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利用ISSR-PCR方法分析单叶蔓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山东和江西单叶蔓荆的4个居群80个样本进行资源考察和种内遗传变异情况分析。方法: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结果: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5条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的引物进行ISSR分析。共获得129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数115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9.15%。利用PopGene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居群之间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1.89%,Sho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0.220 4,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结合聚类分析和地理变异规律把种群划分为2个大的种群组:山东居群组和江西居群组。结论:以上结果可为单叶蔓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物种分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单叶蔓荆果实及叶片中蔓荆子黄素的积累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叶蔓荆果实及叶片中蔓荆子黄素的积累规律,以及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其含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确定单叶蔓荆药材的合理采收时间及科学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叶蔓荆干燥果实及叶片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结果夏末秋初,单叶蔓荆果实和叶片中蔓荆子黄素的累积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果实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约为同时期叶片含量的3倍。起垄与直立整形相结合的栽培管理措施下,果实中蔓荆子黄素的含量较对照提高约16.3%,而叶片中的含量仅较对照提高2.7%。结论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山东及周边省份于8月底至10月上中旬采收单叶蔓荆果实入药较为适宜。起垄与直立整形相结合的复合管理措施能够显著促进单叶蔓荆果实中蔓荆子黄素的积累,而对叶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从蔓荆茎叶中分离得到1个新的化合物——扶桑甾醇棕榈酸酯(1),以及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熊果醇(2)、3-表乌苏酸(3)、2α,3β,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4)、2α,3α,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5)、2α,3α,24-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6)、2α,3α,24-三羟基-齐墩果-12-烯-28-酸-28-β-D-吡喃葡萄糖酯苷(7)、(Z)-9-十六碳烯酸(8)、二十八烷醇(9)、β-谷甾醇(10)、β-胡萝卜苷(11)。化合物结构利用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等现代波普技术进行鉴定。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首次从蔓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蔓荆生根成苗的扦插技术,为大面积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遮荫小拱棚,以干净的河沙作为扦插基质,选用二年生健壮枝、中度木质化、直径长在1~1.5 cm进行插穗。结果结合药剂处理可获得生根率高、质量优的蔓荆苗木。结论产出的幼苗枝长叶茂,叶色深浓,并且整齐一致。本研究所采用育苗方法简单易行、周期短,可以规模化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6.
三叶蔓荆为傣族传统常用药,为傣成药"雅叫哈顿散"(五宝药散)的主药。本文介绍了三叶蔓荆的利用价值、生物学特性,并根据试验结果,总结了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 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为商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人工栽培中,种子较难发芽,给生产上带来麻烦,有资料(陈瑛等。植物药种子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34,459)认为其种子属需低温湿润打破休眠的类型,但未见到有关种子休眠特性研究的系统报道。因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发芽抑制物测试,温水、光、变温及化学 相似文献
8.
对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果实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等方法对其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利用核磁共振(NMR)以及质谱等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的进行结构鉴定。从单叶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的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nt-2-oxo-15,16,19-trihydroxy-pimar-8(14)-ene(1)、猫眼草酚D(2)、紫花牡荆素(3)、木犀草素(4)、泽兰黄素(5)、芹素菜(6)、5,4’-dihydroxy-3,6,7-trimethoxyflavone(7)、luteolin-4’-O-glucoside(8)、hypolaetin-7-O-β-D-glucopyranoside(9)、当药黄素(10)、agestricin D(11)、5,3’-dihydroxy-6,7,4’-trimethoxy-flavanone(12)、委陵菜酸(13)、2α,3β,23-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4)、3’-acetoxy-4’-angeloyloxy-3’,4’-dihydroseselin(15)、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6)、3,5’-dimethoxy-4’,epoxy-8,3’-neolignane-5,9,9’-triol(17)和salicifoliol(18)。