4β-乙酰氧基-伪愈创木烷-11(13)-烯-12,8α-内酯,其相对构型由X-ray单晶衍射确定。结论该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小花金挖耳素,属于伪愈创木烷类倍半萜内酯。  相似文献   

12.
粟米脂质的分离与鉴定(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海棠  时清亮  尹卫平 《中草药》2001,32(4):291-293
目的:研究栗米脂质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波谱方法鉴定成分结构。结果:从粟米浸提物中分得3个甘油酯化合物,分别为二亚油酸甘油酯(I),一亚麻酸甘油酯(II)和α,β,二半乳糖基-α′-亚麻酰基甘油酯(III),结论:均为首次从粟米中获得,其中III为新的糖脂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理肺散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理肺散原植物攀援耳草Hedyotis scanden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RP-HPLC等色谱技术对理肺散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理肺散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1)、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3)、2α,3β-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4)、2α,3β,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白桦酸(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8)、芹菜素(9)、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0)、木犀草素(1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2)和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陈洁  王瑞  师彦平 《中草药》2013,44(13):1717-1720
目的 对苍耳子Xanthii Fructu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苍耳子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百合内酯(1)、(3S,5R,6S,7E)-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e-9-one (2)、7α-羟基-β-谷甾醇(3)、豆甾-4-烯-3β,6α-二醇(4)、6'-棕榈酰基-β-胡萝卜苷(5)、β-谷甾醇(6)、β-胡萝卜苷(7)、蛇菰宁(8)、松脂醇(9)、苍耳亭(10)、苍耳皂素(11)、苍耳烯吡喃(12)、对羟基苯甲醛(13)、3-羟基-4-甲氧基反式桂皮醛(14)、槲皮素(15).结论 化合物1~5为首次从苍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苍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补肾健脾中药健骨颗粒对体外破骨细胞整合素(Itg)αV、β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破骨前体细胞系诱导培养法,通过M-CSF和RANKL诱导剂诱导RAW264.7细胞,分化为成熟破骨细胞。分别用健骨颗粒含药血清和生理盐水血清干预,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tgαV、β3mRNA表达,并取骨片行甲苯胺蓝染色,骨陷窝和骨吸收面积计算分析。结果:经M-CSF和RANKL诱导后,RAW264.7细胞的形态特征、TRAP染色均符合成熟破骨细胞特异性表现;含药血清组破骨细胞ItgαV、β3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生理盐水血清组(P<0.05),同时骨磨片的骨吸收陷窝数和面积亦呈同样变化趋势。结论:RAW264.7细胞经诱导分化后可以获取成熟破骨细胞;健骨颗粒能有效抑制破骨细胞Itgαv、β3 mRNA表达,影响破骨细胞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糖对体外培养足细胞的黏附功能及黏附分子的影响,以及中药组分黄芪多糖改善这种损伤的效果。方法采用永生化小鼠足细胞株,通过温度选择的培养方法诱导足细胞分化,分为正常糖对照组(NG)(5mmol/L)、甘露醇高渗对照组(MA)、高糖组(HG)(30μmol/L)、高糖+黄芪多糖组(APS)(0.2g/L),干预3、6、12、24h后收集细胞,分别用荧光定量法和物理离心法检测足细胞黏附功能;干预6、12h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足细胞α3、β1整合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作用6、12h后,HG组α3、β1整合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较NG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给予黄芪多糖后,其下降不明显。结论高糖可明显抑制足细胞的黏附功能,黄芪多糖对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缬草新萜醇(4β,10α,15-三羟基香木兰烷)(1)和缬草单酯A(kanokoside A的苷元)(2)2个新化合物,另有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鳞盖红菇醇(3)、山山山(4)、松脂醇(5)、缬草烯山(6)、β-谷甾醇(7)、kanokosideA(8)、青刺尖木脂醇苷(9)和8-羟基松脂醇苷(10)。结论:化合物1~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缬草新萜醇、缬草单酯A为2个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