化合物1,2,5~15,17,1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5,7~11,15,17,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蔓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蔓荆Vitextrifolia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蔓荆干燥果实用95%乙醇提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8、Rp-18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MS、1H-NMR、13C-NMR)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蔓荆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其中6个二萜、2个倍半萜、1个环烯醚萜苷、1个芳香酸、1个蒽酯、1个黄酮、1个木质素和2个甾体,分别鉴定为:vitexilactone(Ⅰ)、previtexilactone(Ⅱ)、abietatriene-3β-ol(Ⅲ)、vitexlactamA(Ⅳ)、vitedoinB(Ⅴ)、vitetrifolinD(Ⅵ)、spathulenol(Ⅶ)、ent-4α,10β-dihydroxyaromadendrane(Ⅷ)、agnuside(Ⅸ)、大黄素甲醚(Ⅹ)、紫花牡荆素(Ⅺ)、对羟基苯甲酸(ⅩⅡ)、paulownin(ⅩⅢ)、过氧麦角甾醇(ⅩⅣ)、β-谷甾醇(ⅩⅤ)。结论除化合物Ⅰ、Ⅲ、Ⅵ、Ⅸ、Ⅺ、ⅩⅡ、ⅩⅣ外,其他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三叶蔓荆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三叶蔓荆Vitex trifolia茎和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三叶蔓荆茎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去四氢铁杉脂素(detetrahydroconidendrin,Ⅰ)、黄荆胺A(vitedoam-ine A,Ⅱ)、蔓荆子黄素(Ⅲ)、木犀草素(Ⅳ)、大黄素(Ⅴ)、大黄酚(Ⅵ)、大黄素甲醚(Ⅶ)、正三十三烷(Ⅷ).结论 化合物V~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测定蔓荆子种子生活力的最佳方法,明确生活力与发芽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5个不同产地的蔓荆子作为实验材料,分别用四氮唑染色法、红墨水染色法、BTB指示剂法测定种子的生活力。测定不同培养床(滤纸、海绵、沙子、蛭石)和不同温度(15,20,25,30,30/20,25/15℃)对发芽率的影响,优化种子发芽条件。结果:四氮唑染色法测定种子的生活力是3种测定方法中最准确的,在蛭石培养床、30℃恒温培养条件下,蔓荆子的发芽率最高。四氮唑染色法测定的蔓荆子生活力与发芽力比值为0.992,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进一步求得蔓荆子四氮唑测定生活力X与发芽率Y的回归方程为Y=0.967X+6.038。结论:四氮唑染色法是蔓荆子种子生活力测定的最佳方法,生活力与发芽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方法:采用ShimadzuC18柱(1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2%H3PO4溶液(50∶50),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4nm,柱温室温,用外标法定量,测定蔓荆子中木犀草素的含量。结果:木犀草素的线性范围0.0325~0.39μg,r=0.9999,回收率101.13%,RSD2.13%。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线性关系良好,可用于蔓荆子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滇重楼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滇重楼根茎的HPLC指纹图谱,控制其质量。方法采用HPLC法,Eclipse XDB C18(1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 nm,柱温25℃,体积流量1.0 mL/min。通过外标法对各批次样品中的重楼皂苷I、H、甾体皂苷Ⅱ、Ⅴ、Ⅵ、Ⅶ、薯蓣皂苷、纤细薯蓣皂苷进行测定。结果 18批滇重楼相似度小于0.9,说明不同批次样品差异较大。同时确定了6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对其进行了归属。甾体皂苷Ⅱ在S8、S9批次中的量最高,重楼皂苷I在S7批次中的量最高,甾体皂苷Ⅵ只在4个批次中检测出。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可用于滇重楼的质量控制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7.
18.
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种子形态特征及其鉴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黄芪种子鉴定提供方法,为按中药材GAP原则制定相关标准操作过程(SOP)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采用肉眼直接观察、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进行扫描观察,比较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两种药用黄芪的种子形态特征和微观结构;通过萌发试验,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通过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两种黄芪种子的形态差异不明显,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两种黄芪种子的萌发孔形状、种脐和种皮的微观结构有明显差异;蒙古黄芪较膜荚黄芪种子硬实率高,萌发不整齐,萌发高峰滞后。结论在电子显微镜下能够对两种黄芪种子准确地做出鉴定,种脐、萌发孔、种皮的微观结构可作为鉴别两种黄芪种子的指标;种子硬实率和萌发动态规律可用于两种黄芪种子的辅助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乌苏里藜芦总生物碱中乌苏瑞宁对大鼠的抗血栓作用,确证乌苏瑞宁是否为总碱中抗栓活性成分。方法应用电刺激诱发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和瘀血诱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评价乌苏瑞宁的抗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采用Born’s法测定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率以研究乌苏瑞宁的抗血小板作用。结果大鼠iv5种不同剂量的乌苏瑞宁(1.25~20.00μg/kg)均能导致电刺激诱发的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血管阻塞时间显著延长;亦能减少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干质量;乌苏瑞宁在剂量为1.25~5.00μg/kg以及质量浓度为6.25~50μg/L时,能抑制大鼠体内外血小板聚集。结论乌苏瑞宁具有强大的抗大鼠动、静脉血栓形成作用和抗血小板作用。乌苏里藜芦总碱的抗血栓作用与其中的化学成分乌苏瑞宁有关。 相似文献